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文>正文

王陽明修心十二法(受益匪淺)

1、欲修身, 先養心

心即理也, 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釋義:心即理。 天下難道還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嗎?

人生啟迪:浮世之中,

總有許多人為追求物質享受、社會地位和顯赫名聲等身外之物, 而心力交瘁、疲憊不堪。 他們怨天尤人、欲逃離其中而不可得, 皆因忽略了自己的內心, 不明白萬事以修心為先的道理。

2、不忙不亂, 不焦不躁

天地氣機, 元無一息之停。 然有個主宰, 故不先不後, 不急不緩, 雖千變萬化而主宰常定, 人得此而生。 若無主宰, 便只是這氣奔放, 如何不忙?

釋義:天地間的大氣, 本來沒有瞬息中斷過。 但有了一個主宰, 就能不先不後, 不急不緩, 即使千變萬化, 主宰是一成不變的, 人有了這個主宰才產生。 如果主宰安定, 如同天地運行一樣永無停息, 即使日理萬機, 也經常從容自在, 也就是所謂的「天君泰然, 百體從令」;若無主宰, 便只有氣在四處奔流,

怎麼會不忙呢?

人生啟迪:忙碌是現代社會中大多數人的一種生活狀態。 不幸的是, 與身體的操勞相伴隨而來的, 還有內心的忙亂急躁、焦慮不堪。 所謂「身之主宰便是心」, 倘若在忙碌的生活中不能給內心留一份悠閒, 而使其深受煩惱與擔憂所累, 便更難在為人處世之時做到遊刃有餘、瀟灑自在。

3、心狹為禍之根, 心曠為福之門

如今於凡忿懥等件, 只是個物來順應, 不要著一分心思, 便心體廓然大公, 得其本體之正了。

釋義:如今, 對於憤怒等情緒, 只要順其自然, 不過分在意, 心體自會廓然大公, 而實現本體的中正了。

人生啟迪:心胸狹隘的人, 只會將自己局限在狹小的空間裡, 鬱鬱寡歡;而心胸寬廣的人, 他的世界會比別人更加開闊。

4、無私心就是道

心即理也。 無私心即是當理, 未當理便是私心。

釋義:心即天理。 沒有私心, 就是合于天理。 不合于天理, 就是存有私心。

人生啟迪:心的本體就是最本真, 不矯揉造作, 不過分修飾, 不畫地為牢, 不損人利己。 人應永遠保持「初心」, 不受外界環境影響, 光明磊落, 坦誠純粹, 永遠長新。 什麼是「初心」?不自私, 存大愛。

《傳習錄》(資料圖 圖源網路)

5、養一身浩然正氣

須是勇。 用功久, 自有勇。 故曰「是集義所生者」, 勝得容易, 便是大賢。

釋義:必須有勇氣, 用功久了, 自會有勇。 因此孟子說「是集義所生者」。 容易取勝, 就是大賢人。

人生啟迪:王陽明認為, 做每一件事都要符合良知的要求, 這樣才能使心中的浩然之氣壯大起來, 再遇到其他事情就更能以良知為指導, 從而達到「從心所欲而不逾矩」的中庸境界。 由此看來, 要養浩然之氣, 就要做正直之人, 誠實地對待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 日積月累, 不斷壯大。 浩然正氣, 是人的精神脊樑, 抵禦歪風邪氣的屏障。

6、心至誠才能行至孝

此心若無人欲, 純是天理,

是個誠於孝親的心, 冬時自然思量父母的寒, 便自然要求各溫的道理。 夏時自然思量父母的熱, 便自然要求個清的道理。 這都是那誠孝的心發出來的條件。 卻是須有這誠孝的心, 然後有這條件發出來。

釋義:如果己心沒有私欲, 天理至純, 是顆誠懇孝敬父母的心, 冬天自然會想到為父母防寒, 會主動去掌握保暖的技巧;夏天自然會想到為父母消暑, 會主動去掌握消暑的技巧。 防寒消暑正是孝心的表現, 而這顆孝心必是至誠至敬的。

人生啟迪:孝是發自內心的情感表達, 沒有表裡如一的孝就沒有真心實意的愛。 在孝敬父母時, 我們要發自內心, 真心地為父母做事, 用一顆真正的孝心讓父母開心愉快, 自己也就真正盡到孝道了。

7、克己才是真功夫

人須有為己之心,方能克己;能克己,方能成己。

釋義:人需要有為自己著想的心,才能克制約束自己;能夠克制約束自己,才能成就自己。

人生啟迪:人活在世上,做什麼不需要克己呢?為人處世的功夫,明白道理只是基礎,能夠做到克己才能實現。但克己不是壓抑自己,因為克己的實質,不是源於外在的壓迫,而是源自內心的不平。人心若平,世間便無不平之事。所以克己的真正指向,是修煉自己的心,修養自己的境界。克己,如同道家的戒律,只要觀念上不要跑偏成壓抑欲望,而是明白這是為了修煉散亂之心、萃取出本心中真正美好的品質,便正是心靈修養的功夫。

8、少一些機心,少一些痛苦

汝若於貨、色、名、利等心,一切皆如不做劫盜之心一般,都消滅了,光光只之本體,看有甚閑思慮?

釋義:你如果對色、財、名、利等心,全都像不做盜賊的心一樣,都剷除了,完完全全只是心之本體,還何來閑思雜念?

人生啟迪:每個人的世界都是他自己造成的。一個人心中充滿機心,就會因機心而衍生出困難、恐懼、懷疑、絕望、憂慮等情緒。如果一個人心中充滿了這些,境地怎會不悲愁、痛苦?人生如白駒過隙,生命在擁有和失去之間很快就流逝了。心靈空間需要自己去經營,機心太多、太重,心靈哪還有空間去承載別的呢?

9、心是快樂的根

常快活便是功夫。

釋義:能做到常常自在快活,就是功夫。

人生啟迪:保持一顆快樂的心很難,人總會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事情,生病了、降職了、失戀了、失業了等等,這些讓人很難快活起來。世人多以為快樂與否在於外境,王陽明則告訴我們快樂只在一心,而且要從一心著手去做功夫。說白了,一切還要落回到自心修養上去,這便是良知功夫的內涵。心的修養越深,受外境影響的程度就越小,這是一定的。

10、天理即是仁心

所謂汝心,亦不專是那一團血肉。若是那一團血肉,如今已死的人,那一團血肉還在,緣何不能視、聽、言、動?所謂汝心,卻是那能視、聽、言、動的,這個便是性,便是天理。有這個性,才能生這性之生理,便謂之仁。

釋義:所謂的心,並非專指那一團血肉。如果心專指那團血肉,現在有個人死去了,那團血肉仍在,但為什麼不能視、聽、言、動呢?所謂的真正的心,是那能使你視、聽、言、動的「性」,亦即天理。有了這個性,才有了這性的生生不息之理,也就是仁。

人生啟迪:人之為人,須有情、動情、重情。《周易》中說:方以類聚,人以群分。你是什麼樣的人,便能感應到什麼樣的人,乃至什麼樣的處境和人生。比如交朋友,你是有情人,才可能交到真情義的朋友。譬如男女之愛,須是你有情,人家才可能對你有情。推而廣之,萬事莫不如此。莫作無情人,天佑有情人。做有情人,才能得有情人生。

11、靜時存養,動時省察

省察是有事時存養,存養是無事時省察。

釋義:省察是有事時的存養,存養是無事時的省察。

人生啟迪:人如果不能看清自己,就容易驕傲自滿。心中若裝滿了驕傲,便很難聽取忠告,吸取經驗教訓,長此以往只會固步自封、止步不前。自知不明的人往往昏昏然、飄飄然,擺不正位置、找不准人生支點,駕馭不好生命之舟。怎樣自明?就需要做好對自己的省察,孔子說「吾日三省吾身」。王陽明說,就算笨拙的人,如果能做好省察,那麼愚蠢也會變成聰明,柔弱也會變成剛強。人貴有自知之明。

12、不動心,不煩惱

心之本體,原自不動。心之本體即是性,性即是理。性元不動,理元不動。集義是複其心之本體。

釋義:心之本體,原本不動。心之本體即為性,性即理。性原本不動,理原本不動。集義就是恢復心之本體。

人生啟迪:世間的事,紛至遝來,只有做到不動心,才能得到真正超然物外的灑脫。在生活中,同樣多的事情,有人焦頭爛額,有人卻泰然處之,就是因為生活的智者懂得在忙碌的生活之外,存一顆閒靜淡泊的心,寄寓靈魂,即使因忙碌而身體勞累,仍然能夠灑脫自在。

轉載請注明來源

編撰整理 | 釋放能量 SFNL88

【鳴謝】素材來源網路,版權歸作者所有,僅限交流、學習,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7、克己才是真功夫

人須有為己之心,方能克己;能克己,方能成己。

釋義:人需要有為自己著想的心,才能克制約束自己;能夠克制約束自己,才能成就自己。

人生啟迪:人活在世上,做什麼不需要克己呢?為人處世的功夫,明白道理只是基礎,能夠做到克己才能實現。但克己不是壓抑自己,因為克己的實質,不是源於外在的壓迫,而是源自內心的不平。人心若平,世間便無不平之事。所以克己的真正指向,是修煉自己的心,修養自己的境界。克己,如同道家的戒律,只要觀念上不要跑偏成壓抑欲望,而是明白這是為了修煉散亂之心、萃取出本心中真正美好的品質,便正是心靈修養的功夫。

8、少一些機心,少一些痛苦

汝若於貨、色、名、利等心,一切皆如不做劫盜之心一般,都消滅了,光光只之本體,看有甚閑思慮?

釋義:你如果對色、財、名、利等心,全都像不做盜賊的心一樣,都剷除了,完完全全只是心之本體,還何來閑思雜念?

人生啟迪:每個人的世界都是他自己造成的。一個人心中充滿機心,就會因機心而衍生出困難、恐懼、懷疑、絕望、憂慮等情緒。如果一個人心中充滿了這些,境地怎會不悲愁、痛苦?人生如白駒過隙,生命在擁有和失去之間很快就流逝了。心靈空間需要自己去經營,機心太多、太重,心靈哪還有空間去承載別的呢?

9、心是快樂的根

常快活便是功夫。

釋義:能做到常常自在快活,就是功夫。

人生啟迪:保持一顆快樂的心很難,人總會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事情,生病了、降職了、失戀了、失業了等等,這些讓人很難快活起來。世人多以為快樂與否在於外境,王陽明則告訴我們快樂只在一心,而且要從一心著手去做功夫。說白了,一切還要落回到自心修養上去,這便是良知功夫的內涵。心的修養越深,受外境影響的程度就越小,這是一定的。

10、天理即是仁心

所謂汝心,亦不專是那一團血肉。若是那一團血肉,如今已死的人,那一團血肉還在,緣何不能視、聽、言、動?所謂汝心,卻是那能視、聽、言、動的,這個便是性,便是天理。有這個性,才能生這性之生理,便謂之仁。

釋義:所謂的心,並非專指那一團血肉。如果心專指那團血肉,現在有個人死去了,那團血肉仍在,但為什麼不能視、聽、言、動呢?所謂的真正的心,是那能使你視、聽、言、動的「性」,亦即天理。有了這個性,才有了這性的生生不息之理,也就是仁。

人生啟迪:人之為人,須有情、動情、重情。《周易》中說:方以類聚,人以群分。你是什麼樣的人,便能感應到什麼樣的人,乃至什麼樣的處境和人生。比如交朋友,你是有情人,才可能交到真情義的朋友。譬如男女之愛,須是你有情,人家才可能對你有情。推而廣之,萬事莫不如此。莫作無情人,天佑有情人。做有情人,才能得有情人生。

11、靜時存養,動時省察

省察是有事時存養,存養是無事時省察。

釋義:省察是有事時的存養,存養是無事時的省察。

人生啟迪:人如果不能看清自己,就容易驕傲自滿。心中若裝滿了驕傲,便很難聽取忠告,吸取經驗教訓,長此以往只會固步自封、止步不前。自知不明的人往往昏昏然、飄飄然,擺不正位置、找不准人生支點,駕馭不好生命之舟。怎樣自明?就需要做好對自己的省察,孔子說「吾日三省吾身」。王陽明說,就算笨拙的人,如果能做好省察,那麼愚蠢也會變成聰明,柔弱也會變成剛強。人貴有自知之明。

12、不動心,不煩惱

心之本體,原自不動。心之本體即是性,性即是理。性元不動,理元不動。集義是複其心之本體。

釋義:心之本體,原本不動。心之本體即為性,性即理。性原本不動,理原本不動。集義就是恢復心之本體。

人生啟迪:世間的事,紛至遝來,只有做到不動心,才能得到真正超然物外的灑脫。在生活中,同樣多的事情,有人焦頭爛額,有人卻泰然處之,就是因為生活的智者懂得在忙碌的生活之外,存一顆閒靜淡泊的心,寄寓靈魂,即使因忙碌而身體勞累,仍然能夠灑脫自在。

轉載請注明來源

編撰整理 | 釋放能量 SFNL88

【鳴謝】素材來源網路,版權歸作者所有,僅限交流、學習,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