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Facebook掌權後Oculus調了個頭,為何不搞遊戲搞影視?

作者:李亞倢

Oculus的轉變, 也是VR行業發展的縮影。

從PC VR轉向一體機, 從遊戲轉向影視(社交)。 Facebook對Oculus管理層完成清洗之後, 也預示著Oculus朝著“去遊戲化”方向的轉變。

一邊是今年將會有5款Oculus VR影片登陸聖丹斯電影節New Frontier單元, Oculus體驗部門的負責人Colum Slevin信心滿滿地表示:“我們正在與VR故事敘述者和創作者合作打造最好的故事, 並説明他們把最好的作品帶給市場。 ”

另一邊是停止對於中小遊戲團隊的説明, Oculus內容部門副總監Jason Rubin稱:“如今中小型的VR遊戲團隊即便沒有Oculus的幫助, 也能通過自己的產品獲得盈利。 ”然而蜜蜂網通過部分與Oculus有接觸的國內開發者瞭解到, 情況確實不樂觀。

2017年的VR市場, 索尼對於PS VR保守、HTC忙於B端盈利、Oculus調整方向。

Facebook成就了Oculus, 也改變了Oculus。

2017年的現狀和困境

沒有好內容、硬體性價比低, 導致消費者不願買單;使用者數量少, 導致內容團隊難以收回成本, 不敢大資金投入打造精品。 “先有雞,

還是先有蛋”的問題使得行業陷入惡性循環, 嚴重拖緩了消費者市場大範圍普及的步伐。

從熱炒到媒體口中的寒冬期, 巨頭成為了肩負行業希望的破冰主力。 索尼系工作室打造的“Farpoint”, Oculus助力的“Roborecall”“Superhot”, HTC投資的《工作模擬》等都是優秀之作。

結果卻事與願違, 2017年VR行業依舊保持了匍匐發展的姿態, 爆發預期從1年~2年提高到至少3年~5年的蟄伏。

內容方面, Rubin口中的中小團隊生存無憂並非現實。 大批燒完第一輪融資的小團隊黯然退場, 一些已經發佈產品的團隊也只能勉強混個溫飽, 需要不斷縮減開支, 減少開發成本, 做一些低成本遊戲來“過冬”。

結合蜜蜂網此前發佈的《Steam VR 2017年度報告》, 2017年上架的1219款VR遊戲中只有7款收入超百萬美元, 其中還包括了《星際迷航:艦橋成員》《輻射4 VR》這樣的大IP之作。

生存堪憂一詞形容並不為過。 硬體廠商也是如此, 要麼是徹底破產, 要麼和Hypereal一樣大裁員變更賽道, 有且僅有個位數的國內硬體廠商還能在舞臺上堅持。

在這本應同度難關的時刻, 原本財大氣粗的Oculus卻突然調轉方向,

重心從遊戲轉向影視(社交)內容的支援。

離錢更遠的VR影視

2014年, Facebook 20億美元收購Oculus, 是VR行業的第一把火。

在2016年的OC 3大會上, Facebook也宣佈將投入5億美金用於VR內容扶持。 Oculus也確確實實“包養”了一批內容團隊, 比如數百萬美金委託Epic團隊打造“Robo Recall”(外媒猜測500萬美元以上開發成本), 還有年度黑馬“Superhot”等等。

如果說VR遊戲團隊生存困難, 但尚存清晰的商業模式(售賣制)。 那麼VR影視則是叫好不叫座, 找不到可持續發展的方向。

最典型的例子莫過於, 前不久獲得了40多個獎項的VR影視工作室未來燈塔(Future Lighthouse)宣佈因為拿不到新的融資, 即將倒閉。 自2015年創建三年以來, 其所創作了18部VR作品以及獲得過40個VR獎項, 其中包括為Sony Crackle創作的“SnatchVR”, 該作品不僅入圍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展映, 同時也被福布斯雜誌認為是一個普及VR的示範作品。

即使這樣的知名VR影視團隊依舊需要靠融資續命。 做B端項目求存活, 是國內VR影視團隊普遍的生存狀態。 來自企業、政府的需求, 讓團隊們擠破腦袋, 其中不乏拖欠專案款的情況發生。

此外, 愛奇藝等視頻平臺此前也宣佈對VR內容進行扶持。 而蜜蜂網通過於製作團隊和平臺溝通瞭解到, 目前大家都放慢的步伐, 植入廣告等模式探索發展效果不及預期。

結合最近半年Oculus對外發聲可以發現, 遊戲的話題在減少, 而對於影視的投入和幫助掛在嘴邊。 隨著5部Oculus VR投資的影片參展今年聖丹斯電影節, Oculus體驗部門的負責人Colum Slevin稱, 2018年將重點投資更多高品質VR影視內容。

令人費解的是, VR影視離現錢更遠, 為什麼Oculus要調轉槍頭?

2017年12月22日Oculus Unwrapped大會上,Oculus體驗部門的監製Yelena Rachitsky一語道破,為了彌合遊戲故事敘述和交互性之間的鴻溝(與Facebook在社交方面的努力進行類比),Oculus將關注非遊戲的VR項目。

Facebook眼中的Oculus就應該為未來的VR社交鋪路,“去遊戲化”和關注影視最終目的也是如此。

理念不合的高層清洗

公司被收購,管理層換血並不是什麼新鮮事,創始人出局的情況也常有發生。年少得志的Oculus創始人Palmer Luckey(帕爾默·拉奇)於2017年3月正式確認離開Oculus,這也標誌著Facebook對於Oculus管理層換血成功。

2016年12月14日,Oculus官博宣佈,公司聯合創始人Brendan Iribe卸任CEO一職,Oculus內部分拆PC VR和移動VR兩個部門。Brendan Iribe比負責PC VR部門,移動VR部門則由才加入公司的Jon Thomason負責。

2017年1月23日,小米前全球副總裁Hugo Barra(大家比較熟悉的雨果·巴拉)出任Facebook虛擬實境業務部門副總裁,領導包括Oculus在內的虛擬實境團隊。

除Palmer Luckey,原開發商戰略負責人Anna Sweet、資深開發商開發戰略顧問Callum Underwood先後離職。對於Oculus管理層換血事件,Facebook一直拒絕置評,並稱其奉行的政策是禁止討論有關內部人事變動的問題。

在蜜蜂網看來,理念不合是大清洗的根本原因之一。

一方面,帕爾默·拉奇一直與紮克伯格唱反調。單就VR社交一事,紮克伯格曾多次公開表示看好VR社交未來的前景,Facebook將不遺餘力地投入。而帕爾默·拉奇卻多次公開在大會上表示不看好VR社交,並且不會去做,甚至認為紮克伯格有些異想天開。

另一方面,包括帕爾默·拉奇在內原Oculus團隊對於VR遊戲態度是不遺餘力的支持,上文提到的知名作品也都是早期扶持的產物。帕爾默·拉奇也多次強調,遊戲是公司的立根之本。

Facebook VR社交產品經理Mike Boot曾提出這樣一個觀點,通過Facebook的研究發現,玩遊戲(甚至包括與其他人一起玩遊戲)會沖淡社交體驗。體驗越是趨向於遊戲,人們的互動就越少。

簡而言之,Facebook眼中的VR社交帝國應該盡可能“去遊戲化”,讓人們更多互動。

雙方理念的不合促使Facebook對Oculus管理層進行大清洗,那麼Jason Rubin作為倖存的內容負責人,前後矛盾的言論也情有可原(從幫助中小團隊轉向只支持大IP大專案,同時重點關注VR影視內容)。

VR電影需要探索的全新交互與Facebook崇尚的互動有共通之處,然而Oculus發力影視的原因並不止於此。

2018年一體機市場混戰

PC VR硬體的發展已經陷入階段性瓶頸,解析度提升、非完美的無線方案、6DOF手柄等更新治標不治本,生產材料和工藝限制導致價格降不下來。

Oculus、HTC、大朋VR、3Glasses、Pico等廠商都相繼推出一體機,嘗試通過便捷性和價格優勢打開消費者市場。

與PC VR相比,一體機雖然便宜但也意味著性能的下降,遊戲品質進一步打折。特別是低端千元機檔次的產品,更多起到“看片神器”的作用。當然,這個片顯然不能是色情片(雖然VR色情行業發展速度驚人)。

2017年10月的OC 4大會上,公佈了售價199美元的Oculus GO以及Santa Cruz(高端一體機)的更多細節。2018年1月,小米和Oculus宣佈聯合公佈小米VR一體機,這款產品基於Oculus技術並將僅在中國發售。

對Facebook而言,一體機滿足VR社交應用的需求,並不影響公司未來發展計畫(高品質遊戲玩不動又如何)。而一體機市場的普及,也需要大量VR影視內容輔助。

Oculus調轉槍頭,既有Facebook意志的影響,也符合市場策略調整後的實際需求。

近日,據電影雜誌Variety報導,VR發行公司City Lights以“七位數”的價格買下了由Protozoa Pictures公司出品的太空體驗三部曲之一的“Spheres”。雖然City Lights對此次收購的金額閉口不談,但Variety堅稱此次交易可能在100萬到500萬美元之間。

而“Spheres”的第一部“Songs Of Spacetime”也是Oculus投資亮相聖丹斯電影節的五部影片之一。Oculus Unwrapped大會上,Yelena Rachitsky自信滿滿地表示,Oculus正在探索VR影視內容營收的新方式。

當然Oculus的“去遊戲化”並非完全剝離遊戲業務,OC 4公佈的遊戲包含“Face your Fears”“LONE ECHO”,迪士尼和PIXAR的“COCO VR”“The Unspoken Acolytes”“BLADE RUNNER”,漫威的“Power UNITED VR”等有大IP的產品。然而這些手握大IP的廠商,本身也不缺乏資金。

拋棄中小團隊,重心轉移影視,還能承載Oculus成為大型主機硬體製造商的夢麼?

本文由蜜蜂網原創(微信公眾帳號:beewatch),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虎嗅網立場

本文由 蜜蜂網授權虎嗅網發表,並經虎嗅網編輯。轉載此文請于文首標明作者姓名,保持文章完整性(包括虎嗅注及其餘作者身份資訊),並請附上出處(虎嗅網)及本頁連結。原文連結:http://www.huxiu.com/article/231552.html

未按照規範轉載者,虎嗅保留追究相應責任的權利

未來面前,你我還都是孩子,還不去下載 虎嗅App 猛嗅創新!

2017年12月22日Oculus Unwrapped大會上,Oculus體驗部門的監製Yelena Rachitsky一語道破,為了彌合遊戲故事敘述和交互性之間的鴻溝(與Facebook在社交方面的努力進行類比),Oculus將關注非遊戲的VR項目。

Facebook眼中的Oculus就應該為未來的VR社交鋪路,“去遊戲化”和關注影視最終目的也是如此。

理念不合的高層清洗

公司被收購,管理層換血並不是什麼新鮮事,創始人出局的情況也常有發生。年少得志的Oculus創始人Palmer Luckey(帕爾默·拉奇)於2017年3月正式確認離開Oculus,這也標誌著Facebook對於Oculus管理層換血成功。

2016年12月14日,Oculus官博宣佈,公司聯合創始人Brendan Iribe卸任CEO一職,Oculus內部分拆PC VR和移動VR兩個部門。Brendan Iribe比負責PC VR部門,移動VR部門則由才加入公司的Jon Thomason負責。

2017年1月23日,小米前全球副總裁Hugo Barra(大家比較熟悉的雨果·巴拉)出任Facebook虛擬實境業務部門副總裁,領導包括Oculus在內的虛擬實境團隊。

除Palmer Luckey,原開發商戰略負責人Anna Sweet、資深開發商開發戰略顧問Callum Underwood先後離職。對於Oculus管理層換血事件,Facebook一直拒絕置評,並稱其奉行的政策是禁止討論有關內部人事變動的問題。

在蜜蜂網看來,理念不合是大清洗的根本原因之一。

一方面,帕爾默·拉奇一直與紮克伯格唱反調。單就VR社交一事,紮克伯格曾多次公開表示看好VR社交未來的前景,Facebook將不遺餘力地投入。而帕爾默·拉奇卻多次公開在大會上表示不看好VR社交,並且不會去做,甚至認為紮克伯格有些異想天開。

另一方面,包括帕爾默·拉奇在內原Oculus團隊對於VR遊戲態度是不遺餘力的支持,上文提到的知名作品也都是早期扶持的產物。帕爾默·拉奇也多次強調,遊戲是公司的立根之本。

Facebook VR社交產品經理Mike Boot曾提出這樣一個觀點,通過Facebook的研究發現,玩遊戲(甚至包括與其他人一起玩遊戲)會沖淡社交體驗。體驗越是趨向於遊戲,人們的互動就越少。

簡而言之,Facebook眼中的VR社交帝國應該盡可能“去遊戲化”,讓人們更多互動。

雙方理念的不合促使Facebook對Oculus管理層進行大清洗,那麼Jason Rubin作為倖存的內容負責人,前後矛盾的言論也情有可原(從幫助中小團隊轉向只支持大IP大專案,同時重點關注VR影視內容)。

VR電影需要探索的全新交互與Facebook崇尚的互動有共通之處,然而Oculus發力影視的原因並不止於此。

2018年一體機市場混戰

PC VR硬體的發展已經陷入階段性瓶頸,解析度提升、非完美的無線方案、6DOF手柄等更新治標不治本,生產材料和工藝限制導致價格降不下來。

Oculus、HTC、大朋VR、3Glasses、Pico等廠商都相繼推出一體機,嘗試通過便捷性和價格優勢打開消費者市場。

與PC VR相比,一體機雖然便宜但也意味著性能的下降,遊戲品質進一步打折。特別是低端千元機檔次的產品,更多起到“看片神器”的作用。當然,這個片顯然不能是色情片(雖然VR色情行業發展速度驚人)。

2017年10月的OC 4大會上,公佈了售價199美元的Oculus GO以及Santa Cruz(高端一體機)的更多細節。2018年1月,小米和Oculus宣佈聯合公佈小米VR一體機,這款產品基於Oculus技術並將僅在中國發售。

對Facebook而言,一體機滿足VR社交應用的需求,並不影響公司未來發展計畫(高品質遊戲玩不動又如何)。而一體機市場的普及,也需要大量VR影視內容輔助。

Oculus調轉槍頭,既有Facebook意志的影響,也符合市場策略調整後的實際需求。

近日,據電影雜誌Variety報導,VR發行公司City Lights以“七位數”的價格買下了由Protozoa Pictures公司出品的太空體驗三部曲之一的“Spheres”。雖然City Lights對此次收購的金額閉口不談,但Variety堅稱此次交易可能在100萬到500萬美元之間。

而“Spheres”的第一部“Songs Of Spacetime”也是Oculus投資亮相聖丹斯電影節的五部影片之一。Oculus Unwrapped大會上,Yelena Rachitsky自信滿滿地表示,Oculus正在探索VR影視內容營收的新方式。

當然Oculus的“去遊戲化”並非完全剝離遊戲業務,OC 4公佈的遊戲包含“Face your Fears”“LONE ECHO”,迪士尼和PIXAR的“COCO VR”“The Unspoken Acolytes”“BLADE RUNNER”,漫威的“Power UNITED VR”等有大IP的產品。然而這些手握大IP的廠商,本身也不缺乏資金。

拋棄中小團隊,重心轉移影視,還能承載Oculus成為大型主機硬體製造商的夢麼?

本文由蜜蜂網原創(微信公眾帳號:beewatch),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虎嗅網立場

本文由 蜜蜂網授權虎嗅網發表,並經虎嗅網編輯。轉載此文請于文首標明作者姓名,保持文章完整性(包括虎嗅注及其餘作者身份資訊),並請附上出處(虎嗅網)及本頁連結。原文連結:http://www.huxiu.com/article/231552.html

未按照規範轉載者,虎嗅保留追究相應責任的權利

未來面前,你我還都是孩子,還不去下載 虎嗅App 猛嗅創新!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