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真實的明朝,皇帝把人民裝進了籠子

中國明朝時期恰好與歐洲文藝復興時期同時代,但文藝復興的結果是人民把國王裝進了籠子, 用權力法案和大憲章等把國王限制起來, 後來開始了工業革命和啟蒙運動。 而同時期的明朝卻是皇帝把人民裝進了籠子, 從朱元璋建立了大明王朝開始,他就把中國人民牢牢裝進了一個籠子裡面。

朱元璋建立起了大明王朝之後,在洪武十三年(1380年)做了一件當時震撼全國也影響到歷史進程的事情。

這年春節剛過完了沒幾天,朱元璋下令把宰相胡惟庸抓起來, 經過很短暫的一個審判過程, 就以奸黨案的罪名把胡惟庸殺掉了, 許多高官受牽連被殺。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 朱元璋為進一步加強集權, 藉口涼國公藍玉欲圖謀反, 大肆株連殺戮功臣名將。 因藍玉案被株連殺戮者逾1.5萬, 當時稱之為“藍黨”。

“胡惟庸案”和“藍玉案”並稱“胡、藍逆案”, 是洪武一朝, 乃至有明一代牽扯人數最多,

歷時最長, 影響最大的兩起案件。 這兩次大規模清洗牽連進去被殺死的人可能有五到十萬人的規模。 當時一度把官員殺得幾乎找不到人辦公了, 就從監獄裡把一些人放出來, 讓他們戴著手銬和腳鏈到中央各級部門工作。

朱元璋借“胡惟庸案”,直接裁撤了中書省, 下令廢除了中國已經實行了1500多年的宰相制度。 他還在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正式為後世子孫立下規矩:如果後代有人敢再建議重新設立宰相的話, 要治之重罪。

沒有宰相就意味著皇帝作為國家元首, 同時要執行行政首腦的工作, 這樣就給皇帝產生了兩種後果:一是使得整個國家權力集中到了皇帝手中;二是皇帝的工作量變得空前巨大。

有人做過統計,朱元璋一天不吃不睡要處理的國家大事有400件, 每天需要閱讀的文字可能是20萬左右。 從史料記載方面看, 朱元璋確實是無限熱愛這種枯燥的行政工作, 他每天大概早上五點鐘左右起來, 一直到晚上天黑以後才結束一天的工作。

明朝剛剛建立時有六部, 廢除了宰相之後,同時還有一個督察院, 是負責監察工作的。 有一個通政司, 相當於負責上傳下達工作。 從明代起, 由皇帝直接掌管六部百司的政務, 實際上等於兼任宰相, 把君主獨斷專行擴大到了頂峰。

朱元璋一度在農村地區找了四個據說很有學問的老先生, 請到皇宮裡面來做他的顧問, 把這四個人任命為春官、夏官、秋官、冬官。 這些人沒有任何政治經驗, 就是讀“四書”“五經”長大的。 後來, 朱元璋開始設立一些大學士或翰林學士來説明他處理事務, 這些人級別都很低, 大概只有五六品的樣子, 要求學問很好, 為人正派、老實。

在中國歷史上, 明代之前是沒有內閣這回事的, 因為朱元璋把宰相廢除了之後,

不得不使用一些學士來幫助他處理行政工作。 建文年間, 改大學士為學士。

明成祖朱棣雖有朱元璋一樣獨攬大權的雄才偉略, 但一次次的御駕親征讓他不能真正意義上地總攬政事, 於是, 一個幫助皇帝的“助手”機構—內閣應運而生。 過去, 宰相擁有決策權、議政權和行政權, 明成祖成立內閣以後, 把原來宰相擁有的決策權牢牢把持在自己手中,議政權分給內閣, 行政權分給六部。 地方上分三司, 分管司法、軍事、行政, 直接對六部負責。 但內閣此時仍然只是皇帝的私人秘書, 不是權力機構。

內閣首府大學士不是宰相,但內閣首席大學士的實際權力變得非常大。因為內閣就是幫助皇帝處理各地和中央各部門的文書報告,他們在一張紙上寫上處理意見,就是所謂票擬意見,建議皇帝這件事應該怎麼處理。文書報告太多了,皇帝看不過來,他就會按照內閣票擬用紅筆在上面批字,說“行”或者怎麼樣,批完的字叫做“批紅”。

其實,大學士沒有用人權、行政權,但他有替皇帝寫指令、起草中央文件的權利,又有推薦人的權利,這樣幾個權力加在一起之後,有時甚至比真正的宰相還要大。

朱元璋制定制度的時候忽略了一點,他的後代會不會像他那樣精力旺盛、無限熱愛行政事務。到了宣德皇帝(注:明宣宗朱瞻基)的時候,已經對這種繁重的行政事務已沒有濃厚興趣了。宣德皇帝有非常高超的文化修養,藝術天才可能在另外一個天才皇帝宋徽宗之上。因為他太熱衷於個人愛好,每天只在內閣送上來的報告中看六七本,然後讓他的太監批,之後就去逗蟋蟀。這樣,“批紅”的許可權幾乎都轉移到太監的手裡。

以往,按大明祖制,太監讀書識字是被嚴令禁止的。明宣宗不僅改了這個規矩,而且在他的鼓勵下,宮裡還成立了專門的太監學堂。後人猜測:明宣宗這一做法,其目的就是讓太監牽制內閣的權力。

久而久之,一種奇怪的政治格局出現了:屬於皇帝的兩大權力,“擬旨”的權力轉移到了內閣,“批紅”的權力轉移到了太監手裡。

後來,明朝皇宮裡太監一共有24個司局,以司禮監為首席,司禮監當時最高的官員是正四品,大概相當於今天副省長的級別。為什麼明朝會有那麼多可怕的大太監出現,把天下玩弄得日月無光,把大臣們治得痛苦萬狀,就是因為手裡有這個權力。

整個明朝的政治生活就在這兩個輪子之上運轉。於是,當皇帝們出現了好的少壞的多時,就一定意味著老百姓要遭罪,文武百官要遭罪了。仔細看明朝歷史就會發現,在這200多年的歷史當中,所有的歷史文化名人沒有一個人是活得堂堂正正,很舒展、揚眉吐氣的。

明朝除了政治權力完全集中到皇帝手裡之外,精神上把中國人民也裝進了籠子裡。四書五經、孔孟之道,被整個貫徹到了科舉考試當中。

科舉考試曾經是一個非常好的東西,科舉制極大程度改善之前的用人制度,徹底打破血緣世襲關係和世族的壟斷,使得部分社會中下層有能力的讀書人進入社會上層,獲得施展才智的機會。

但是,科舉制度出現特別大的變化,就是在朱元璋和他兒子朱棣手裡—正式確立內容上只考四書五經,形式上必須用八股文。而能否考中,主要取決於八股文的優劣。所以,明朝的一般讀書人往往把畢生精力用在八股文上。

八股文以四書、五經中的文句做題目,只能依照題義闡述其中的義理。措詞要用古人語氣,即所謂代聖賢立言。結構有一定程式,字數有一定限制,句法要求對偶。

從此,明朝和清朝550多年的時間,中國人的頭腦被凝固在四書五經當中:君讓臣死、臣不能不死,不死則為不忠;父讓子亡,子不能不亡,不亡則為不孝;不忠不孝就叫無君無父,無君無父就是禽獸,就是亂臣賊子,人人得以誅之……

朱元璋把中國人關進籠子的一個做法,把當時的社會階層特別嚴厲地劃分為四種,叫士農工商。

朱元璋保留了元代的賤民制度,並且制定了嚴格的戶籍制度,要求在編輯戶籍中以“辯貴賤、正名分”為宗旨,按照職業分為:宗室戶、官紳戶、民戶(農戶、儒、醫、陰陽)、軍戶(校尉、力士、弓鋪手、軍匠)、匠戶(廚師、裁縫、馬船)、灶戶(鹽戶)、商戶、儒戶、驛戶等。除了上述人口外,還有宗室人口、蔭蔽人口、少數民族人口。每個人都必須在他的身份裡面去做允許的事情,不允許超出職業範圍。

那時候,朱元璋所發明的把人牢牢定在土地上的辦法非常多。比如,規定老百姓每天必須生活在5華里範圍之內,出了5華里必須10個人以上結伴走,要互相知道對方在幹什麼。如果這個人出了事,周圍的人不知道他做了什麼,就要一起進監獄。

成化六年(1470年)後,明朝政府開始實行保甲制。十家為甲,十甲為保。一家有罪,九家舉報,若不舉報,十家皆有罪。

當時的中國已經不是那種充滿了田園詩、牧歌一樣的時代了,已經成了一個巨大的集中營。

內閣首府大學士不是宰相,但內閣首席大學士的實際權力變得非常大。因為內閣就是幫助皇帝處理各地和中央各部門的文書報告,他們在一張紙上寫上處理意見,就是所謂票擬意見,建議皇帝這件事應該怎麼處理。文書報告太多了,皇帝看不過來,他就會按照內閣票擬用紅筆在上面批字,說“行”或者怎麼樣,批完的字叫做“批紅”。

其實,大學士沒有用人權、行政權,但他有替皇帝寫指令、起草中央文件的權利,又有推薦人的權利,這樣幾個權力加在一起之後,有時甚至比真正的宰相還要大。

朱元璋制定制度的時候忽略了一點,他的後代會不會像他那樣精力旺盛、無限熱愛行政事務。到了宣德皇帝(注:明宣宗朱瞻基)的時候,已經對這種繁重的行政事務已沒有濃厚興趣了。宣德皇帝有非常高超的文化修養,藝術天才可能在另外一個天才皇帝宋徽宗之上。因為他太熱衷於個人愛好,每天只在內閣送上來的報告中看六七本,然後讓他的太監批,之後就去逗蟋蟀。這樣,“批紅”的許可權幾乎都轉移到太監的手裡。

以往,按大明祖制,太監讀書識字是被嚴令禁止的。明宣宗不僅改了這個規矩,而且在他的鼓勵下,宮裡還成立了專門的太監學堂。後人猜測:明宣宗這一做法,其目的就是讓太監牽制內閣的權力。

久而久之,一種奇怪的政治格局出現了:屬於皇帝的兩大權力,“擬旨”的權力轉移到了內閣,“批紅”的權力轉移到了太監手裡。

後來,明朝皇宮裡太監一共有24個司局,以司禮監為首席,司禮監當時最高的官員是正四品,大概相當於今天副省長的級別。為什麼明朝會有那麼多可怕的大太監出現,把天下玩弄得日月無光,把大臣們治得痛苦萬狀,就是因為手裡有這個權力。

整個明朝的政治生活就在這兩個輪子之上運轉。於是,當皇帝們出現了好的少壞的多時,就一定意味著老百姓要遭罪,文武百官要遭罪了。仔細看明朝歷史就會發現,在這200多年的歷史當中,所有的歷史文化名人沒有一個人是活得堂堂正正,很舒展、揚眉吐氣的。

明朝除了政治權力完全集中到皇帝手裡之外,精神上把中國人民也裝進了籠子裡。四書五經、孔孟之道,被整個貫徹到了科舉考試當中。

科舉考試曾經是一個非常好的東西,科舉制極大程度改善之前的用人制度,徹底打破血緣世襲關係和世族的壟斷,使得部分社會中下層有能力的讀書人進入社會上層,獲得施展才智的機會。

但是,科舉制度出現特別大的變化,就是在朱元璋和他兒子朱棣手裡—正式確立內容上只考四書五經,形式上必須用八股文。而能否考中,主要取決於八股文的優劣。所以,明朝的一般讀書人往往把畢生精力用在八股文上。

八股文以四書、五經中的文句做題目,只能依照題義闡述其中的義理。措詞要用古人語氣,即所謂代聖賢立言。結構有一定程式,字數有一定限制,句法要求對偶。

從此,明朝和清朝550多年的時間,中國人的頭腦被凝固在四書五經當中:君讓臣死、臣不能不死,不死則為不忠;父讓子亡,子不能不亡,不亡則為不孝;不忠不孝就叫無君無父,無君無父就是禽獸,就是亂臣賊子,人人得以誅之……

朱元璋把中國人關進籠子的一個做法,把當時的社會階層特別嚴厲地劃分為四種,叫士農工商。

朱元璋保留了元代的賤民制度,並且制定了嚴格的戶籍制度,要求在編輯戶籍中以“辯貴賤、正名分”為宗旨,按照職業分為:宗室戶、官紳戶、民戶(農戶、儒、醫、陰陽)、軍戶(校尉、力士、弓鋪手、軍匠)、匠戶(廚師、裁縫、馬船)、灶戶(鹽戶)、商戶、儒戶、驛戶等。除了上述人口外,還有宗室人口、蔭蔽人口、少數民族人口。每個人都必須在他的身份裡面去做允許的事情,不允許超出職業範圍。

那時候,朱元璋所發明的把人牢牢定在土地上的辦法非常多。比如,規定老百姓每天必須生活在5華里範圍之內,出了5華里必須10個人以上結伴走,要互相知道對方在幹什麼。如果這個人出了事,周圍的人不知道他做了什麼,就要一起進監獄。

成化六年(1470年)後,明朝政府開始實行保甲制。十家為甲,十甲為保。一家有罪,九家舉報,若不舉報,十家皆有罪。

當時的中國已經不是那種充滿了田園詩、牧歌一樣的時代了,已經成了一個巨大的集中營。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