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中國古代的皇帝是如何對文武百官和老百姓進行監視

現在在電視上, 在報紙上, 老百姓的口中, 有一個詞, 是講得最多的, 這就是巡視組和巡察組。 中央和省級叫巡視, 市縣兩級叫巡察, 這主要是巡視稽查省部級領導幹部及巡行察訪市縣級領導幹部違反黨紀國法的問題。 也就是對省、市、縣級領導幹部進行監督。 實際上在中國古代很早就有了監察制度。

中國古代監察制度起源甚早, 中國古代的封建國家為監督政府官員, 為國家利益和皇帝利益而服務, 維護既有的統治秩序, 保證國家機器正常運轉而設立的一項專門的“准司法”性質的國家監督制度。

中國古代的監察制度我覺得有三類。

第一類就是設立監察機構, 這是一種主要的監察制度。 這種制度在中國古代經過了一個發展歷程。

1.萌芽時期:戰國時期。

這個可以追溯到戰國時期。 戰國時期, 職掌文獻史籍的禦史官就已有明顯的監察職能。

2.形成並初步發展——秦漢時期。

秦代開始形成制度, 創建了相對獨立的監察制度。 在中央設立御史大夫, 位列三公,以貳丞相,禦史府為其官署, 掌握天下文書和監察。 在地方上,皇帝派禦史常駐郡縣,稱“監禦史”, 負責監察郡內各項工作。

在西漢, 中央仍設御史大夫作為長官, 禦史中丞為副, 兼掌皇帝機要秘書和中央監察之職。 在地方上, 西漢初年廢監禦史, 由丞相隨時委派“丞相史”, 分刺諸州。 漢武帝時, 為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 設立刺史制度, 專職監察官。

3.完善時期——隋唐時期

隋唐時期, 監察制度趨於完善。 隋代時,中央的監察機構仍為禦史台,改長官禦史中丞為御史大夫, 下設治書禦史2人為副;改檢校禦史為監察禦史, 共12人, 專執掌外出巡察。

唐初,中央設禦史台, 由正三品御史大夫為台長, 設正四品禦史中丞2人為輔佐。 禦史台稱憲台, 大夫稱大司憲。 武則天時, 改禦史台為左右肅政台。 中宗後又改為左右禦史台。 地方上, 唐初全國分為10個監察區, 稱10道(後增為15道), 每道設監察禦史1人(先後稱為按察史、採訪處置使、觀察處置使等),

專門巡迴按察所屬州縣。

4.充分發展和完備時期——明清時期。

明代監察制度隨著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強化而得到充分發展和完備。 中央將禦史台改為都察院, “主糾察內外百官之司”。 都察院設左右都禦史、副都禦史和僉都禦史。 下設13道監察禦史, 共110人, 負責具體監察工作。

清代監察機構沿襲明代, 又有所發展。 在中央, 仍設都察院。 各級官吏均置於都察院監督之下。 清代都察院以都禦史為主事官, 他與六部尚書、通政使、大理寺卿等重要官員共同參與朝廷大議。 都察院下設15道監察禦史(清末增至22道), 專司糾察之事。 清朝時把監察權集中起來, 是清代監察制度的一大特點。

第二類就是賜尚方寶劍和設欽差大臣。

尚方劍在漢代稱“尚方斬馬劍”, 至明代稱尚方劍, 即皇帝御用的寶劍, 持有尚方寶劍的大臣, 具有先斬後奏等代表皇權的權力。 在戲劇、小說中以及民間一般俗稱其為“尚方寶劍”。 成語尚方比喻上級特許的權力。

在電視劇裡大家可能會經常看到, 如包青天手持尚方寶劍,上斬皇親國戚,下斬文武百官。尚方寶劍成了平民百姓對正義和忠良的寄託與期待。實際上尚方寶劍反映的是一種人治觀念,見寶劍如見天子,它是中國古代皇權的象徵。

欽差大臣又簡稱欽差,是明清時一種臨時官職。欽差大臣是由皇帝專門派出辦理某事的官員。因為代表了皇帝本人,所以其地位十分了得。其實,皇帝派遣大臣外出辦事,在我國古代一直都有,於是出現了“欽差大臣”這種固定的稱謂,其地位也高出以往歷代此類大臣。

賜尚方寶劍和設欽差大臣制度和我們現在的中央巡視組有相似的地方,但性質和職責不同,它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監察的作用。

第三類密折和特務制度。

在中國古代除了一些正規的、明面上的監察制度以外,還有一些特殊的、甚至於極權的措施,如密折和特務制度。

在古代,由於沒有電話、網路等通訊工具,也沒有汽車、火車、飛機等交通工具,皇帝想要瞭解一些事情,必須依賴地方官員的奏報。而出於趨利避害本性,地方官員一般都是報喜不氣憂的,這樣,皇帝很難明察地方政治的真相。讓自己特別寵倖的大臣充當耳目。

而康熙帝時發明了一種新型奏摺——密折,只賦予親信臣子呈送密折的權力,目的是秘密打聽地方情況,以判斷地方官員們報告是否真實、全面、是否弄虛作假,匿情不報。由於密折繞開了正常的官僚體系,因此,康熙對其保密極其重視。而曹雪芹的父親曹寅就是這樣的人。也就是說曹寅扮演了一個兼職特工的角色。實際上在中國歷史上,像康熙這樣實行有形無形特務統治的皇帝也比比皆是。

大家可能看過《隋唐英雄傳》,在這裡面有一個組織叫金蛇衛,這就是一個專門搞暗殺的特務組織,這實際上來源於隋唐時期的府兵制。在明朝時,設有廠衛特務機構,清朝是有血滴子,傳為雍正皇帝的的特務組織。皇帝通過這些手段來加強對文武百官及老百姓的監察,以加強皇權。

如包青天手持尚方寶劍,上斬皇親國戚,下斬文武百官。尚方寶劍成了平民百姓對正義和忠良的寄託與期待。實際上尚方寶劍反映的是一種人治觀念,見寶劍如見天子,它是中國古代皇權的象徵。

欽差大臣又簡稱欽差,是明清時一種臨時官職。欽差大臣是由皇帝專門派出辦理某事的官員。因為代表了皇帝本人,所以其地位十分了得。其實,皇帝派遣大臣外出辦事,在我國古代一直都有,於是出現了“欽差大臣”這種固定的稱謂,其地位也高出以往歷代此類大臣。

賜尚方寶劍和設欽差大臣制度和我們現在的中央巡視組有相似的地方,但性質和職責不同,它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監察的作用。

第三類密折和特務制度。

在中國古代除了一些正規的、明面上的監察制度以外,還有一些特殊的、甚至於極權的措施,如密折和特務制度。

在古代,由於沒有電話、網路等通訊工具,也沒有汽車、火車、飛機等交通工具,皇帝想要瞭解一些事情,必須依賴地方官員的奏報。而出於趨利避害本性,地方官員一般都是報喜不氣憂的,這樣,皇帝很難明察地方政治的真相。讓自己特別寵倖的大臣充當耳目。

而康熙帝時發明了一種新型奏摺——密折,只賦予親信臣子呈送密折的權力,目的是秘密打聽地方情況,以判斷地方官員們報告是否真實、全面、是否弄虛作假,匿情不報。由於密折繞開了正常的官僚體系,因此,康熙對其保密極其重視。而曹雪芹的父親曹寅就是這樣的人。也就是說曹寅扮演了一個兼職特工的角色。實際上在中國歷史上,像康熙這樣實行有形無形特務統治的皇帝也比比皆是。

大家可能看過《隋唐英雄傳》,在這裡面有一個組織叫金蛇衛,這就是一個專門搞暗殺的特務組織,這實際上來源於隋唐時期的府兵制。在明朝時,設有廠衛特務機構,清朝是有血滴子,傳為雍正皇帝的的特務組織。皇帝通過這些手段來加強對文武百官及老百姓的監察,以加強皇權。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