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汽車>正文

230家車企賣了77萬輛車,你還以為我們的新能源汽車很牛?

整個2017, 中國的地面上總共賣出去了77.7萬輛的新能源汽車, 同比2016年增長幅度超過50%。 在全球汽車銷量第一的基礎上, 妥妥拿下新能源汽車銷冠, 舉世側目, 國人鼓舞。

不過你得知道, 偌大的市場這不到80萬輛的銷售數位, 還是上了工信部公告的多達230家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的近4000款產品的集體貢獻。 平均下來, 折合每家車企的銷量不足3400輛, 每款車型不足200輛。

當然, 帳不能這麼平均起來算。 但實際上, 根據工信部官方的統計資料, 在這4000款產品, 年銷售超過1000輛的產品不足100款。

這就很尷尬了, 讓筆者推而廣之聯想到了中國的整個汽車產業格局, 近千家各類汽車生產企業生產了不到3000萬輛各類汽車, 導致了多年來讓人頭疼, 困擾中國汽車產業發展的企業數量多、產能分佈散、企業規模小和整體競爭力弱的大問題。

中國對新能源汽車產業寄予厚望, 意圖借助新能源汽車實現汽車產業,

乃至整個工業製造業彎道超車的戰略目的。 但是至少從當前情況來看, 中國新能源汽車極有可能步整個汽車業多、散、小、弱的後塵。

中國能不能成為全球中高端工業製造業的中心, 就看下一輪的新能源汽車了, 然而這個中心化的任務現在看來有走傳統汽車業老路的危險, 大而不強, 又雜又廣。

2017年, 排在中國新能源汽車車型銷量排行榜首的北汽EC總共8萬輛。 單論車企銷量, 號稱奪冠的比亞迪也只有11萬的銷量規模。

而年銷量在個位數的企業, 也應該不在少數。

還有一些傳統車銷量動輒百萬計, 排名常年靠前的合資大廠, 在新能源方面的表現更是與其市場地位極不相配:例如東風日產282輛, 北京賓士27輛,

東風悅達起亞5輛, 上汽通用4輛, 華晨寶馬1輛。

中國的乘用車雙積分政策馬上就要在兩個月之後實施, 不知道未來要拿什麼來應對國家政策來的。

國家政策層面, 也已經認識到了這個問題。 去年7月1日, 工信部正式實施了第39號令, 即《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及產品准入管理規定》, 《規定》中明確規定了今後國內市場新能源汽車的定義和範圍, 完善了生產企業准入條件以及產品准入條件。

除此之外, 還有一點特別值得關注, 就是這次新規還通過8個否決項建立了新能源汽車企業的“叫停”制度。 明確了生產企業發現新能源汽車產品存在安全等嚴重問題的, 應當立即停止相關產品的生產、銷售, 採取措施進行整改;生產企業不能保持《准入審查要求》,

存在公共安全、人身健康、生命財產安全隱患的, 工信部應當責令其停止生產、銷售活動, 並責令立即改正。

這是一個警示信號, 更像是懸在已經擁有新能源汽車生產資質的230家車企脖頸後一把劍。 “叫停”就是為了告訴你, 不要打算繼續在這支隊伍裡濫竽充數, 更別打算靠著低成本、低品質渾水摸魚。 在一個健康健全的市場機制之下, 是不會讓劣幣驅逐良幣的事情發生的。

一年只產銷幾十幾百輛的車企, 生存都成問題, 何來研發驗證能力、品質控制能力和銷售服務能力的建設和提升?所以只有從企業和產品兩端入手, 提升新能源車企的能力建設、產品的性能要求, 提高准入門檻, 實現優者勝劣者汰,

才能真正有效遏制住國內新能源車企散亂發展的苗頭。

2012年7月, 工信部下發了有關汽車行業生產資質退出管理機制的通知, 開始下力氣整治散亂差現象。 三年前的2015年, “僵屍車企”的概念橫空出世, 說的就是國內很多汽車生產企業占著生產資質不生產的現象, 同年11月, 首批車企包括吉林通田在內的14家“僵屍車企”被勒令退出。 緊接著第二批在2016年2月接踵而至, 慶鈴汽車、石家莊雙環汽車和江淮安馳等總共13家企業的乘用車生產資質被撤銷。

在新能源車企中, “僵屍車企”的存在也是大比例事件, 這些企業產銷量極少甚至為零, 連年虧損根本無法維繫正常的經營活動, 甚至連工人的工資都發不起。 前些年新能源補貼政策讓這些單位似乎又看到了一線生機, 妄圖靠拿政府補貼來維繫苟延殘喘,這一定是不對的。

在2016年查新能源汽車騙補,72家車企騙取國家補貼資金近百億,這其中不乏看到有些企業壓根就沒有研發機構,生產環境極為簡陋,甚至只有一個簡易搭建起來的空廠房,根本不具備生產高品質汽車的條件,更別提靠他們來振興中國未來的汽車工業。

今天,新造車運動開展地如火如荼,一大批想進入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外部力量虎視眈眈,但空有壯志雄心而苦於無生產資質。所以那些站著……不……的車企,倒不如把資質讓出來,也算是為中國未來的汽車產業做出一份貢獻。

妄圖靠拿政府補貼來維繫苟延殘喘,這一定是不對的。

在2016年查新能源汽車騙補,72家車企騙取國家補貼資金近百億,這其中不乏看到有些企業壓根就沒有研發機構,生產環境極為簡陋,甚至只有一個簡易搭建起來的空廠房,根本不具備生產高品質汽車的條件,更別提靠他們來振興中國未來的汽車工業。

今天,新造車運動開展地如火如荼,一大批想進入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外部力量虎視眈眈,但空有壯志雄心而苦於無生產資質。所以那些站著……不……的車企,倒不如把資質讓出來,也算是為中國未來的汽車產業做出一份貢獻。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