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日本火繩槍緣起,究竟是中國傳過去的,還是學自葡萄牙呢?

“鐵炮”(てっぽう)一般指15世紀出現於歐洲、並伴隨著對外殖民和航海活動傳到日本的火繩槍。 但在日本的歷史文獻中, “鐵炮”一詞最早出現於13世紀, 指最初由中國帶來的火器。

日本人對火藥武器的首次接觸來自元世祖忽必烈的對日戰爭。 在隨後的兩個世紀中, 火器通過中日貿易傳入日本, 並開始逐漸投入實戰。 “應仁之亂”時期, 日本的碧山和尚在《碧山日錄》中記載:日本應仁二年(1468年)十一月六日的記事稱, 應仁之亂中, 細川勝元東軍的贊岐守備之兵營, 為城下之固, 築起城牆、城樓、武器庫、飛炮、火槍(等)戰攻之具所制悉備焉。 洞富雄據此記載分析, 認為此中的火槍當與明永樂年間(1403-1424)明軍所使用的火銃相類似, 是日本人使用火銃的最早記載, 是中國明朝手銃直接或間接傳入的證據。 至16世紀初, 也出現了中國火槍製造技術傳入日本的記載。

需要注意的是, 雖然這時期中國火器已經傳入日本並在實戰中開始運用, 但在日本, 小型攜帶火器作為步兵武器發揮威力並在戰爭中展示其真正價值, 應是從歐洲火繩槍傳入種子島、即1543年的“鐵炮傳來”開始的。

日本天文十二年(1543年)8月25日, 一艘葡萄牙商船被颱風吹到了九州薩摩以南的種子島,

給日本火器發展帶來劃時代變化的“鐵炮傳來”的故事也由此展開。 當時種子島家第十四代當主種子島時堯(たねがしまときたか)目睹了鐵炮的發射情況, 驚歎為稀世之珍, 不惜以高價購得二挺, 這是日本歷史上最早獲得的兩挺鐵炮。 隨後時堯一面下令家臣篠川小四郎向葡萄牙商人學習火藥的搗篩和配製之法, 一面召集數名工匠, 采砂鐵精練鍛鑄, 試圖根據原品進行仿製。 但是, 雖然工匠們非常細心地分解仿製了每一個部件, 造出的鐵炮樣子也與原件毫無二致, 卻始終無法試射成功。

直至第二年, 又有葡萄牙商船光臨種子島, 鍛冶工匠八板金兵衛(やいたきんべえ)向船上的葡萄牙工匠悉心求教鐵炮製造術, 終於在天文十四年(1545年)仿造出了日本“國產第一號鐵炮”, 他首制的日本第一挺鐵炮至今仍作為傳家之寶珍藏在種子島家族中。 同時鐵炮的批量製造也迅速開始, 據日本“國友之裡”資料館的資料記載, 種子島的工坊在一年多時間內就製造了數十挺之多。

正處於戰國亂世、大名混戰中的日本, 對任何能在戰爭中發揮作用的新式武器都具有絕對敏銳的嗅覺, “鐵炮傳入”的消息不脛而走, 在種子島方面尚未完全掌握鐵炮製造技術之前, 得到消息的各地人士便已蜂擁而至了。

與種子島航路交通便利的紀伊國捷足先登,紀伊國小倉莊領主津田算長(つだかずなが,《鐵炮記》中記為杉坊某)首先造訪種子島,憑藉多年商貿往來的交情,獲贈了二挺鐵炮中的一挺,並學習了製造火藥和使用鐵炮的技術。津田算長回到紀州後,立即請紀州西阪本的工匠芝辻清右衛門(しばつじせいえもん)進行複製。得益于紀州高超的煉鐵術,天文十四年(1545年)紀州第一挺鐵炮誕生。

隨後,和泉國堺町商人橘屋又三郎(たちばなや またさぶろう)來到種子島,他舉重金拜八板金兵衛為師學習鐵炮製造,並在學成後把這項技術帶回了堺,進而鐵炮製造技術擴散至近畿地區,橘屋又三郎也得名“鐵炮又”。不久後,芝辻清右衛門也帶著其獨特制法從根來移居堺市,與橘相並開始了鐵炮之製造,堺市鐵炮也以此二人為中心有了迅速發展。

喜歡閱讀可關注bingjian118

與種子島航路交通便利的紀伊國捷足先登,紀伊國小倉莊領主津田算長(つだかずなが,《鐵炮記》中記為杉坊某)首先造訪種子島,憑藉多年商貿往來的交情,獲贈了二挺鐵炮中的一挺,並學習了製造火藥和使用鐵炮的技術。津田算長回到紀州後,立即請紀州西阪本的工匠芝辻清右衛門(しばつじせいえもん)進行複製。得益于紀州高超的煉鐵術,天文十四年(1545年)紀州第一挺鐵炮誕生。

隨後,和泉國堺町商人橘屋又三郎(たちばなや またさぶろう)來到種子島,他舉重金拜八板金兵衛為師學習鐵炮製造,並在學成後把這項技術帶回了堺,進而鐵炮製造技術擴散至近畿地區,橘屋又三郎也得名“鐵炮又”。不久後,芝辻清右衛門也帶著其獨特制法從根來移居堺市,與橘相並開始了鐵炮之製造,堺市鐵炮也以此二人為中心有了迅速發展。

喜歡閱讀可關注bingjian118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