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從場景角度來拆解網易蝸牛讀書:基於場景的優化建議

在本文中, 作者從閱讀場景來進行拆解, 並針對3個核心高頻場景, 對涉及的功能模組進行了一些分析, 以供參考。

網易蝸牛閱讀一開始是緊跟著微信讀書出來的,

用來填補精品閱讀市場的空缺。 現在經過了1年的進化, 已經成長為閱讀產品中獨角獸一般的存在。 我算是網易蝸牛讀書的老粉了, 使用過程中發現很多驚喜, 也有吐槽。 本文從閱讀場景來進行拆解, 並針對3個核心高頻場景, 對涉及的功能模組進行了一些分析, 以供參考。

從場景角度拆解閱讀

既然是精品閱讀, 就得獨闢蹊徑, 切中用戶G點。 我把自己代入了一下蝸牛讀書的PM, 如果從場景來對閱讀類進行分析的話, 主要有使用時間、閱讀狀態、使用者動機三個維度。

時間上, 分為碎片時間和整塊時間, 碎片時間難以沉浸閱讀, 整塊時間是所有App的競爭紅海, 但用戶沉浸和付費轉化率也是最高的。

閱讀狀態維度上, 分為:一本書看到一半、看完一本書, 以及沒有在看的書(或者很久沒有打開app的狀態)。 而動機維, 也就是用戶打開app後下意識的反應, 可以分為:繼續看書架上的書、找新書, 以及發表感觸/互動。

這三個維度能大致羅列出用戶進入app後的所有情況,

把它們分別組合, 就得到了18個不同的具體場景:

根據估算的權重, 其中出現概率最高3個場景分別是:

繼續閱讀沒看完的書——從書架進入閱讀介面看到一半找新書——退出書架到分類頁/領讀頁看到一半發表感觸/互動——從閱讀介面進入問題/評論頁,
或者直接進入領讀頁互動

仔細想想確實如此, 閱讀的核心功能還是無非是找書、看書。 根據二八法則, 80%的普通用戶都是在書架/分類搜尋網頁來來回回, 因此“找書”和“看書”也是閱讀優化的重點方向。 下面, 我對這3個高頻場景和蝸牛閱讀的模組對應關係分別羅列如下。

場景1:繼續看沒看完的書

這三個場景裡, 第一個場景(繼續閱讀沒看完的書——從書架進入閱讀介面), 產品需要做的是:提高沉浸閱讀體驗, 鼓勵深度閱讀。 換言之, 當用戶進入“繼續看書”的場景時, 產品需要盡可能把使用者留在閱讀介面, 不斷地讀下去(而不是翻了幾頁就退出去)。 為此, 需要做的事情主要有:優化閱讀體驗, 同時對用戶的深度閱讀行為進行激勵。

閱讀器體驗方面, 網易蝸牛閱讀在國內閱讀產品領域絕對是名列前茅, 豌豆莢、金米獎之類的設計獎項也是拿到手軟。 優質閱讀體驗是沉浸的前提, 但光有這一點還不夠, 因為精美的設計只會讓人讚歎把玩, 卻不會花費數小時沉浸其中。 因此需要人為設計沉浸因素, 引導用戶進入閱讀的“心流”狀態。

什麼是深度閱讀行為?寫書評、做筆記、提問與總結、用戶間討論等。這是碎片時代的泛閱讀中較難出現的,但也是精品閱讀所必不可少的。現在蝸牛閱讀採取的鼓勵方法主要是境界分和閱讀時長兌換蝸牛殼。 境界分類似使用者積分,根據使用者閱讀時長和其他互動行為來累計;蝸牛殼也是閱讀時長,可以直接兌換成書籍。

這兩者本質都是對整體閱讀時長進行累計,但都沒有起到“讓用戶沉浸”的效果。“每天免費1小時”讓用戶能在眾多圖書之間無成本切換,而沉浸式閱讀意味著聚焦,只聚焦於當下的一本書,這就產生了矛盾。網易蝸牛閱讀的第一版曾經有過“書架上只能放3本書”的規則,大致也是想減少用戶頻繁地在書籍間切換(不得不說這個規定對於收集癖而言真是反人性),這是用“堵”的方法解決問題,破壞了用戶的原本使用習慣,而若是用“疏”的方法,引導用戶自然沉浸,或許也是一種不錯的思路。

Brian Burke在《遊戲化設計》中提到,沉浸的核心,一是目標,二是即時回饋。基於這兩點,我列舉了幾條優化建議如下:

(1)完善即時回饋系統:

每日讀書報告:針對閱讀超過1小時的用戶,出現讀書報告回饋彈窗:“你今天一共閱讀了182分鐘,超過了87%的讀者”;顯示使用者當前的“連續閱讀時間”——即沒有中途退出找新書,而是始終閱讀書架上那一本書的時長。這個是為了減少用戶頻繁在圖書間切換

(2)用閱讀勳章體系為使用者構建閱讀目標

從一而終——完整地讀完了一本書揮斥方遒——寫下書評超過2000字汗牛充棟——書架上超過20本書(黑勳章)…場景2:看到一半找新書

第2個場景(看到一半找新書——退出書架到分類頁/領讀頁),使用者退出原本的閱讀介面很大原因是讀不下去/沒心情讀,這時候就需要產品來説明使用者更快地到達感興趣的圖書。因此,產品需要提供的是:

清晰明確的分類查找路徑精准的內容推薦優質圖書資源的維護與更新

1)分類查找路徑

分類查找路徑部分主要是分類搜尋網頁面,目前這部分由榜單、出版社和圖書類目構成。

├── 榜單 ├── 在讀榜 ├── 新書榜├── 出版社tag ├── 譯文 ├── 理想國 ├── 中信 ├── ...├── 圖書類目 ├── 小說 ├── 青春 ├── 漫畫繪本 ├── ...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出版社入口。出版社入口一方面能讓合作的出版社得到曝光,另一方面也起到了一定的篩選作用。比如“譯林” = “外文譯著”、“中信” = “優質科技圖書”等。

但問題在於,對於大多數用戶而言,出版社標籤起到的篩選作用並不鮮明。比如理想國、讀客、果麥,普通用戶是沒有清晰的認知區分的。將其放在首屏正中間的位置,不僅造成資源浪費,而且也不利於之後擴展更多的合作機構(因為位置有限)。

因此建議:優化出版社的視覺標籤展現形式,將其壓縮為tag形式,如下圖所示。

這樣做優勢有:

有利於給更多機構展示的空間(比如藍獅子、外研社…)和普通書籍類目形成視覺區分增加下面類目的曝光機會

2)精准的內容推薦

什麼是深度閱讀行為?寫書評、做筆記、提問與總結、用戶間討論等。這是碎片時代的泛閱讀中較難出現的,但也是精品閱讀所必不可少的。現在蝸牛閱讀採取的鼓勵方法主要是境界分和閱讀時長兌換蝸牛殼。 境界分類似使用者積分,根據使用者閱讀時長和其他互動行為來累計;蝸牛殼也是閱讀時長,可以直接兌換成書籍。

這兩者本質都是對整體閱讀時長進行累計,但都沒有起到“讓用戶沉浸”的效果。“每天免費1小時”讓用戶能在眾多圖書之間無成本切換,而沉浸式閱讀意味著聚焦,只聚焦於當下的一本書,這就產生了矛盾。網易蝸牛閱讀的第一版曾經有過“書架上只能放3本書”的規則,大致也是想減少用戶頻繁地在書籍間切換(不得不說這個規定對於收集癖而言真是反人性),這是用“堵”的方法解決問題,破壞了用戶的原本使用習慣,而若是用“疏”的方法,引導用戶自然沉浸,或許也是一種不錯的思路。

Brian Burke在《遊戲化設計》中提到,沉浸的核心,一是目標,二是即時回饋。基於這兩點,我列舉了幾條優化建議如下:

(1)完善即時回饋系統:

每日讀書報告:針對閱讀超過1小時的用戶,出現讀書報告回饋彈窗:“你今天一共閱讀了182分鐘,超過了87%的讀者”;顯示使用者當前的“連續閱讀時間”——即沒有中途退出找新書,而是始終閱讀書架上那一本書的時長。這個是為了減少用戶頻繁在圖書間切換

(2)用閱讀勳章體系為使用者構建閱讀目標

從一而終——完整地讀完了一本書揮斥方遒——寫下書評超過2000字汗牛充棟——書架上超過20本書(黑勳章)…場景2:看到一半找新書

第2個場景(看到一半找新書——退出書架到分類頁/領讀頁),使用者退出原本的閱讀介面很大原因是讀不下去/沒心情讀,這時候就需要產品來説明使用者更快地到達感興趣的圖書。因此,產品需要提供的是:

清晰明確的分類查找路徑精准的內容推薦優質圖書資源的維護與更新

1)分類查找路徑

分類查找路徑部分主要是分類搜尋網頁面,目前這部分由榜單、出版社和圖書類目構成。

├── 榜單 ├── 在讀榜 ├── 新書榜├── 出版社tag ├── 譯文 ├── 理想國 ├── 中信 ├── ...├── 圖書類目 ├── 小說 ├── 青春 ├── 漫畫繪本 ├── ...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出版社入口。出版社入口一方面能讓合作的出版社得到曝光,另一方面也起到了一定的篩選作用。比如“譯林” = “外文譯著”、“中信” = “優質科技圖書”等。

但問題在於,對於大多數用戶而言,出版社標籤起到的篩選作用並不鮮明。比如理想國、讀客、果麥,普通用戶是沒有清晰的認知區分的。將其放在首屏正中間的位置,不僅造成資源浪費,而且也不利於之後擴展更多的合作機構(因為位置有限)。

因此建議:優化出版社的視覺標籤展現形式,將其壓縮為tag形式,如下圖所示。

這樣做優勢有:

有利於給更多機構展示的空間(比如藍獅子、外研社…)和普通書籍類目形成視覺區分增加下面類目的曝光機會

2)精准的內容推薦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