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覺悟》:空杯不預設

文 / 項保華

空杯, 倒掉有形的杯中水, 看似比較簡單, 但卻需要突破無形的行思習性, 從慣常的增加杯中的水, 變成減少杯中原有的水。 作為一種隱喻, 習性就代表著一種過往歷史的沉積。 習以為常, 會阻礙新的智慧決策行思模式生成, 這是空杯所遭遇的隱形障礙。

預設, 是內置於潛意識中的各種知識、經驗、技能等的總和, 它幫助我們自如應對各種複雜情況, 不必時刻緊張, 思考擔心下一步該怎麼辦。 預設只代表過去有效, 不等於今後一定可行。 面對無常變化, 未來充滿不確定, 智慧決策必須做到“不預設”。

預設是什麼

聽到不同意見, 你想馬上反駁, 請先暫停一下, 稍作思考, 反駁到底憑什麼?為什麼?你的“反駁”念頭, 是不是代表了一種判斷?這種判斷是從哪裡來的?是不是出自你的過往經驗或習性反應?你所依據的, 是屬於事物的本來?還是僅僅主觀預設?

有時, 你會覺得, 自己看到了別人沒有看到的情況, 掌握了比別人更全面的資訊, 有必要對別人的說法加以糾正。 你是否知道, 別人對此是怎麼想的?有沒有別人看到而你未知的情況存在?你抱純淨平等心, 不加判斷, 認真傾聽, 會不會讓人更願發言?

歷史不會重複, 都從當下重來。 企業或人生經營, 往前走均是新路。 放下自我, 空杯不預設, 才可放下包袱, 瀟灑無羈前行。 面對無常變亂新情況,

有時看起來曾似相識, 就想借鑒過往經驗, 過去怎麼辦, 現在仍然怎麼辦。 實際上, 此時就已陷入預設。

有人說, 曾似相識, 也就是曾似不相識, 這是事物的一體兩面。 只注意事物熟悉的一面, 就易忽略陌生的另一面。 我們喜歡熟悉, 期盼熟悉, 無意中就會忽視與排斥不熟悉。 如此若遇陌生事物, 就會以心中期盼當實際, 將陌生看成是熟悉, 並按熟悉的辦理。

預設, 有分別心, 才會區別熟悉與不熟悉。 問題在於, 區別的依據是什麼?依據的本身又是怎麼來的?我們現下做判斷, 所依據的必然是過往的知識與經驗。 面對不連續變化, 過往是過往, 未來是未來。 從過往能推知未來嗎?看著倒車鏡, 能往前行車嗎?

按過去的經驗或知識預設未來,

憑自己所掌握的片斷資訊, 主觀預設別人所瞭解的情況, 並據此進行選擇性的傾聽, 顯然無助於對事物真相的瞭解。 由此看來, 只有空杯不預設, 才可讓人真正放下自己過往的知識與經驗的包袱, 免除成見、偏見與執念。

專注不預設

空杯, 倒掉杯中水, 想到, 做到, 較容易。 空杯, 不預設, 隔離心中預存的各種念頭, 不容易。 這正是王陽明所說的, “破山中賊易, 破心中賊難”。 心中賊, 涉及了隱秘期望與看法, 決策者甚至根本就不能自察, 更不用說如何清空, 怎麼排除其干擾。

儘管預設無所不在, 只要不評判, 就可使其自行消失。 識別預設不容易, 可以採取另一種做法, 就是專注當下, 保持清醒意識, 努力做到對所感知的一切不做任何判斷,

就只是觀察它, 感覺它, 但不評判它。 如此封存一切成見, 自然就可消除預設影響。

有預設, 做評判, 我們就會受角色、情境影響。 例如, 是作為當事者, 還是觀察者, 或是反思者, 即使對於同一事物, 看法就會有不同。 不預設, 不評判, 只需保持開放的無知心態, 就可獲得始終如一的事物本來資訊, 且不必切換頻道, 費心考慮相機抉擇。

作為當事者, 為繁忙事務所拖累, 難有時間冷靜思考。 面對新事物, 多憑無意識的即興反應, 按習慣的思維與行為方式做回應, 其中可能存在行思定勢, 如不拐彎的線性思維、不掉頭的慣性行為等, 且不易自察。 作為觀察者或反思者, 其做法則會大不同。

本文摘自項保華新書《覺悟》第10-13頁,標題為編者所加。

本文摘自項保華新書《覺悟》第10-13頁,標題為編者所加。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