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鬼才郭嘉與臥龍諸葛亮孰強孰弱?有一句話說明了一切

東漢末年, 因為桓、靈二帝的昏庸, 以及大將軍何進的見識短淺, 先有宦官把持朝政, 後有董卓禍亂朝綱, 傳承了近四百年的王朝, 變得岌岌可危。 然而大廈將傾之時, 匡扶漢室者寡, 意欲爭霸者眾。 因此, 那個亂世中, 湧現出了無數胸懷大志的梟雄, 例如袁紹、曹操、劉備等;同樣諸多悍將, 應運而生, 為明主征戰沙場, 例如劉備的五虎上將, 曹操的五子良將等。 然而在運籌帷幄的謀士中, 千百年來, 一直被人們津津樂道的, 只有諸葛亮一人。 例如唐朝詩人杜甫, 曾用一句“出師未捷身先死, 長使英雄淚滿襟”, 引起了無數人的共鳴;宋代詞人陸游,

則曾歎道“出師一表真名世, 千載誰堪伯仲間”。

然而不知什麼時候起, 興起了一個傳言, 即郭嘉不死, 臥龍不出。 郭嘉是曹操身邊的謀士, 他從二十七歲追隨曹操, 到三十八歲去世, 為曹魏效力十一年。 終其一生, 他都未曾單獨統兵,

也沒有像諸葛亮一樣名成八陣圖, 更未能功蓋三國分。 那麼他到底有何德何能, 讓世人覺得他比諸葛亮更厲害呢?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他對曹操陣營發展的貢獻。

一、分析能力卓越, 且多次神預言

郭嘉非常擅長分析, 在袁紹的勢大, 曹操心生忌憚之時, 他便獻十勝十敗論, 振作了曹操陣營的士氣;在曹軍征呂布, 久攻不下時, 他力勸曹操急攻, 終於拿下下邳;在曹操討伐劉備時, 他力排眾議, 勸曹操不必顧及袁紹, 袁紹果然沒有及時做出反應;在官渡之戰前, 曹操忌憚孫策, 他預言孫策早晚會死于刺客之手,

結果小霸王果然遭到了霄小之輩的暗算, 等等。 郭嘉不是呂范、管輅, 他不是能掐會算之人, 能夠有些神預言, 他憑藉的是自己的分析能力。

二、有大局觀

劉備被呂布所破, 寄曹操籬下之時, 諸多謀臣都看出了, 劉備是一個梟雄, 一旦放虎歸山,

後患無窮, 於是紛紛勸曹操將其殺掉。 郭嘉卻看得更深更遠, 他像曹操一樣, 意識到了, 如果殺掉劉備, 會讓很多大才對曹操陣營望而卻步, 於是他向曹操提出了將其軟禁的計畫。

後來袁紹去世, 曹操想要攻打他的兩個兒子, 袁尚和袁譚, 郭嘉卻建議曹操退兵, 認為這兄弟二人一定會反目,到時候鷸蚌相爭,曹操可以漁翁得利。《三國志·郭嘉傳》記載:“從破袁紹,紹死,又從討譚、尚于黎陽,連戰數克。諸將欲乘勝遂攻之,嘉曰:‘袁紹愛此二子,莫謫立也。有郭圖、逢紀為之謀臣,發展交鬥其間,還相離也。急之則相持,緩之而後必爭心生。’”後來果如他所料,曹操趁兄弟二人反目之時,一攻拿下了冀州。

到了征討烏桓的時候,曹操早要遠征,又怕劉備趁機攻打自己的後方,郭嘉又分析了劉備與劉表的關係,認定後方就算變成空城,都無需擔心。並仔細剖析了攻打烏桓的可行性。曹操聽取了他的建議,一舉平定了三郡烏桓,穩定了北部邊疆。

三、軍事謀略出眾

隨曹操遠征烏桓的時候,他認為軍隊行進太慢,這樣會給敵人留下太多的準備時間,從而加大取勝的難度,於是向曹操提出了輕兵速進的建議。曹操認可了他的提議,率輕騎繞至烏桓背後,斬殺了蹋頓,並俘獲了二十萬人口。這一戰成為了我國歷史上,“兵貴神速,奇兵制勝”的經典戰例之一。

通篇分析之後,我們不得不承認,郭嘉雖然一生都未曾單獨領兵,但是作為一個謀士,他是完全合格的,他的分析能力,他的大局觀,以及他的軍事才能,都不容小覷,也難怪曹操第一次與他交談之後,就認定了“使孤成大業者,必此人也。”並曾打算,在自己百年之後,“欲以後事屬之”。只可惜他英年才逝,在遠征烏桓的歸途中染病身亡,走在了曹操前面,終究無緣助曹操成大業。

在郭嘉去世的同年,諸葛亮出山輔佐劉備。雖然這僅是一個巧合,並不能作為諸葛亮忌憚郭嘉的證據。但是分析完郭嘉的才能之後,我們不難看出,論運籌帷幄,他比起諸葛亮,有過之而無不及。畢竟諸葛亮“於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幹,優於將略”,如果兩人相逢於戰場,還是郭嘉的贏面要大一點。因此“郭嘉不死,臥龍不出”,雖然只是一個巧合,只是一句傳言,卻有一定的道理可循。

本文所有史料均來自於《三國志》《三國志集注》等書,小編保證內容之真實性,同時無任何影射、不涉及任何政治。

認為這兄弟二人一定會反目,到時候鷸蚌相爭,曹操可以漁翁得利。《三國志·郭嘉傳》記載:“從破袁紹,紹死,又從討譚、尚于黎陽,連戰數克。諸將欲乘勝遂攻之,嘉曰:‘袁紹愛此二子,莫謫立也。有郭圖、逢紀為之謀臣,發展交鬥其間,還相離也。急之則相持,緩之而後必爭心生。’”後來果如他所料,曹操趁兄弟二人反目之時,一攻拿下了冀州。

到了征討烏桓的時候,曹操早要遠征,又怕劉備趁機攻打自己的後方,郭嘉又分析了劉備與劉表的關係,認定後方就算變成空城,都無需擔心。並仔細剖析了攻打烏桓的可行性。曹操聽取了他的建議,一舉平定了三郡烏桓,穩定了北部邊疆。

三、軍事謀略出眾

隨曹操遠征烏桓的時候,他認為軍隊行進太慢,這樣會給敵人留下太多的準備時間,從而加大取勝的難度,於是向曹操提出了輕兵速進的建議。曹操認可了他的提議,率輕騎繞至烏桓背後,斬殺了蹋頓,並俘獲了二十萬人口。這一戰成為了我國歷史上,“兵貴神速,奇兵制勝”的經典戰例之一。

通篇分析之後,我們不得不承認,郭嘉雖然一生都未曾單獨領兵,但是作為一個謀士,他是完全合格的,他的分析能力,他的大局觀,以及他的軍事才能,都不容小覷,也難怪曹操第一次與他交談之後,就認定了“使孤成大業者,必此人也。”並曾打算,在自己百年之後,“欲以後事屬之”。只可惜他英年才逝,在遠征烏桓的歸途中染病身亡,走在了曹操前面,終究無緣助曹操成大業。

在郭嘉去世的同年,諸葛亮出山輔佐劉備。雖然這僅是一個巧合,並不能作為諸葛亮忌憚郭嘉的證據。但是分析完郭嘉的才能之後,我們不難看出,論運籌帷幄,他比起諸葛亮,有過之而無不及。畢竟諸葛亮“於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幹,優於將略”,如果兩人相逢於戰場,還是郭嘉的贏面要大一點。因此“郭嘉不死,臥龍不出”,雖然只是一個巧合,只是一句傳言,卻有一定的道理可循。

本文所有史料均來自於《三國志》《三國志集注》等書,小編保證內容之真實性,同時無任何影射、不涉及任何政治。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