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軍人志》向死而生:一名二戰英軍戰俘的求生傳奇

(溫馨提示:本文約4200字, 配圖19幅, 原創不易, 感謝您的耐心閱讀)

在殘酷的戰爭中, 死亡是司空見慣的現象, 活命反而要幸運女神的青睞。

而一位名叫阿利斯泰爾·厄克特(Alistair Urquhart)的英軍士兵, 可能是上輩子積下大德, 自新加坡戰役被俘後, 在日本戰俘營中呆了3年半的時間, 先後經歷了有“死亡鐵路”之稱的泰緬鐵路的修建、沉船海難和原子彈轟炸, 在這些必死境地全都僥倖生還, 其經歷堪稱傳奇。

被俘新加坡

厄克特1919年出生於蘇格蘭的亞伯丁(Aberdeen), 1939年加入英國陸軍, 在新加坡的“戈登高地人”團第2營服役。 該團成立於1881年, 先後經歷了鎮壓亞洲殖民地的戰爭、南非的布林戰爭和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火洗禮。 二戰初期, 該團經歷了毀滅性的打擊。 1939年後, 除了第2營部署於東南亞, 該團其他幾個營都被部署到英國遠征軍赴西歐參戰, 經歷了法國戰場的慘敗, 幾乎全軍覆沒,

1940年8月才在英國得以重建。 與其他營相比, 厄克特所在的第2營也好不到哪去, 只不過晚倒楣了2年。

■ 上圖是“戈登高地人”團的標誌。

■ 上圖是1941年10月17日在新加坡, “戈登高地人”團第2營的士兵在向幾名高級軍官演示操縱2.5英寸“諾索弗拋射器”(Northover Projector), 這是英軍在二戰時期使用的一種特別的反坦克武器, 可發射裝有白磷燃燒物的玻璃瓶。

■ 上圖是年輕的厄克特(1919-2016)。

厄克特駐守的新加坡位於馬來半島南端, 扼守著太平洋與印度洋的航運要道麻六甲海峽, 戰略位置之關鍵, 邱吉爾稱之為“遠東的直布羅陀”。 新加坡自1819年成為英國殖民地後, 英國苦心經營多年, 特別是1931年以後, 英國在這裡修築起堅固的防禦體系, 一直被認為是大英帝國在東方的一個堅不可摧的堡壘和女王皇冠上一顆璀璨的寶石。 其中森巴旺海軍基地8年間耗資6000萬英鎊建成, 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幹船塢、第三大浮船塢,

裡面貯存的油料可供整個英國皇家海軍運行6個月。

但是, 英國的軍事策劃人員一直認為對新加坡的攻擊只會來自海上, 敵軍不可能通過北面的密林和紅樹林沼澤。 因此新加坡雖然在柔佛、樟宜、波那維斯達等地設置了火力強大的15英寸口徑岸炮, 西羅梭、福康寧等地也有口徑較小的岸炮炮臺, 但所有的炮位都指向海面, 且不可向後方扭轉, 一旦有敵軍從後方發起進攻, 這些重炮將形同虛設。

■ 上圖是英軍設置在新加坡的一門15英寸岸炮,但僅可對海射擊,無法調整炮口防禦來自北方的威脅。

1941年下半年,日本南下太平洋的企圖日趨明顯,英國派遣Z艦隊遠赴東南亞。12月4日,Z艦隊抵達新加坡,成為英國皇家海軍在遠東的頭號主力;同時在馬來半島還駐紮由亞瑟·E·珀西瓦爾中將(Arthur Percival)指揮的8萬英聯邦軍隊,加上皇家空軍駐於此的150架老式戰機,組成了馬來半島的全部防禦力量。

在Z艦隊抵達新加坡的4天后,日軍同時向馬來半島和珍珠港發動突襲,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在馬來半島的攻勢之快令人瞠目,自日軍第25軍當日在馬來半島登陸後,以狂飆之勢迅速向南推進,橫掃半島的英聯邦軍隊,第25軍司令長官山下奉文也獲得了“馬來之虎”的稱號。與此同時,12月10日,Z艦隊的2艘主力艦在2小時內被日軍戰機送入了海底,一同葬送的是英國皇家海軍在遠東的勢力。1942年2月,馬來半島的8.5萬英聯邦軍隊僅餘新加坡彈丸之地存身,且丟失了大量裝備,士氣低落。

■ 上圖是在馬來半島之役中,乘坐自行車追擊英軍的日軍,這一現象又稱為“自行車閃電戰”。

2月8日,日軍對新加坡發起進攻,第5、第18和近衛師團分別從不同方向登陸,向南推進。一周後,珀西瓦爾中將帶著8萬英聯邦軍隊無條件投降,“女王皇冠上的寶石”被日本輕取。馬來半島之役是英國在二戰中極為丟人的一場慘敗,70天的戰鬥,英聯邦軍共有13萬人被俘,傷亡8708人。邱吉爾將新加坡的陷落稱之為“英國歷史上最沉痛的浩劫,規模最大的投降。”在這場“規模最大的投降”中,厄克特也是無數戰俘中的一員。

■ 上圖是2月15日,珀西瓦爾中將扛著英國國旗前往日本軍營投降。

■ 上圖是2月15日在日本軍營,日英兩軍高層商議投降事宜。其中左三是日軍第25軍司令長官山下奉文,他的要求是“無條件投降”,以拳堵嘴的是珀西瓦爾中將。投降後,珀西瓦爾被送往中國東北的戰俘營,1945年日本投降後參加了“密蘇裡”號戰列艦上的日本投降簽字儀式,而山下奉文則於1946年被盟軍絞死。

■ 上圖是馬來半島之役中被俘的英軍“薩福克郡”團官兵。

“死亡鐵路”下的冤魂

據厄克特在《最後的高地人》一書中的回憶,做戰俘後的第一個遭遇就是日本人給他們的“下馬威”:在刺刀的押送下,戰俘們沿著一條掛滿了本地華人頭顱的道路走進戰俘營。厄克特還回憶說,起初戰俘的待遇並不算太糟——儘管他們的伙食是爬滿象鼻蟲的米飯,至少沒經歷菲律賓盟軍戰俘的巴丹死亡行軍。值得一提的是,“戈登高地人”團第2營的士兵在戰俘營中待遇要比其他戰俘更差些,死亡率也更高,因為他們在馬來半島之役和新加坡的戰鬥中的殊死反抗。1942年,英軍抽調該團第11營人員重建第2營,在第15(低地)師序列中參加了反攻歐洲大陸的戰事。

半年後,厄克特和難友們被充作苦力,驅趕到了後來有“死亡鐵路”之稱的泰緬鐵路施工現場賣命。

泰緬鐵路是日本為更好地佔領、統治緬甸而修建的從曼谷至仰光的鐵路,經過的泰緬邊境熱帶雨林區,地形險峻,氣候惡劣,施工環境非常差。20世紀初,英國曾勘測一條貫通泰國和緬甸的鐵路,但因建設難度太高而放棄,日本佔領泰國和緬甸後,為了增兵東南亞半島及維持緬甸駐軍補給,決定採用之前英國人放棄的路線修建鐵路。1942年6月,緬甸戰事稍平,泰緬鐵路便宣告動工,施工主力是在東南亞被俘的盟軍官兵及東南亞各被佔領國百姓。

■ 上圖是泰緬鐵路示意圖。

1942年下半年的一天,厄克特和難友們被塞進貨車,從新加坡的戰俘營送往泰國的拉差汶裡。據厄克特的記述,這6天是“一個充滿了饑餓、悶熱、寒夜、痛苦的旅程,人類糞便的惡臭味和屍體的腐臭味在我的腦海中留下了永遠不可磨滅的烙印。”白天裡,惡毒的陽光使車廂裡悶熱逼人,車廂的一切金屬因為熱浪的烘烤而異常滾燙,皮膚觸碰到即被燙傷。

從這6天旅程中活下來的戰俘,接下來還要在熱帶叢林中徒步跋涉5天,抵達施工現場。然後,他們就在這滿是毒蟲、沼澤、瘴氣的熱帶叢林裡開始了非人的築路施工和生活。過度疲勞、工頭虐待、營養不良是司空見慣的現象,日本工頭認為你工作不努力,棍棒伺候是家常便飯;瘧疾、登革熱、腳氣、痢疾等疾病在戰俘中流行,患了病除了苦捱等死,沒有任何藥可以救治。據厄克特記述,有些戰俘不得不“用蛆蟲去吃掉那些因為熱帶潰瘍而導致的腐肉。”在這一時期,厄克特也經歷了日本人的酷刑,還患上了霍亂和營養不良,但最後捱了過來。

■ 上圖是戰俘們在日本工頭的監督下修築泰緬鐵路。

■ 上圖是泰緬鐵路上的施工。

■ 上圖是1943年在泰緬鐵路的施工現場,3名被折磨得骨瘦如柴的戰俘。

另外,盟軍飛機也經常對施工現場狂轟濫炸,後來日本人警告,施工的可都是他們國家的戰俘,盟軍飛機才停止了轟炸行動。

1943年10月,泰緬鐵路竣工。在此期間,共有61811名盟軍戰俘和30多萬來自泰國、緬甸、馬來西亞、荷屬東印度等國的勞工參與了泰緬鐵路的修建。這條原計劃6年工期的鐵路僅15個月便宣告完工,總長415公里的鐵路浸滿了戰俘和勞工的血淚,參與施工的戰俘有12621人因各種原因喪生,約占戰俘人數的20%;死亡的其他各國勞工更是不計其數,“大約10萬人是最可靠的數字”。平均每1公里的鐵軌下就有600多條人命,如此高昂的死亡率令這條鐵路獲得了“死亡鐵路”的稱謂。這一歷史事件還在1957年被導演大衛·萊恩(David Lean)搬上大銀幕,電影《桂河大橋》講述的就是盟軍戰俘修建“死亡鐵路”的故事。不過,作為事件的親歷者厄克特認為這部電影並未真實展現戰俘們的苦難,“電影把我們對這條臭名昭著的鐵路的痛恨心理給戲劇化處理了。”

■ 上圖是泰緬鐵路修建時期,戰俘們給一名死去的難友舉行葬禮。

海難和核爆

泰緬鐵路竣工後,厄克特和其他僥倖生還的戰俘又被送回新加坡。不久,戰俘們又被運往日本本土。包括厄克特在內,950餘名來自澳大利亞和英國的戰俘被塞進了一條名為“勝哄丸”的貨輪的船艙裡,與之同船的還有1095名日軍官兵,他們的目的地是臺灣。另外,另一艘貨船“樂洋丸”也塞滿了1317名盟軍戰俘,與“勝哄丸”一道前往日本。

船艙裡的環境更加惡劣,“這裡僅有站立的空間,沒有廁所等衛生設施。因為悶熱、黑暗、惡臭的環境,饑渴的戰俘們變得異常暴躁,據說出現了同類相食或飲血解渴等極為殘忍的現象。”但是,更糟的前途還在等待著他們。

1944年9月12日清晨在呂宋海峽,這個船隊遭遇了3艘美軍潛艇的襲擊,“樂洋丸”被“海獅”號潛艇(USS Sealion)擊沉,1159名戰俘喂了魚。而“勝哄丸”號則在“潘帕尼多”號潛艇(USS Pampanito)的魚雷攻擊下沉入大海。同船的大多數日軍官兵和520名戰俘獲救,其餘431名戰俘和45名日軍士兵、12名船員遇難。

■ 上圖是“勝哄丸”貨輪,該船原是美國的“密西根州號”郵輪,1941年被日本人繳獲修復後作為貨運輪船使用。

■ 上圖這兩名是在“勝哄丸”和“樂洋丸”的海難中倖存的戰俘,他們身上沾滿了沉船溢出的油料,趴在一個皮筏子上,被“海獅”號潛艇的艇員救了起來。

不過,厄克特既不在獲救的人員中,也沒有被海魚果腹。他在貨輪沉沒時被火燒傷,還嗆入了一些油料,導致聲帶永久性受損,但幸運地爬上了一艘救生筏。一個人沒吃沒喝地在海上漂了5天5夜,最後被一艘日本捕鯨船救起,最後還是被送往日本。

到了日本,厄克特和其他一些生還的戰俘先是被扒光衣服,在一個村莊裡光腚遊行示眾。而後厄克特被送往麻生太郎礦業公司的煤礦做苦力,不久又被送往距長崎16公里的一個勞改營工作。

1945年8月9日,美軍往長崎投擲了第二枚原子彈,“核爆造成的熱浪將厄克特吹倒在地”,但因為距離過遠,這種毀滅性的武器未對厄克特造成什麼致命傷害。

幾天後,日本宣告無條件投降,厄克特拖著瘦弱的身軀走出了戰俘營,1945年11月17日,厄克特乘坐“瑪麗女王”號郵輪(RMS Queen Mary)回到闊別已久的祖國,他的苦難終於劃下了句號。

■ 上圖是長崎遭遇原子彈轟炸的場景。

後 記

戰後,厄克特從事管道供應工作,成家立業,有了2個孩子。2010年,他出版了回憶錄《被遺忘的高地人:我在遠東戰事中令人難以置信的存活故事》(The Forgotten Highlander:My Incredible Story of Survival During the War in the Far East)。在書中,他作為戰爭親歷者和受害者,對日本否認戰爭暴行的行為表示了憤怒和深深的譴責。

厄克特有充足的憤怒理由。1951年,根據英國與日本簽訂的協定,倖存的英國戰俘獲得了每人76英鎊的賠償金。而英國政府經過與日本政府漫長而痛苦的鬥爭,英國政府後來給予了倖存者和遺孀每人1萬英鎊的補償。這些卑微的經濟補償難以彌補戰俘們及遇難者親人身心上的深刻痛苦。

■ 上圖是晚年的厄克特和他的《被遺忘的高地人》一書。

■ 上圖是英軍設置在新加坡的一門15英寸岸炮,但僅可對海射擊,無法調整炮口防禦來自北方的威脅。

1941年下半年,日本南下太平洋的企圖日趨明顯,英國派遣Z艦隊遠赴東南亞。12月4日,Z艦隊抵達新加坡,成為英國皇家海軍在遠東的頭號主力;同時在馬來半島還駐紮由亞瑟·E·珀西瓦爾中將(Arthur Percival)指揮的8萬英聯邦軍隊,加上皇家空軍駐於此的150架老式戰機,組成了馬來半島的全部防禦力量。

在Z艦隊抵達新加坡的4天后,日軍同時向馬來半島和珍珠港發動突襲,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在馬來半島的攻勢之快令人瞠目,自日軍第25軍當日在馬來半島登陸後,以狂飆之勢迅速向南推進,橫掃半島的英聯邦軍隊,第25軍司令長官山下奉文也獲得了“馬來之虎”的稱號。與此同時,12月10日,Z艦隊的2艘主力艦在2小時內被日軍戰機送入了海底,一同葬送的是英國皇家海軍在遠東的勢力。1942年2月,馬來半島的8.5萬英聯邦軍隊僅餘新加坡彈丸之地存身,且丟失了大量裝備,士氣低落。

■ 上圖是在馬來半島之役中,乘坐自行車追擊英軍的日軍,這一現象又稱為“自行車閃電戰”。

2月8日,日軍對新加坡發起進攻,第5、第18和近衛師團分別從不同方向登陸,向南推進。一周後,珀西瓦爾中將帶著8萬英聯邦軍隊無條件投降,“女王皇冠上的寶石”被日本輕取。馬來半島之役是英國在二戰中極為丟人的一場慘敗,70天的戰鬥,英聯邦軍共有13萬人被俘,傷亡8708人。邱吉爾將新加坡的陷落稱之為“英國歷史上最沉痛的浩劫,規模最大的投降。”在這場“規模最大的投降”中,厄克特也是無數戰俘中的一員。

■ 上圖是2月15日,珀西瓦爾中將扛著英國國旗前往日本軍營投降。

■ 上圖是2月15日在日本軍營,日英兩軍高層商議投降事宜。其中左三是日軍第25軍司令長官山下奉文,他的要求是“無條件投降”,以拳堵嘴的是珀西瓦爾中將。投降後,珀西瓦爾被送往中國東北的戰俘營,1945年日本投降後參加了“密蘇裡”號戰列艦上的日本投降簽字儀式,而山下奉文則於1946年被盟軍絞死。

■ 上圖是馬來半島之役中被俘的英軍“薩福克郡”團官兵。

“死亡鐵路”下的冤魂

據厄克特在《最後的高地人》一書中的回憶,做戰俘後的第一個遭遇就是日本人給他們的“下馬威”:在刺刀的押送下,戰俘們沿著一條掛滿了本地華人頭顱的道路走進戰俘營。厄克特還回憶說,起初戰俘的待遇並不算太糟——儘管他們的伙食是爬滿象鼻蟲的米飯,至少沒經歷菲律賓盟軍戰俘的巴丹死亡行軍。值得一提的是,“戈登高地人”團第2營的士兵在戰俘營中待遇要比其他戰俘更差些,死亡率也更高,因為他們在馬來半島之役和新加坡的戰鬥中的殊死反抗。1942年,英軍抽調該團第11營人員重建第2營,在第15(低地)師序列中參加了反攻歐洲大陸的戰事。

半年後,厄克特和難友們被充作苦力,驅趕到了後來有“死亡鐵路”之稱的泰緬鐵路施工現場賣命。

泰緬鐵路是日本為更好地佔領、統治緬甸而修建的從曼谷至仰光的鐵路,經過的泰緬邊境熱帶雨林區,地形險峻,氣候惡劣,施工環境非常差。20世紀初,英國曾勘測一條貫通泰國和緬甸的鐵路,但因建設難度太高而放棄,日本佔領泰國和緬甸後,為了增兵東南亞半島及維持緬甸駐軍補給,決定採用之前英國人放棄的路線修建鐵路。1942年6月,緬甸戰事稍平,泰緬鐵路便宣告動工,施工主力是在東南亞被俘的盟軍官兵及東南亞各被佔領國百姓。

■ 上圖是泰緬鐵路示意圖。

1942年下半年的一天,厄克特和難友們被塞進貨車,從新加坡的戰俘營送往泰國的拉差汶裡。據厄克特的記述,這6天是“一個充滿了饑餓、悶熱、寒夜、痛苦的旅程,人類糞便的惡臭味和屍體的腐臭味在我的腦海中留下了永遠不可磨滅的烙印。”白天裡,惡毒的陽光使車廂裡悶熱逼人,車廂的一切金屬因為熱浪的烘烤而異常滾燙,皮膚觸碰到即被燙傷。

從這6天旅程中活下來的戰俘,接下來還要在熱帶叢林中徒步跋涉5天,抵達施工現場。然後,他們就在這滿是毒蟲、沼澤、瘴氣的熱帶叢林裡開始了非人的築路施工和生活。過度疲勞、工頭虐待、營養不良是司空見慣的現象,日本工頭認為你工作不努力,棍棒伺候是家常便飯;瘧疾、登革熱、腳氣、痢疾等疾病在戰俘中流行,患了病除了苦捱等死,沒有任何藥可以救治。據厄克特記述,有些戰俘不得不“用蛆蟲去吃掉那些因為熱帶潰瘍而導致的腐肉。”在這一時期,厄克特也經歷了日本人的酷刑,還患上了霍亂和營養不良,但最後捱了過來。

■ 上圖是戰俘們在日本工頭的監督下修築泰緬鐵路。

■ 上圖是泰緬鐵路上的施工。

■ 上圖是1943年在泰緬鐵路的施工現場,3名被折磨得骨瘦如柴的戰俘。

另外,盟軍飛機也經常對施工現場狂轟濫炸,後來日本人警告,施工的可都是他們國家的戰俘,盟軍飛機才停止了轟炸行動。

1943年10月,泰緬鐵路竣工。在此期間,共有61811名盟軍戰俘和30多萬來自泰國、緬甸、馬來西亞、荷屬東印度等國的勞工參與了泰緬鐵路的修建。這條原計劃6年工期的鐵路僅15個月便宣告完工,總長415公里的鐵路浸滿了戰俘和勞工的血淚,參與施工的戰俘有12621人因各種原因喪生,約占戰俘人數的20%;死亡的其他各國勞工更是不計其數,“大約10萬人是最可靠的數字”。平均每1公里的鐵軌下就有600多條人命,如此高昂的死亡率令這條鐵路獲得了“死亡鐵路”的稱謂。這一歷史事件還在1957年被導演大衛·萊恩(David Lean)搬上大銀幕,電影《桂河大橋》講述的就是盟軍戰俘修建“死亡鐵路”的故事。不過,作為事件的親歷者厄克特認為這部電影並未真實展現戰俘們的苦難,“電影把我們對這條臭名昭著的鐵路的痛恨心理給戲劇化處理了。”

■ 上圖是泰緬鐵路修建時期,戰俘們給一名死去的難友舉行葬禮。

海難和核爆

泰緬鐵路竣工後,厄克特和其他僥倖生還的戰俘又被送回新加坡。不久,戰俘們又被運往日本本土。包括厄克特在內,950餘名來自澳大利亞和英國的戰俘被塞進了一條名為“勝哄丸”的貨輪的船艙裡,與之同船的還有1095名日軍官兵,他們的目的地是臺灣。另外,另一艘貨船“樂洋丸”也塞滿了1317名盟軍戰俘,與“勝哄丸”一道前往日本。

船艙裡的環境更加惡劣,“這裡僅有站立的空間,沒有廁所等衛生設施。因為悶熱、黑暗、惡臭的環境,饑渴的戰俘們變得異常暴躁,據說出現了同類相食或飲血解渴等極為殘忍的現象。”但是,更糟的前途還在等待著他們。

1944年9月12日清晨在呂宋海峽,這個船隊遭遇了3艘美軍潛艇的襲擊,“樂洋丸”被“海獅”號潛艇(USS Sealion)擊沉,1159名戰俘喂了魚。而“勝哄丸”號則在“潘帕尼多”號潛艇(USS Pampanito)的魚雷攻擊下沉入大海。同船的大多數日軍官兵和520名戰俘獲救,其餘431名戰俘和45名日軍士兵、12名船員遇難。

■ 上圖是“勝哄丸”貨輪,該船原是美國的“密西根州號”郵輪,1941年被日本人繳獲修復後作為貨運輪船使用。

■ 上圖這兩名是在“勝哄丸”和“樂洋丸”的海難中倖存的戰俘,他們身上沾滿了沉船溢出的油料,趴在一個皮筏子上,被“海獅”號潛艇的艇員救了起來。

不過,厄克特既不在獲救的人員中,也沒有被海魚果腹。他在貨輪沉沒時被火燒傷,還嗆入了一些油料,導致聲帶永久性受損,但幸運地爬上了一艘救生筏。一個人沒吃沒喝地在海上漂了5天5夜,最後被一艘日本捕鯨船救起,最後還是被送往日本。

到了日本,厄克特和其他一些生還的戰俘先是被扒光衣服,在一個村莊裡光腚遊行示眾。而後厄克特被送往麻生太郎礦業公司的煤礦做苦力,不久又被送往距長崎16公里的一個勞改營工作。

1945年8月9日,美軍往長崎投擲了第二枚原子彈,“核爆造成的熱浪將厄克特吹倒在地”,但因為距離過遠,這種毀滅性的武器未對厄克特造成什麼致命傷害。

幾天後,日本宣告無條件投降,厄克特拖著瘦弱的身軀走出了戰俘營,1945年11月17日,厄克特乘坐“瑪麗女王”號郵輪(RMS Queen Mary)回到闊別已久的祖國,他的苦難終於劃下了句號。

■ 上圖是長崎遭遇原子彈轟炸的場景。

後 記

戰後,厄克特從事管道供應工作,成家立業,有了2個孩子。2010年,他出版了回憶錄《被遺忘的高地人:我在遠東戰事中令人難以置信的存活故事》(The Forgotten Highlander:My Incredible Story of Survival During the War in the Far East)。在書中,他作為戰爭親歷者和受害者,對日本否認戰爭暴行的行為表示了憤怒和深深的譴責。

厄克特有充足的憤怒理由。1951年,根據英國與日本簽訂的協定,倖存的英國戰俘獲得了每人76英鎊的賠償金。而英國政府經過與日本政府漫長而痛苦的鬥爭,英國政府後來給予了倖存者和遺孀每人1萬英鎊的補償。這些卑微的經濟補償難以彌補戰俘們及遇難者親人身心上的深刻痛苦。

■ 上圖是晚年的厄克特和他的《被遺忘的高地人》一書。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