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家居>正文

宜家創始人去世了,他告訴我的一個道理

上週六, 宜家創始人坎普拉德(Ingvar Kamprad)逝世, 國外媒體和推特上出現了好幾張用棺材作為創意的漫畫。

比如這張:

再比如這張:

放在別的場合, 用棺材來調侃一個人的去世可能並不是一件合適的事。 但放在坎普拉德身上, 這樣做卻再合適不過了, 因為圖中的棺材分解成一塊塊便於運輸和搬運的木板, 由用戶自行拼裝, 體現的正是宜家所創立的獨特商業模式, 也是它們賴以成功的秘訣所在。

每一個曾經辛辛苦苦地從宜家把一大堆木板螺釘搬回家, 然後照著幾乎沒有文字只有圖片的極簡風格說明書, 一步一步組裝出桌子、椅子、櫃子或床的大城市年輕人, 都能迅速地理解其中的幽默。

相信坎普拉德先生如果泉下有知, 一定也會因為這樣命中靶心的善意調侃而露出欣慰的微笑。

為什麼要讓顧客自己組裝?如果你去過宜家, 就知道他們會在牆上用醒目的文字解釋:這是為了降低成本, 從而在不降低品質的前提下降低售價。

為什麼要降低售價?因為要讓盡可能多的人買得起。

所有偉大的企業家都是哲學家, 他們有自己的一套看待世界的方式和理念, 他們用自己的產品踐行傳播這樣的理念, 乃至最終改變了世界。

和許多商人一樣, 坎普拉德從小就展示了極高的商業天賦, 很小的時候就知道去斯德哥爾摩批發火柴, 再賣給自己村子裡的人。

17歲的時候, 他就創辦了宜家, 通過郵遞的方式賣東西, IKEA這個名字的四個字母分別來自於他自己名字的縮寫(Ingvar Kamprad),

他家農場的名字(Elmtaryd)和他故鄉小村子的名字(Agunnaryd)的首字母。

一開始, 坎普拉德什麼都賣, 從魚肉食品到蠟燭文具到聖誕裝飾全都有。 直到有一天, 他發現傢俱賣得最好, 於是就開始專職賣傢俱。

正是在賣傢俱的過程中, 坎普拉德形成了自己的理念:自己的傢俱產品要讓社會中的絕大多數人都能買得起, 要讓那些努力工作的人能夠負擔得起有品質不掉價的體面生活。

用坎普拉德的原話來說, 就是“to create a better everyday life for the many people”, 為大多數人創造更好的日常生活。 在他逝世以後, 宜家的官方推特帳號換了背景圖, 在他的頭像旁邊印上了這句名言。

這句話的出處, 是宜家在1976年發佈的一份聲明, 標題叫“一個傢俱商的宣言”(The testament of a furniture dealer)。 這份一共14頁的聲明今天還掛在宜家的官網上, 宜家成功的所有秘密都蘊含其中。

如果你有時間, 我建議你找出來全文讀一下, 一定能夠獲得啟發, 其中有很多經驗是可以學習和複製的。

坎普拉德親筆撰寫的這份聲明,開頭就開宗明義地這樣寫道:

提供大量設計良好、經久耐用的家居產品,價格要低到讓盡可能多的人負擔得起,這樣才能為大多數人創造更好的日常生活。

我們決定永遠和大多數人站在一起。對於我們的顧客有益的事,從長遠來說對於我們也是有益的。這是一個目標,也附帶著許多義務和責任。

不管是東方還是西方,所有的國家和社會都傾向於為了滿足極少數人的需要而投入不成比例的資源。比如說在傢俱行業,太多太多精美的設計和靈感都留給了一小撮的富人享用。正是這樣的狀況,促使我們確立了自己的目標。

聲明的第一部分闡述了宜家的產品線,坎普拉德認為這是宜家區別于同行的身份(identity)所在:

必須適合所有的家庭環境;

最核心的產品線要有鮮明的宜家特徵,體現“簡單直接的思維方式”;

用完即扔不是宜家的風格,不管顧客買了什麼,都要確保能夠長期使用;

有意義的低價,我們服務的物件是“大多數人”,但他們財力有限,我們要盡一切所能控制成本,但決不能以犧牲功能或品質為代價;

服務大多數人這一基本政策永遠不能改變。

坎普拉德自己也異常節儉,過著和他所擁有的巨大財富完全不相稱的生活:開最廉價的汽車,住簡陋的房子,坐飛機只坐經濟艙,甚至連坐火車也只買二等座。雖然他的身家在全世界名列前十,但他可能是全世界最節儉、最低調的億萬富翁。

坎普拉德還為宜家設計了一套非常複雜的結構體系——部分原因是為了避稅,這是另一個話題——但還有一部分原因是,為了確保宜家的哲學在他離開以後仍然能夠繼續保持,不會改變。

因為同樣的原因,他還規定宜家永遠不上市,因為一旦上市,企業要為投資者負責,壓力之下就難免會做出妥協。

如我們所見,坎普拉德的理念在幾十年後已經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宜家創辦之前,品質好的設計傢俱在歐美是非常昂貴的產品,要置辦齊全套的傢俱可能需要花費一個剛畢業的年輕人好幾年的薪水。

宜家直接把價格降了十倍,於是,不管是在紐約巴黎,還是香港東京,宜家都為年輕人創造了一種新的生活方式——負擔得起,但又不犧牲生活品質,能保證基本的體面。

坎普拉德不是一個完美的人。他年少的時候曾經在出生德國的祖母影響下,追隨瑞典的法西斯社團。這件事後來被瑞典的記者翻出來,釀成了很大的風波,他不得不為自己的“年少無知”道歉。他還曾經為了逃避瑞典嚴苛的稅收政策而移居到瑞士。

在《紐約時報》一篇訃告的評論區裡,人們因為坎普拉德的這些人生污點而吵得不可開交。

但我覺得評價一個人的人生,不應該過度放大那些污點,更應該想一想,有了他,這個世界是變得更好,還是更糟糕?

我剛畢業那年,宜家已經開始大規模在全世界開店,中國也已經開了不少分店,但我仍然依稀記得第一次去宜家時的那種感動。年輕人無力負擔高檔昂貴的傢俱、但又不願意花低價去建材城買品質得不到保證的替代品,宜家在那時是我唯一的選擇——即使在今天大概還是如此。

宜家和坎普拉德的成功,其實是順應了全球範圍內消費民主化的浪潮——社會資源不應該無限制地向富人傾斜,高品質的產品也不應該只有富人才能負擔得起,每一個普通人都應該有享受體面而美好生活的權利。

亨利·福特的成功經驗和坎普拉德如出一轍。汽車曾經是只有少數人能享用的奢侈品,但福特立志要讓每一個普通人都能買得起汽車,他更從中看到了巨大的商機。

於是他通過優化生產工序,大幅降低了生產成本,從而讓汽車進入了每一個普通家庭,帶動美國進入了汽車社會。當然,他自己也因此從中獲得巨大的利益,但這是他應得的。

今天的中國正在經歷一場規模空前的消費升級,未來的商機,一定不在於生產那些為少數人服務的高檔產品,而在於生產大多數人能夠負擔得起、但又不犧牲品質的大眾產品。

不過,我很不喜歡最近流行的一句話,叫得屌絲者得天下。不喜歡的原因,不僅僅是因為“屌絲”這個我非常討厭一直在極力避免使用的詞,更因為這句話背後所顯露出來的那種“賺傻逼的錢”的那種洋洋自得的心態。

這句話的潛臺詞是,“屌絲”人數眾多,但品味低下,要賺他們的錢,就要投他們所好,寫他們能看懂的文章,拍他們能看懂的電影,越腦殘越好,反正賺的是快錢,收割完就走。

可是,坎普拉德告訴我們,所謂的“低價”和“中低檔產品”,不應該以犧牲品質為代價。“To create a better everyday life for the many people”和“得屌絲者得天下”的境界之差,有如天壤之別。

這個世界上沒有人應該被蔑稱為屌絲,每一個人都平等,每一個人都有尊嚴,每一個人都值得擁有一份有品質的體面生活。如果沒有?那就一定是哪裡出了問題。

坎普拉德親筆撰寫的這份聲明,開頭就開宗明義地這樣寫道:

提供大量設計良好、經久耐用的家居產品,價格要低到讓盡可能多的人負擔得起,這樣才能為大多數人創造更好的日常生活。

我們決定永遠和大多數人站在一起。對於我們的顧客有益的事,從長遠來說對於我們也是有益的。這是一個目標,也附帶著許多義務和責任。

不管是東方還是西方,所有的國家和社會都傾向於為了滿足極少數人的需要而投入不成比例的資源。比如說在傢俱行業,太多太多精美的設計和靈感都留給了一小撮的富人享用。正是這樣的狀況,促使我們確立了自己的目標。

聲明的第一部分闡述了宜家的產品線,坎普拉德認為這是宜家區別于同行的身份(identity)所在:

必須適合所有的家庭環境;

最核心的產品線要有鮮明的宜家特徵,體現“簡單直接的思維方式”;

用完即扔不是宜家的風格,不管顧客買了什麼,都要確保能夠長期使用;

有意義的低價,我們服務的物件是“大多數人”,但他們財力有限,我們要盡一切所能控制成本,但決不能以犧牲功能或品質為代價;

服務大多數人這一基本政策永遠不能改變。

坎普拉德自己也異常節儉,過著和他所擁有的巨大財富完全不相稱的生活:開最廉價的汽車,住簡陋的房子,坐飛機只坐經濟艙,甚至連坐火車也只買二等座。雖然他的身家在全世界名列前十,但他可能是全世界最節儉、最低調的億萬富翁。

坎普拉德還為宜家設計了一套非常複雜的結構體系——部分原因是為了避稅,這是另一個話題——但還有一部分原因是,為了確保宜家的哲學在他離開以後仍然能夠繼續保持,不會改變。

因為同樣的原因,他還規定宜家永遠不上市,因為一旦上市,企業要為投資者負責,壓力之下就難免會做出妥協。

如我們所見,坎普拉德的理念在幾十年後已經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宜家創辦之前,品質好的設計傢俱在歐美是非常昂貴的產品,要置辦齊全套的傢俱可能需要花費一個剛畢業的年輕人好幾年的薪水。

宜家直接把價格降了十倍,於是,不管是在紐約巴黎,還是香港東京,宜家都為年輕人創造了一種新的生活方式——負擔得起,但又不犧牲生活品質,能保證基本的體面。

坎普拉德不是一個完美的人。他年少的時候曾經在出生德國的祖母影響下,追隨瑞典的法西斯社團。這件事後來被瑞典的記者翻出來,釀成了很大的風波,他不得不為自己的“年少無知”道歉。他還曾經為了逃避瑞典嚴苛的稅收政策而移居到瑞士。

在《紐約時報》一篇訃告的評論區裡,人們因為坎普拉德的這些人生污點而吵得不可開交。

但我覺得評價一個人的人生,不應該過度放大那些污點,更應該想一想,有了他,這個世界是變得更好,還是更糟糕?

我剛畢業那年,宜家已經開始大規模在全世界開店,中國也已經開了不少分店,但我仍然依稀記得第一次去宜家時的那種感動。年輕人無力負擔高檔昂貴的傢俱、但又不願意花低價去建材城買品質得不到保證的替代品,宜家在那時是我唯一的選擇——即使在今天大概還是如此。

宜家和坎普拉德的成功,其實是順應了全球範圍內消費民主化的浪潮——社會資源不應該無限制地向富人傾斜,高品質的產品也不應該只有富人才能負擔得起,每一個普通人都應該有享受體面而美好生活的權利。

亨利·福特的成功經驗和坎普拉德如出一轍。汽車曾經是只有少數人能享用的奢侈品,但福特立志要讓每一個普通人都能買得起汽車,他更從中看到了巨大的商機。

於是他通過優化生產工序,大幅降低了生產成本,從而讓汽車進入了每一個普通家庭,帶動美國進入了汽車社會。當然,他自己也因此從中獲得巨大的利益,但這是他應得的。

今天的中國正在經歷一場規模空前的消費升級,未來的商機,一定不在於生產那些為少數人服務的高檔產品,而在於生產大多數人能夠負擔得起、但又不犧牲品質的大眾產品。

不過,我很不喜歡最近流行的一句話,叫得屌絲者得天下。不喜歡的原因,不僅僅是因為“屌絲”這個我非常討厭一直在極力避免使用的詞,更因為這句話背後所顯露出來的那種“賺傻逼的錢”的那種洋洋自得的心態。

這句話的潛臺詞是,“屌絲”人數眾多,但品味低下,要賺他們的錢,就要投他們所好,寫他們能看懂的文章,拍他們能看懂的電影,越腦殘越好,反正賺的是快錢,收割完就走。

可是,坎普拉德告訴我們,所謂的“低價”和“中低檔產品”,不應該以犧牲品質為代價。“To create a better everyday life for the many people”和“得屌絲者得天下”的境界之差,有如天壤之別。

這個世界上沒有人應該被蔑稱為屌絲,每一個人都平等,每一個人都有尊嚴,每一個人都值得擁有一份有品質的體面生活。如果沒有?那就一定是哪裡出了問題。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