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產品經理必備技能:定義資料指標

資料分析是產品經理的一項基本技能, 然而每次想好好學習下, 資源不是7天精通Excel就是20天進階SQL, 甚至於Python必知必會……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確實沒錯, 但工具需要思維來指揮。

而資料指標的定義, 是培養資料思維要闖的第一道關。 作為一隻資料小白, 分享一點定義資料指標的心得, 有問題老鐵們請斧正。

1、啟動, 如何定義一個啟動?

下載、安裝並打開APP的用戶數?我們暫且這麼定義。 根據定義, 下載沒安裝或者安裝沒打開的用戶, 都不計入啟動。 只有完成所有步驟的使用者才算。 但是問題來了, 一個用戶下載、安裝並打開APP時, 根本沒登錄, 他只是一個遊客。 啟動的定義變成:下載、安裝並打開APP的遊客數。

如果我們把這個定義交給開發, 開發可能會問, 拿什麼標識一個遊客?設備號。 每台移動設備都有一個唯一的識別號碼, 也叫IMEI(International Mobile Equipment Identity)。 所以, 啟動的定義又變成:下載、安裝並打開APP的設備數,

以設備號為唯一標識。

有人可能會問, 我更新APP後打開, 或者卸載重新安裝APP再打開, 算一個新的啟動麼?這就涉及到統計口徑的問題, 一般來講, 覆蓋安裝與卸載安裝後的打開, 都不計入啟動。

2、新增用戶數, 多維度區分

如果把新增用戶定義為新註冊的User_ID, 簡單粗暴, 但市場的同事首先不答應。

市場推廣APP有多種管道類型, 比如各大安卓應用市場、AppStore、資訊流、SEO、流量互換等, 每個類型下的管道, 以Channel_ID來標識。

管道有區分, APP自身也有區分。 最省事的區分是Android包和iOS包, 顯然未考慮擴展性。 如果市場製作馬甲包(APP小號)、獨立H5頁, 推向市場, 需要以Product_ID來區分產品(APP、H5)。

另外一個維度是版本。 每個版本發佈時, 市場可能會帶一波量, 需要觀察版本新增使用者的推廣成本、轉化、ARPU值等。

我們可以通過Version_ID來區分版本。

以上, 通過Channel_ID、Product_ID、Version_ID的區分和篩選, 市場部的同事就可以知道, 每個管道下的每個產品的每個版本的新增使用者情況。

維度區分清晰了, 除了在一定程度上, 提高市場推廣效率外, 甚至能預防資料異常的發生。 筆者所在公司是做公積金查詢的, 查詢數/新增用戶數, 是一項重要的指標。 有天突然查詢數/新增用戶數斷崖式下跌, 一開始, 大家都以為是查詢成功率下降導致查詢數(分子)下降, 拼命分析影響成功率的因素, 卻始終無解。

後來才發現, 是新增用戶數(分母)的暴增導致了比率的下跌。 新增用戶數暴增, 查詢數成功率正常, 查詢數卻沒有增加, 什麼鬼?其實這是個偽暴增。

新增使用者的統計口徑, 納入了錯誤的Product_ID, 而ID對應的產品剛好正在大力推廣……

如果能在資料指標定義時, 清晰地劃分出可能的維度, 類似耗費時間與溝通成本的資料異常問題就不會發生。

3、活躍, 誰的活躍?

定義活躍, 不能粗暴地只定義一個用戶日活指標, 可以先從轉化的角度進行用戶層級的劃分。

筆者所在的公司, 是通過公積金資料做授信, 説明銀行篩選優質貸款客戶, 使用者在APP上的關鍵行為是查詢公積金、申請貸款。 因此轉化漏斗是:啟動-註冊-查詢公積金-申請貸款, 對應指標是:APP日活(遊客+用戶)、用戶日活、公積金導入用戶日活和貸款申請用戶日活。

APP日活, 以APP的一次打開為一個活躍, 以設備號為標識, 當日的重複打開不計入活躍。

剩下的3種日活, 以相應用戶群體的一次登錄請求為一個活躍, 以User_ID為標識, 當日的重複請求不計入活躍。

跟蹤以上指標, 能得到比單純的用戶日活指標更豐富的資訊。

另外, 活躍也不一定以日為單位。 從行為頻率上來看, 查詢公積金可能是1次/月, 申請貸款可能是1次/日。 那麼, 公積金導入用戶, 月活可能更適合作為活躍指標;而對於申請貸款的用戶, 則日活更適合。

4、留存/流失, 兩兄弟?

在和同事討論7日留存率的定義時, 出現了分歧。 有人認為7日留存率指的是, 新用戶在第2-7日的活躍數/新用戶數;而不同意見表示是新用戶在第7日的活躍數/新用戶數。 老鐵們也可以發表下自己的意見, 你們支持哪種, 理由呢?

留存率是APP推廣初期尤其要重視的指標。 留存率低的產品,等於一個巨大的漏斗,市場砸錢買來的流量,在產生收益前,就都統統漏掉。真真是黃金萬兩,砸不出一個聲響。

至於選擇次日留存率、7日留存率還是30日留存率作為唯一關鍵指標,多少留存率為目標,要根據產品特性與市場環境作具體分析。

從定義上看,流失和留存貌似是兩兄弟。有7日留存率,就有7日流失率,兩者的分子加起來等於首日的新用戶。但新用戶在第7日未活躍,就定義為流失用戶,未免太過草率。由於回流用戶的存在,定義流失用戶的週期一般比留存用戶的長。比如,定義90日內未活躍的用戶為流失用戶,更為合適。

5、定義資料指標的目的性

最後強調一點,定義資料指標不能無的放矢。

如果是為了解決一個問題,那我們先明確問題,分析可能的原因,再去定義指標。

如果是為了驗證設計方案的優劣,那我們先明確設計方案的目標,圍繞目標去對比上線前後的資料,或者做A/B Test。

如果是為了預測,那我們先摸索現有的資料規律,找到規律的引數,再進行推演。

如果是為了預警,那我們先制定資料基線以及浮動範圍,並根據實際情況的變化靈活調整。

作者:岸泥。微信公眾號:產品小匠鋪(ID: PMDaiweiwei)

本文由 @ 岸泥 原創發佈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PEXELS,基於CC0協議

留存率低的產品,等於一個巨大的漏斗,市場砸錢買來的流量,在產生收益前,就都統統漏掉。真真是黃金萬兩,砸不出一個聲響。

至於選擇次日留存率、7日留存率還是30日留存率作為唯一關鍵指標,多少留存率為目標,要根據產品特性與市場環境作具體分析。

從定義上看,流失和留存貌似是兩兄弟。有7日留存率,就有7日流失率,兩者的分子加起來等於首日的新用戶。但新用戶在第7日未活躍,就定義為流失用戶,未免太過草率。由於回流用戶的存在,定義流失用戶的週期一般比留存用戶的長。比如,定義90日內未活躍的用戶為流失用戶,更為合適。

5、定義資料指標的目的性

最後強調一點,定義資料指標不能無的放矢。

如果是為了解決一個問題,那我們先明確問題,分析可能的原因,再去定義指標。

如果是為了驗證設計方案的優劣,那我們先明確設計方案的目標,圍繞目標去對比上線前後的資料,或者做A/B Test。

如果是為了預測,那我們先摸索現有的資料規律,找到規律的引數,再進行推演。

如果是為了預警,那我們先制定資料基線以及浮動範圍,並根據實際情況的變化靈活調整。

作者:岸泥。微信公眾號:產品小匠鋪(ID: PMDaiweiwei)

本文由 @ 岸泥 原創發佈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PEXELS,基於CC0協議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