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抗戰最慘烈的戰役:各派系雜牌部隊徒步千里參戰,為國家獻出生命

1937年8月13日 晨9時15分, 日艦重炮向我閘北轟擊。 日海軍陸戰隊一部, 由天通庵及橫浜路方面, 越過淞滬路沖入寶山路, 向我駐西寶興路附近的保安隊射擊。 我軍為自衛, 主動抗擊。 “八·一三”淞滬抗戰由此拉開序幕。

最初中國軍隊投入的兵力只有中央軍的第87師、第88師和獨立第20旅, 在接下來的幾天裡, 56師和98師也相繼到達上海, 這兩個師也都是中央軍部隊, 和87師88師同樣屬於調整師, 也就是後來人們所說的德械師, 都是當時中國最精銳的部隊。 到8月19日, 同樣是中央軍調整師的第36師也趕到上海, 和之前的4個師一起合編為第9集團軍, 由張治中指揮, 負責圍攻日軍上海特別陸戰隊。

從8月14日到8月23日的十天時間裡, 中國軍隊五個精銳師近5萬人向在上海的5000日軍發動一波又一波的猛攻, 史稱十日圍攻。 到23日, 中國軍隊終於接近於完成對日軍防禦體系的割裂, 日軍雖然還在頑強抵抗,

但疲態已顯, 中國軍隊終於第一次看到了勝利曙光。 23日淩晨, 來自日本國內的日本陸軍第3、第11師團組成的上海派遣軍在寶山小川沙至吳淞一線登陸。 在這之後, 中日兩軍投入的部隊越來越多, 戰役的規模越打越大, 中國軍隊原來的主動進攻不得不轉為被動應戰。

到9月, 在淞滬戰場上的中央軍部隊已經達到17個師, 占中央軍總共30個師的56%, 其中13個師是精銳的調整師(即德械師), 扣除在華北地區第一戰區、第二戰區的8個師, 可以說中央軍在淞滬戰場幾乎已經是傾囊而出了。 9月7日, 日軍再向上海增派第9、第13、第101師團和臺灣旅團, 總兵力達到5個師團又1個旅團, 共約12萬人。 由於中央軍部隊已經盡數投入作戰, 所以9月以後趕赴淞滬戰場的部隊絕大多數都是雜牌部隊了, 包括了湘軍、川軍、桂軍、粵軍、黔軍、東北軍、西北軍以及五省聯軍、皖軍、浙軍、贛軍、鄂軍舊部在內的各派系部隊, 除了滇軍因為路途太遠未能及時趕到參戰, 當時中國主要武裝派系都參加了淞滬會戰。

如此眾多的派系, 完全摒棄了個人和小團體的私利, 為了共赴國難抗日禦侮的共同目標而彙聚到了同一個戰場, 一個曾經四分五裂一盤散沙的民族第一次爆發出了空前的凝聚力。

川軍可以說是中國軍閥割據最典型的標本, 四川從北洋時代起就出現了大大小小十多股軍閥勢力,

彼此之間混戰不休, 直到1934年才由劉湘基本統一了四川, 而且川軍普遍給人以裝備低劣戰力低下的印象。

1937年9月, 第一批出川抗戰的川軍20軍和43軍26師從四川、貴州出發, 於10月上旬到達淞滬戰場。 10月9日, 20軍編入第19集團軍序列, 負責防禦大場以北薀藻浜沿岸。 而這一帶恰恰就是寶山登陸的日軍的主攻方向, 當10日20軍接替友軍防務時, 薀藻浜北面的屏障陳家行已被日軍攻佔, 導致薀藻浜主陣地直接暴露在日軍面前, 因此20軍軍長楊森立即下令反擊, 奪回陳家行。 從10日到16日, 20軍就圍繞陳家行和日軍展開激戰, 在陳家行五進五出, 失而復得, 得而復失, 反復爭奪, 連134師師長楊漢忠都負了重傷, 戰況之激烈可見一斑。

20軍軍長楊森

10月15日,友軍防守的頓悟寺陣地失守,20軍奉命連夜組織反擊收復頓悟寺,20軍軍長楊森將這個任務交給了134師402旅408團,該團實際只有2個營,兵力並不算雄厚,但團長向文彬深知川軍裝備低劣,在火力上根本無法和日軍對抗,只有和日軍展開近戰,用血肉之軀來抵消裝備上的劣勢。

夜幕降臨後,向文彬團長就率部冒雨發起了前赴後繼的勇猛衝鋒,最前面的尖刀排沖到日軍陣地前就只剩下了1個人!但後續的官兵緊跟著沖入陣地,和日軍展開了白刃戰,並一舉奪回了陣地。日軍被逐出陣地後,就用猛烈炮火轟擊川軍,然後再發起攻擊。川軍一直等日軍步兵逼近陣地才用手榴彈和刺刀將日軍擊退。就這樣,反復苦戰到17日淩晨,408團最終牢牢掌握著頓悟寺。408團撤出陣地時,全團只剩下120人,連長全部陣亡,排長也只剩4人。408團因為反擊頓悟寺的戰功受到軍委會的通令嘉獎,團長向文彬更是在一天之內就連升兩級,從中校破格晉升少將。

在淞滬戰場上,雜牌部隊儘管裝備、訓練參差不齊,但總體而言,表現還是可圈可點,並不輸給中央軍。特別是之前軍閥混戰,各派系打仗都是為了一己私利,這次卻完全不同,日軍的戰火距離湘軍、川軍、黔軍、桂軍的家鄉還很遠,但這些部隊卻都能聽從國民政府的號令,不遠千里共赴國難,很多官兵走了上千里路,上了戰場可能一天兩天就血沃疆場,好像就是為了來這裡把自己的生命獻給國家。國家的意識也第一次如此深入人心,中華民族的凝聚力也真正是在淞滬會戰的烽火硝煙中形成了。

正如11月13日國民政府發表從上海撤退的聲明中所說的:“各地戰士,聞義赴難,朝命夕至,其在前線以血肉之軀,築成壕塹,有死無退,陣地化為灰燼,軍心仍堅如鐵石,陷陣之勇,死事之烈,實足以昭示民族獨立之精神,奠定中華復興之基礎。”,毋庸置疑,這就是雜牌部隊在淞滬戰爭上最真實的寫照,無論黨派信仰,也無論省籍地域,為了抗敵禦侮的共同目標,並肩奮戰,才迎來了抗戰的最後勝利。

20軍軍長楊森

10月15日,友軍防守的頓悟寺陣地失守,20軍奉命連夜組織反擊收復頓悟寺,20軍軍長楊森將這個任務交給了134師402旅408團,該團實際只有2個營,兵力並不算雄厚,但團長向文彬深知川軍裝備低劣,在火力上根本無法和日軍對抗,只有和日軍展開近戰,用血肉之軀來抵消裝備上的劣勢。

夜幕降臨後,向文彬團長就率部冒雨發起了前赴後繼的勇猛衝鋒,最前面的尖刀排沖到日軍陣地前就只剩下了1個人!但後續的官兵緊跟著沖入陣地,和日軍展開了白刃戰,並一舉奪回了陣地。日軍被逐出陣地後,就用猛烈炮火轟擊川軍,然後再發起攻擊。川軍一直等日軍步兵逼近陣地才用手榴彈和刺刀將日軍擊退。就這樣,反復苦戰到17日淩晨,408團最終牢牢掌握著頓悟寺。408團撤出陣地時,全團只剩下120人,連長全部陣亡,排長也只剩4人。408團因為反擊頓悟寺的戰功受到軍委會的通令嘉獎,團長向文彬更是在一天之內就連升兩級,從中校破格晉升少將。

在淞滬戰場上,雜牌部隊儘管裝備、訓練參差不齊,但總體而言,表現還是可圈可點,並不輸給中央軍。特別是之前軍閥混戰,各派系打仗都是為了一己私利,這次卻完全不同,日軍的戰火距離湘軍、川軍、黔軍、桂軍的家鄉還很遠,但這些部隊卻都能聽從國民政府的號令,不遠千里共赴國難,很多官兵走了上千里路,上了戰場可能一天兩天就血沃疆場,好像就是為了來這裡把自己的生命獻給國家。國家的意識也第一次如此深入人心,中華民族的凝聚力也真正是在淞滬會戰的烽火硝煙中形成了。

正如11月13日國民政府發表從上海撤退的聲明中所說的:“各地戰士,聞義赴難,朝命夕至,其在前線以血肉之軀,築成壕塹,有死無退,陣地化為灰燼,軍心仍堅如鐵石,陷陣之勇,死事之烈,實足以昭示民族獨立之精神,奠定中華復興之基礎。”,毋庸置疑,這就是雜牌部隊在淞滬戰爭上最真實的寫照,無論黨派信仰,也無論省籍地域,為了抗敵禦侮的共同目標,並肩奮戰,才迎來了抗戰的最後勝利。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