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東北人在北京:當理髮師被認為業內“三等公民”

有人的地方, 就有中國人;有中國人的地方, 就有東北人。 很多人會發現, 無論走到哪裡, 都會遇到大量的東北人。 而東北人最大的聚居區,

除了東北、三亞, 恐怕就是北京了。

東北是老家, 三亞是養老的地方, 北京則承載了很多東北人奮鬥的夢想。

在京的東北人, 有廟堂之高, 也有江湖之遠。 我們今天講述幾個小故事, 他們都是特別普通的普通人。 可能, 就生活在你的身邊。

Kevin老師:美髮界的“三等公民”

只要沒有霧霾的日子, 北京分分鐘都是可愛的。

空氣好的時候, 夜幕下的霓虹燈都格外耀眼。

Kevin老師的理髮店外, 紅白藍三色燈箱在不停旋轉。 而夜幕降臨之後, 他也像燈箱一樣, 轉個不停。

Kevin老師本名叫張偉, 是一名“資深理髮師”, 剪吹一個女士的普通短髮收38塊錢, 他能提成35%。

等熬到“總監”, 理髮就能漲到78塊錢, 那樣他的提成能漲到45%。 利潤超大的燙染接發的提成, 也會水漲船高。

資料圖(圖文無關)

張偉19歲從吉林老家到北京, 最開始當保安, 也幹過一段時間仲介, 後來覺得還是得有門手藝, 就跟老鄉學了理髮。 用了差不多快10年的時候, 才成為Kevin老師。

Kevin老師還叫張偉的時候, 還是一個“大工”, 負責給客人洗頭、燙染時幫忙上藥水。

那時候他還挺喜歡跟客人嘮嗑。

“推銷辦卡唄, 我也不願意跟人套近乎, 可不套近乎能咋整?”

不忙的時候, Kevin老師喜歡坐在理髮店門口的水泥臺階上抽煙。 他已經快30歲了, 因為總是站著, 小腿有些靜脈曲張。

“現在一個月能賺1萬多塊錢, 但都是辛苦錢。 ”Kevin老師很克制地收回東北口音, 然而並不是很成功。

他說, 東北理髮師在北京的理髮行業是“三等公民”。

“一等公民”是在三裡屯和國貿的寫字樓裡的韓國理髮師, 他們燙一個普通大卷能賺上萬塊人民幣。 “其實挺多都是中國人, 朝鮮族的, 客人在的時候故意不說中國話。 ”

資料圖(圖文無關)張瑤 攝

而“二等公民”是來自臺灣省的Kevin老師們, 張偉剛成為Kevin老師的時候, 曾經去一家臺灣人開的理髮店剪過頭髮。

“血貴, 手藝也就那麼回事, 有錢小姑娘就樂意去呢還!”

Kevin開自己玩笑, 說, 在北京的理髮行業, 自己就比公園裡5元理髮的老師傅稍微高級點……

在北京10年, Kevin在出租屋裡結婚生子。 “等孩子大點就回老家開一個理髮店, 賺的少點, 但至少能有自己的家(房)。

對於你來說, 北京是個怎樣的地方?

“年輕時一定要闖一闖的地方吧!”

——理髮師Kevin

劉老二:正中(宗)東北銀(人)

和Kevin老師非給自己取個文縐縐、洋氣十足的“藝名”不同, 劉老二特別喜歡朋友們叫自己劉老二。

劉老二是Kevin的東北老鄉, 然而他們的人生並沒有什麼交集。 他在北京的時間比Kevin老師長多了, 現在已經實現了Kevin老師自己開店的夢想。

劉老二是一位燒烤店老闆, 滿口“肆無忌憚”的東北話。 雖然他喜歡別人叫他劉老二, 但更多的熟客還是很客氣地叫他“劉老闆”。

他的形象簡直就是典型的“東北大哥”, “大金鏈子大金表, 一天三頓小燒烤”。

對, 如果劉老闆高興, 真的可以三餐都吃燒烤。 畢竟, 店是自己家開的。

如果不是北京冬天的溫度實在不給力, 估計老闆娘就是傳說中“穿白貂兒的剝蒜小妹兒”。

“東北口音咋的了,妹(沒)有東北口音還不正中(宗)呢!你瞅瞅我這牌匾上,寫著正宗(音zhong)東北燒烤!”

店裡兩個20出頭的女孩聽劉老闆說話,哧哧地笑出聲:“東北話太好玩了,一張嘴就是笑點,是不是都學過二人轉啊!”

劉老闆受到鼓舞一般,對兩個女孩說:“老妹兒太會說話了,哥送你倆一隻烤鴿子(音zhe)!”

兩個女孩高興地鼓起掌來。

劉老二剛來北京時就是烤串的,跟著媳婦一起在路邊支個攤子撈了第一桶金。

後來因為擾民和其他原因總被攆來攆去,他索性租了個店面穩定下來。

“當時那費用一下子就上來了,一年房子3萬多塊錢。現在看看,3萬多塊錢還能幹點啥?”

劉老闆現在有兩個店面,加起來有40多張桌子,每天的翻台率也很高。東北老家的親戚帶出來十多個,小舅子、小姨子、侄子、外甥,一大家子都在店裡幫忙。

“北京人都會生活,你看他們穿的衣服都不咋時髦,但一到飯點哪個飯店不是爆滿的!這麼過日子就對了!”

劉老闆很喜歡北京土著的生活態度,但他更多的朋友還是東北人。

“東北人講究,辦事兒嘁哩喀喳,就是有時候好(四聲)裝犢子,你看在我店裡喝多了打架的東北人,十個有九個是為了搶著結帳的。”劉老闆說著說著自己笑出聲了。

對於你來說,北京是個怎樣的地方?

“做買賣的地方啊!這還用問?”

——烤串店劉老闆

陳秋萍:非典型的外地媳婦

陳秋萍是劉老闆家飯店的常客,她是黑龍江雞西人,跟劉老二算半個老鄉,但跟劉老二成為朋友,還是通過她老公。

陳秋萍的老公是土生土長的北京人,比她大10歲。他倆結婚那年,她老公都快40了,從沒結過婚,他形容自己:“百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

“栽”到陳秋萍手裡,他說,可能是上輩子欠她的。

陳秋萍第一次結婚時只有19歲,第二年生了一個女兒。女兒6歲那年,她跟前夫離了婚,孩子放在奶奶家,她隻身一人到北京打工。

“在批發市場幫人買衣服,每天上班跟打架似的。”

資料圖(圖文無關)中新網記者 金碩 攝

直到幾年後遇到了現在的老公,陳秋萍再也沒出去工作過。老公自己做生意,經濟條件還行,不需要陳秋萍整天跟人“急頭白臉”地討價還價。

陳秋萍說,倆人結婚以後,過了幾年好日子。老公在外面忙活賺錢,陳秋萍把小家拾掇得利利索索。老公也喜歡帶她去跟朋友聚會應酬,陳秋萍跟老公的朋友們相處都很融洽。

日子過得清閒,倒也不乏味。

後來,因為公婆年紀大了,他們從北四環搬回南城的家,“好日子就結束了。”

公婆對陳秋萍這個結過婚、生過孩子、還沒給自己兒子生個孩子的東北媳婦並不是很滿意。

更讓陳秋萍心裡窩火的,是婆婆總把“你們東北人”放在嘴上。

“你們東北人做飯口太重,紅燒肉都能當炸醬吃了!”

“你們東北人嗓門太大,鄰居還以為咱們家吵架呢!”

“你們東北人脾氣太差,我這也沒說什麼,你跟我急什麼?”

……

陳秋萍說,女兒今年17了,學習還行。雖然很思念女兒,但她也不希望她到北京上大學。

“怕我婆婆會說:你們東北人親戚太多,自己嫁人還帶過來一個孩子……”

對於你來說,北京是個怎樣的地方?

“嫁狗隨狗,這就是我的家!”

——家庭主婦陳秋萍

仲介小陳:年薪百萬的夢想破滅了

其實,陳秋萍還真有個親戚在北京,但他很少到陳秋萍家串門。

“不喜歡北京老太太。”陳秋萍的堂弟小陳把腳蹬在水泥花壇上,用紙巾使勁蹭著已經發亮的皮鞋。

小陳是個房地產仲介,剛幹沒多長時間。

資料圖(圖文無關)中新社記者 韋亮 攝

小陳感覺自己的人生非常不順。

從去年秋天到今年春天,小陳在仲介行業見證了北京房價的瘋漲。

同門店的一個26歲的姑娘,去年一年賺了100萬,自己在燕郊首付買了套房子。

店長經常用這個姑娘的例子激勵小陳和幾個新入職的同事。

小陳那段時間幹勁兒十足。

即便每天打電話都會被兩三個房主罵,即便每次帶客戶去看房都會被保安為難,即便有時候還要跟同行有些言語上的摩擦……

小陳沒聽說過“鄙視鏈”三個字,但他能夠感受到來自社會上對仲介行業的不友好。

“有個老太太曾經罵我,說你個死仲介,大忽悠,一輩子也就是個死仲介。”小陳說,他撂下一句“你個死老太太”就跑了。他不敢跟老太太比比劃劃,怕被訛上。

不過,小陳覺得,只要能賺錢,別人愛說啥說啥。

“有一些人就覺得我們幹仲介的是孫子,等老子賺了錢,看誰是大爺!”小陳曾經忿忿地說。

很可惜,還沒等小陳當上大爺,2017年嶄新的限購政策來了。

限購政策就像一盆冰水,迅速撲滅了北京樓市的火爆和小陳工作一年就買房的幻想。

小陳和同事們,從恨不得24小時連軸轉,到門店被迫關掉,只用了兩個禮拜。

資料圖(圖文無關)

小陳說,最近有點想回東北老家了,家裡給找了個有編制的活,“去精神病院當護士。”

工作穩定,收入在當地也還可以。特別是對中專畢業的小陳來說,編制是一個致命的吸引力。

但是,他還是很糾結,很不甘心。

畢竟,眼睜睜看著同行一年輕鬆賺了100萬,而這種可能,回了老家,當了精神病院的男護士,就是永遠的不可能了。

在剛來北京的那個秋天,他甚至都幻想過把父母從東北老家接到北京來住的各種細節。

比如,買個20來萬的車,一路從北京開到老家,接上父母,在親戚的寒暄和羡慕中,再從老家開回北京……

“憋屈啊,別當著當著我自己成了精神病了,”小陳哈哈大笑,仔細觀察你會發現他的眼睛有點泛紅……

對於你來說,北京是個怎樣的地方?

“我不喜歡它,它也不喜歡我,可我還是不想走…”

——房地產仲介小陳

估計老闆娘就是傳說中“穿白貂兒的剝蒜小妹兒”。

“東北口音咋的了,妹(沒)有東北口音還不正中(宗)呢!你瞅瞅我這牌匾上,寫著正宗(音zhong)東北燒烤!”

店裡兩個20出頭的女孩聽劉老闆說話,哧哧地笑出聲:“東北話太好玩了,一張嘴就是笑點,是不是都學過二人轉啊!”

劉老闆受到鼓舞一般,對兩個女孩說:“老妹兒太會說話了,哥送你倆一隻烤鴿子(音zhe)!”

兩個女孩高興地鼓起掌來。

劉老二剛來北京時就是烤串的,跟著媳婦一起在路邊支個攤子撈了第一桶金。

後來因為擾民和其他原因總被攆來攆去,他索性租了個店面穩定下來。

“當時那費用一下子就上來了,一年房子3萬多塊錢。現在看看,3萬多塊錢還能幹點啥?”

劉老闆現在有兩個店面,加起來有40多張桌子,每天的翻台率也很高。東北老家的親戚帶出來十多個,小舅子、小姨子、侄子、外甥,一大家子都在店裡幫忙。

“北京人都會生活,你看他們穿的衣服都不咋時髦,但一到飯點哪個飯店不是爆滿的!這麼過日子就對了!”

劉老闆很喜歡北京土著的生活態度,但他更多的朋友還是東北人。

“東北人講究,辦事兒嘁哩喀喳,就是有時候好(四聲)裝犢子,你看在我店裡喝多了打架的東北人,十個有九個是為了搶著結帳的。”劉老闆說著說著自己笑出聲了。

對於你來說,北京是個怎樣的地方?

“做買賣的地方啊!這還用問?”

——烤串店劉老闆

陳秋萍:非典型的外地媳婦

陳秋萍是劉老闆家飯店的常客,她是黑龍江雞西人,跟劉老二算半個老鄉,但跟劉老二成為朋友,還是通過她老公。

陳秋萍的老公是土生土長的北京人,比她大10歲。他倆結婚那年,她老公都快40了,從沒結過婚,他形容自己:“百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

“栽”到陳秋萍手裡,他說,可能是上輩子欠她的。

陳秋萍第一次結婚時只有19歲,第二年生了一個女兒。女兒6歲那年,她跟前夫離了婚,孩子放在奶奶家,她隻身一人到北京打工。

“在批發市場幫人買衣服,每天上班跟打架似的。”

資料圖(圖文無關)中新網記者 金碩 攝

直到幾年後遇到了現在的老公,陳秋萍再也沒出去工作過。老公自己做生意,經濟條件還行,不需要陳秋萍整天跟人“急頭白臉”地討價還價。

陳秋萍說,倆人結婚以後,過了幾年好日子。老公在外面忙活賺錢,陳秋萍把小家拾掇得利利索索。老公也喜歡帶她去跟朋友聚會應酬,陳秋萍跟老公的朋友們相處都很融洽。

日子過得清閒,倒也不乏味。

後來,因為公婆年紀大了,他們從北四環搬回南城的家,“好日子就結束了。”

公婆對陳秋萍這個結過婚、生過孩子、還沒給自己兒子生個孩子的東北媳婦並不是很滿意。

更讓陳秋萍心裡窩火的,是婆婆總把“你們東北人”放在嘴上。

“你們東北人做飯口太重,紅燒肉都能當炸醬吃了!”

“你們東北人嗓門太大,鄰居還以為咱們家吵架呢!”

“你們東北人脾氣太差,我這也沒說什麼,你跟我急什麼?”

……

陳秋萍說,女兒今年17了,學習還行。雖然很思念女兒,但她也不希望她到北京上大學。

“怕我婆婆會說:你們東北人親戚太多,自己嫁人還帶過來一個孩子……”

對於你來說,北京是個怎樣的地方?

“嫁狗隨狗,這就是我的家!”

——家庭主婦陳秋萍

仲介小陳:年薪百萬的夢想破滅了

其實,陳秋萍還真有個親戚在北京,但他很少到陳秋萍家串門。

“不喜歡北京老太太。”陳秋萍的堂弟小陳把腳蹬在水泥花壇上,用紙巾使勁蹭著已經發亮的皮鞋。

小陳是個房地產仲介,剛幹沒多長時間。

資料圖(圖文無關)中新社記者 韋亮 攝

小陳感覺自己的人生非常不順。

從去年秋天到今年春天,小陳在仲介行業見證了北京房價的瘋漲。

同門店的一個26歲的姑娘,去年一年賺了100萬,自己在燕郊首付買了套房子。

店長經常用這個姑娘的例子激勵小陳和幾個新入職的同事。

小陳那段時間幹勁兒十足。

即便每天打電話都會被兩三個房主罵,即便每次帶客戶去看房都會被保安為難,即便有時候還要跟同行有些言語上的摩擦……

小陳沒聽說過“鄙視鏈”三個字,但他能夠感受到來自社會上對仲介行業的不友好。

“有個老太太曾經罵我,說你個死仲介,大忽悠,一輩子也就是個死仲介。”小陳說,他撂下一句“你個死老太太”就跑了。他不敢跟老太太比比劃劃,怕被訛上。

不過,小陳覺得,只要能賺錢,別人愛說啥說啥。

“有一些人就覺得我們幹仲介的是孫子,等老子賺了錢,看誰是大爺!”小陳曾經忿忿地說。

很可惜,還沒等小陳當上大爺,2017年嶄新的限購政策來了。

限購政策就像一盆冰水,迅速撲滅了北京樓市的火爆和小陳工作一年就買房的幻想。

小陳和同事們,從恨不得24小時連軸轉,到門店被迫關掉,只用了兩個禮拜。

資料圖(圖文無關)

小陳說,最近有點想回東北老家了,家裡給找了個有編制的活,“去精神病院當護士。”

工作穩定,收入在當地也還可以。特別是對中專畢業的小陳來說,編制是一個致命的吸引力。

但是,他還是很糾結,很不甘心。

畢竟,眼睜睜看著同行一年輕鬆賺了100萬,而這種可能,回了老家,當了精神病院的男護士,就是永遠的不可能了。

在剛來北京的那個秋天,他甚至都幻想過把父母從東北老家接到北京來住的各種細節。

比如,買個20來萬的車,一路從北京開到老家,接上父母,在親戚的寒暄和羡慕中,再從老家開回北京……

“憋屈啊,別當著當著我自己成了精神病了,”小陳哈哈大笑,仔細觀察你會發現他的眼睛有點泛紅……

對於你來說,北京是個怎樣的地方?

“我不喜歡它,它也不喜歡我,可我還是不想走…”

——房地產仲介小陳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