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APP活動邀請機制的總結思考

APP活動邀請機制需要考慮哪些因素呢?來看看作者所做的總結。

最近半年都在做拉新方面的活動, 拉新當然會涉及到邀請朋友。

如何讓用戶去邀請到他的好友來到App中註冊, 且成功率比較高呢?這裡肯定會涉及到活動的激勵機制, 邀請方式等等方面的東西。 下面來說說我在做活動需求時考慮使用過的幾種邀請機制。

首先要明確幾個要素:

邀請物件邀請方式邀請的操作成本邀請物件

兩種方式依靠你的產品定位和品牌去選擇。 若產品品牌定位是正向積極的, 用戶進行分享沒有心理門檻的, 可以選擇分享給邀請熟人的方式, 分享邀請使用者沒有因為產品定位產生額外的心理抗拒。 若產品品牌是偏消極低俗的, 用戶天然的不願意和熟人談論這個事情, 因為這會有損個人的正面形象。 比如說是以前的陌陌, 被人譽為約炮神器。 人們自然是不敢分享它的邀請資訊給熟人的。

邀請方式

常見的有通過熟人社交平臺分享, 分享的媒介有網頁連結, 文字, 圖片。 現在比較流行的是圖片形式, 圖片展示搶眼的內容來吸引使用者查看, 上面附上二維碼, 用戶掃碼即可下載。 以前使用的網頁連結分享的形式是H5使用比較多, 需要靠標題文案來吸引眼球, 刺激點擊。 文字類型的分享, 可以參考最近的直播答題類的app, 到處都出現的邀請碼就是其中一種。

也有一種是通過陌生人設計平臺進行分享的, 一般使用圖片和文字, 連結比較少用, 因為一般90後有互聯網經驗的都很少會點擊打開陌生平臺的不確定連結。

一般使用文字相關的會比較合適, 特別是在貼吧這種興趣社交,

弱設計平臺, 使用文字會形成一種刷屏的效果, 使用者不得不看到這些內容。 當然文字內容得好好控制, 現在貼吧對內容審核也特別嚴格。 同樣使用這樣的文字連結方式的也有一些協力廠商小私密社區, 例如複製連結給其他地方, 連結被點擊n次之後獲得獎勵。

邀請的操作成本

邀請方式所採用的機制不同, 邀請的操作成本的側重方就不同。 比較理想的狀態是邀請人主動在協力廠商社交平臺將活動邀請連結發給被邀請人, 被邀請人點選連結進入頁面, 下載app應用即被邀請成功, 對應的邀請人和被邀請人的對應資訊也被記錄下來, 以便用於後續的邀請獎勵邏輯。 這種邀請方式使用者承擔的操作成本相對比較少。

但當時我在嘗試這種方式的過程中並不是順利, 使用appsflyer上報有很有可能流失掉這個資訊, 導致後續使用這個邀請關係資訊進行的一些活動邏輯全部報廢, 使用者怨聲載道。 若這種方式有其他的可靠的實現方法, 麻煩各位在評論中指點一下小弟, 謝謝。

但現在比較多的app會使用邀請碼的方式來進行, 但操作成本的側重方在以下三種情況也是不一樣的。

第一種情況, 邀請人A會有一個唯一標識邀請碼, 而被邀請人B可且僅可填寫一次邀請碼, 填寫之後則雙方建立對應的單向邀請關係, 即一個A可以邀請B、C、D等n個用戶。 這樣的邀請操作成本是側重於被邀請人B身上的, A只需要散播邀請碼或叫熟人來填邀請碼, 而B需要下載app,

再去尋找填寫邀請碼的地方進行填寫邀請。

第二種情況, 被邀請人B會有一個唯一的邀請碼, 而這個邀請碼是給到邀請人A去填寫的, A可填寫多個邀請碼, 邀請碼被填寫過之後失效。 與第一種情況一樣建立單向邀請關係。 這種邀請方式的操作成本全部在A身上, A需要去邀請B去參加活動, 並指引B去到拿到邀請碼, 給到A這邊去填寫。

第三種情況, 雙方互相填寫邀請碼, 以確認雙向的唯一邀請關係。 即A與B是唯一確認的關係, 雙方都不可再邀請第三者進入此段關係。

第一種是最常用的邀請碼方式, 因為邀請人和被邀請人的操作成本都相對比較少, 邀請人與被邀請人的交流不需要太多, 適合陌生人社交和弱社交氛圍的分享邀請。 而第二種的操作就非常繁瑣了,邀請人在邀請過程中基本是需要全程和被邀請人交流的,需要給被邀請人進行軟體使用方面的指導,操作成本側重在邀請人身上。這個邀請人的角色類似于現實中街邊邀請你開銀行卡的銀行業務員,全程為你跟進,你只要提供資料和密碼就可以。但這種邀請方式適合熟人社交或者是私密的高門檻社區,需要專門有人自願帶著融入社區。

第三種一般用於遊戲的玩法,用於建立雙方的強關係,以進行後期的遊戲邏輯。

總的來說,在做拉新活動時試過了上面幾種邀請方式,學習到了不少的東西。除了邀請機制方面的問題,邀請還要注意的就是作弊,如何儘量保證邀請回來的用戶是真實用戶,而不是刷機刷號刷出來的假用戶。但這個就要在自己產品上去做對應的一下記錄和判斷了。

本文由 @烏合汪 原創發佈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

而第二種的操作就非常繁瑣了,邀請人在邀請過程中基本是需要全程和被邀請人交流的,需要給被邀請人進行軟體使用方面的指導,操作成本側重在邀請人身上。這個邀請人的角色類似于現實中街邊邀請你開銀行卡的銀行業務員,全程為你跟進,你只要提供資料和密碼就可以。但這種邀請方式適合熟人社交或者是私密的高門檻社區,需要專門有人自願帶著融入社區。

第三種一般用於遊戲的玩法,用於建立雙方的強關係,以進行後期的遊戲邏輯。

總的來說,在做拉新活動時試過了上面幾種邀請方式,學習到了不少的東西。除了邀請機制方面的問題,邀請還要注意的就是作弊,如何儘量保證邀請回來的用戶是真實用戶,而不是刷機刷號刷出來的假用戶。但這個就要在自己產品上去做對應的一下記錄和判斷了。

本文由 @烏合汪 原創發佈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