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寫作文?這本身就是一個錯誤

大概是在我當了兩年語文老師之後, 我發現, 自己沒辦法“指導”我的學生寫課本上的“習作”。

因為那些“習作”的題目不招人喜歡, 反而會很生硬, 很陌生, 很醜。 我喜歡和孩子們一起的動筆寫作, 因為這樣可以收穫崇拜, 也可以享受樂趣。 可是, 我越來越發現, 這些題目別說小孩兒, 就是我寫也覺得很沒意思。 要想對付啊, 就不得不絞盡腦汁燙剩飯, 又辛苦又無聊。

於是, 我索性把課本丟掉。

我告訴孩子們, 咱們今後不寫課本上的題目了, 咱們寫最熱乎的、最有趣的、最天馬行空的, 甚至最胡說八道的也行。

於是,

講桌上出現了一瓣蒜, 我們就寫各種猜想以及各種奇遇, 包括吸血鬼的陰謀。

於是, 別的年級去春遊, 我們趴在窗戶上眼巴巴地瞅人家的旅行車漸漸遠去, 一轉身就寫《這個熱鬧的早晨》。

於是, 你想跟誰坐同桌, 就寫申請給我啊, 有個小孩兒就寫“我不愛發炎, 可是他愛發炎, 我想和他坐在一起, 互相幫助, 大膽發炎。 ”

於是, 我凶巴巴地把一個小孩兒拽到辦公室, 然後回來在黑板上一本正經地寫下題目《某某某失蹤之謎》。

於是, 我明明是午睡起來慌裡慌張沒找到眼鏡, 卻硬著頭皮編了一個被外星人打劫的故事:“給, 這是我的素材, 拿去寫吧!”

於是, 有個孩子上課時悄悄脫了鞋, 他的同桌就悄悄地撿起來然後悄悄地丟到窗外去, 我們開開心心地寫《鞋子哪兒去了》。

我很樂意把自己當主人公, 各種自戀也各種自黑, 大家寫得更說來勁兒, 也把自己寫到本子上, 各種自戀也各種自黑。

哎喲喂, 孩兒們一動筆就停不下來啊。

後來, 期末考試到了……我拿到卷子, 心裡就敲了鼓。 為啥?這些人出作文題真是沒水準, 就是從這冊語文書裡扒拉出來一個習作題目就搬到卷子上了!怪不得很多語文老師乾脆就讓孩兒背作文——背會了這八篇, 上考場那是遇到哪個題目也不怕!

可是, 我的學生沒有寫過這個題目啊, 確切地來講, 沒有寫過這八個題目中的任何一個!

他們能應付得了嗎?會不會抱怨“王老師, 你坑了我!”

實際上, 當最終成績出來時(我們當然是訂著密封線改卷的),

我們班的作文得分竟然是最高的!

其實, 這不算稀罕。

我有個人經驗在先。

上師範時, 遇到了尚釗老師, 她是一位非常有范兒的老師。 在那以前, 我的《文選與寫作》連及格都困難……而在尚釗老師這兒, 我可以大言不慚地稱自己是絕對的高材生。 她講課的水準自不必說, 考試也跟別人不一樣。 比如寫作這一項, 她是提前一周就告訴了我們題目!

這下, 同學們的眉頭舒展心情舒暢。

有人還找我:“幫咱寫一篇?”

我才不寫, 不是不夠意思不幫忙, 我是覺得沒有意思。

你看, 我這個人, 不在乎“有意義”, 而是在乎“有意思”。

終於上考場了!

我這才認真地看了看題目:根據《芙蕖》, 來寫篇散文。

《芙蕖》?是李漁的那篇?哦, 那不就是詠物言志的那種嘛。

最後, 成績出來了。

沒有臨陣磨槍而是一氣呵成的我, 拿了第一。

那個嘚瑟!

冷靜下來, 也很容易想明白。

寫作的能力, 才是最重要的, 這就好像是你有了一把力氣, 是見到木頭能扛起來, 見到米袋也能扛起來。 若你只為某一個題目而做精心準備, 而不是真的擁有寫作的能力, 那就好比是你會扛你家的木頭, 換了個米袋就茫然無措。

再想想“題海戰術”, 也是一個道理。 為什麼孩子不得不拼命地刷題?提高熟練度是一個方面, 可是孩子的負擔之重明明是超乎想像。 因為老師不是很有信心嘛, 想著你多見見題, 多做做題, 碰上了不就不怵了不就能得分了?所以, 很多孩子一沒考好, 往往會說:“不怪我啊, 那題沒做過!”可實際上, 你要是真的學會了、想通了,

不就應該觸類旁通?還有必要做那麼多讓自己厭倦傷身的題嗎?

近日來, 在閱開心書店的兩次讀書分享會, 我的主題都是《所有的故事, 是從一句話開始的》。

當新父母成長學院約我做年課程的第一講時, 我也選擇了這一個題目。

因為我越來越發現, 孩子之所以寫不出作文、寫不好作文, 很有可能是因為“作文”本身出了問題。 換句話說, “作文”的概念, “作文”的標準, 孩子們面對“作文”的心態……都在讓寫作這件事情變得不好玩了。 可是, 如果是“故事”呢?我們見過不少講起故事來眉飛色舞的小孩兒, 那絕對是滔滔不絕妙語連珠。 可是, 為什麼當他們就要寫《難忘的一件事》時就把臉給皺成了一個苦瓜?

不是孩子的錯, 是“作文”的錯。

之前,我在《王鋼侃作文》裡,特意講了“虛構”。有家長就問我,虛構,老師同意嗎?考試同意嗎?再說了,作文貴在真實,你還總是抨擊那些“假大空”的東西,這“虛構”是不是與你的理念相悖。

我的回答呢?

任何一個人動手寫作時,都在進行“虛構”。

就算是攝影師的創作,也是在進行虛構!

你看,同一個人,同一個場景,不同的攝影師就能拍出不同的效果,有的拍的好看,有的拍的難看,為什麼?別的不說,角度不同,用光不同,所產生的效果就不同。可是,明明是同一個真實的模特啊,你說那些效果完全不同甚至相反的照片,哪個是真的哪個是假的?

正是因為我們對“虛構”的警惕,讓孩子們不敢放開手腳去想像去敘述去描寫去抒情——而寫作,恰恰是最需要想像力的!

教語文教到第十九年,我的作文教得越來越隨心所欲。

我漸漸有了這樣一個心得:其實,我,以及任何一個老師,是教不了寫作的。你想,如果寫作真的是老師教出來的,為什麼那麼多孩子跟著你學習寫作文,可是能夠妙筆生花的也不過只有十分之一?而他們之所以能夠把作文寫得漂亮,一定不是你握著他的筆一字一字寫下來的,而是他們自己的閱讀、自己的經歷、自己的感受、自己的語言……藉著他們自己的手,寫在了紙上。

我們當老師的,只不過是在點燃興趣、指點思路、給個好評而已。

有人會說,不對不對,我們不是可以教孩子如何開頭,如何過渡,如何修辭,如何結尾,如何首尾呼應,如何昇華中心?

是啊,你可以教。於是孩子的寫作就不是那麼真實淋漓,反而是舉步維艱。因為他的心裡有套路,便是有了你的標準——寫作變得困難了,不是表達的需要,而是應對乃至討好。

看看文學史,那些應制之作,少有名篇。

而“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這樣的直抒胸臆卻成為千古絕唱。

眼看著我的第七屆學生就要畢業了。

在接下來的這個學期中,我會適當地點一點諸如昇華主題這樣的“技巧”,也會要求孩子們把文章從長寫到短——目前動不動就是一兩千字的篇幅,在應試中的確有點兒耽誤時間。

但是,這是基於之前的三年半的自由寫作。

還有啊,我已經發現,雖然我從來不提技巧,可是這些孩子今天的作文中已經有很多技巧的運用。

這恰恰證明了寫作是我所不能教的。他們的“無師自通”,其實是源于大量的閱讀。這種從閱讀中領悟而來的“技巧”,遠勝過東施效顰般的套用模式。

不經意間,發現了李崇建老師的《作文,就是寫故事》。

英雄所見略同!

“孩子需要的不只是令人驕傲的分數,更重要的是他們的心靈能夠得到快樂與解放。”

“接受孩子們的文字菁蕪並存,是很重要的態度。一般的教師在批改作文時,常使用指導式、批判式的傳統批改策略,很容易讓孩子的作文書寫能力緊縮,不敢下筆,或者找最安全的方法下筆,這些都無益于兒童作文的發展。”

“常聽見大人說,孩子們寫的內容貧瘠。一則是生活經驗貧乏之故,一則是教師要求寫作的方式使然,固定的套裝架構,孩子們只會在既定的架構下書寫。另一則是孩子們寫的題材,應搭配能啟發孩子的想像為訴求,豐富孩子們的內容。”

“檢視現今的兒童作文教育,紀實題材的書寫策略,卻壓倒性地成為不成文的規定。在兒童的生命經驗少,生活面向單一的環境中,硬要孩子們以書寫‘真實’為前提,則孩子們寫出來的內容不僅大同小異,也缺乏深刻的表現力。”

相見恨晚。

原來我在作文課上所做的一切,同李崇建老師的理論與實踐是高度契合的。

原來,要求孩子寫“作文”,當真不如帶著孩子們寫“故事”!

那麼,會寫故事的孩子,遇到了一本正經的“作文”題目,能夠從容應對麼?

我暫且丟掉我的經驗不提,再次引用李崇建老師的論述——

“以故事創意作文寫作的孩子,書寫較為自由,呈現較為活潑深刻,絕大多數孩子面對舊式作文格局,會自動轉換書寫作文,文字仍舊精彩。少部分原本書寫不出來的孩子,在故事作文創作的過程中得到很好的滋養之後,回到舊式教學文化中,會再度被打回原形,或者教師不接受故事作文的呈現。這時必須告訴孩子兩種美學觀之間的異同,首先教導孩子面對舊式作文時,仍要大膽寫作,其次告訴孩子,仍能夠在生活題材中創造故事。”

就要結尾。

我想起我參加中招考試時寫的作文,後來在檔案裡看到了那張卷子,我的這篇作文竟然得了滿分。

題目,是“書包”。

我啊,其實是虛構了一個故事,講我在一個冬日到菜市場去買棵大白菜,看到了一個守著菜攤的少年,把一把零錢裝進胸前的書包裡。起初,我是很不以為然,可是臨走時再回頭,卻發現那個少年從書包裡摸出來的,是一本書。

是假的吧?作為作者,當然老老實實地承認,一定是假的。

但是,為什麼不可能是真的呢?

到今天,我的書已經出版了三十來本,我也曾同一百多所學校的孩子們面對面。孩子們對“作家”的感覺是很神秘的,最關心的是“你寫的故事是真的麼?”

我會回答:“我寫的故事啊,是百分之九十九的虛構,百分之一的真實。”

他們驚呼:“可我們覺得就像是百分之百的真實啊。”

這就對了。

寫故事,就是這麼一回事。而像寫故事那樣去寫作文,你會擺脫桎梏,會長出翅膀,會飛得暢快歡喜……

2018/1/29

之前,我在《王鋼侃作文》裡,特意講了“虛構”。有家長就問我,虛構,老師同意嗎?考試同意嗎?再說了,作文貴在真實,你還總是抨擊那些“假大空”的東西,這“虛構”是不是與你的理念相悖。

我的回答呢?

任何一個人動手寫作時,都在進行“虛構”。

就算是攝影師的創作,也是在進行虛構!

你看,同一個人,同一個場景,不同的攝影師就能拍出不同的效果,有的拍的好看,有的拍的難看,為什麼?別的不說,角度不同,用光不同,所產生的效果就不同。可是,明明是同一個真實的模特啊,你說那些效果完全不同甚至相反的照片,哪個是真的哪個是假的?

正是因為我們對“虛構”的警惕,讓孩子們不敢放開手腳去想像去敘述去描寫去抒情——而寫作,恰恰是最需要想像力的!

教語文教到第十九年,我的作文教得越來越隨心所欲。

我漸漸有了這樣一個心得:其實,我,以及任何一個老師,是教不了寫作的。你想,如果寫作真的是老師教出來的,為什麼那麼多孩子跟著你學習寫作文,可是能夠妙筆生花的也不過只有十分之一?而他們之所以能夠把作文寫得漂亮,一定不是你握著他的筆一字一字寫下來的,而是他們自己的閱讀、自己的經歷、自己的感受、自己的語言……藉著他們自己的手,寫在了紙上。

我們當老師的,只不過是在點燃興趣、指點思路、給個好評而已。

有人會說,不對不對,我們不是可以教孩子如何開頭,如何過渡,如何修辭,如何結尾,如何首尾呼應,如何昇華中心?

是啊,你可以教。於是孩子的寫作就不是那麼真實淋漓,反而是舉步維艱。因為他的心裡有套路,便是有了你的標準——寫作變得困難了,不是表達的需要,而是應對乃至討好。

看看文學史,那些應制之作,少有名篇。

而“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這樣的直抒胸臆卻成為千古絕唱。

眼看著我的第七屆學生就要畢業了。

在接下來的這個學期中,我會適當地點一點諸如昇華主題這樣的“技巧”,也會要求孩子們把文章從長寫到短——目前動不動就是一兩千字的篇幅,在應試中的確有點兒耽誤時間。

但是,這是基於之前的三年半的自由寫作。

還有啊,我已經發現,雖然我從來不提技巧,可是這些孩子今天的作文中已經有很多技巧的運用。

這恰恰證明了寫作是我所不能教的。他們的“無師自通”,其實是源于大量的閱讀。這種從閱讀中領悟而來的“技巧”,遠勝過東施效顰般的套用模式。

不經意間,發現了李崇建老師的《作文,就是寫故事》。

英雄所見略同!

“孩子需要的不只是令人驕傲的分數,更重要的是他們的心靈能夠得到快樂與解放。”

“接受孩子們的文字菁蕪並存,是很重要的態度。一般的教師在批改作文時,常使用指導式、批判式的傳統批改策略,很容易讓孩子的作文書寫能力緊縮,不敢下筆,或者找最安全的方法下筆,這些都無益于兒童作文的發展。”

“常聽見大人說,孩子們寫的內容貧瘠。一則是生活經驗貧乏之故,一則是教師要求寫作的方式使然,固定的套裝架構,孩子們只會在既定的架構下書寫。另一則是孩子們寫的題材,應搭配能啟發孩子的想像為訴求,豐富孩子們的內容。”

“檢視現今的兒童作文教育,紀實題材的書寫策略,卻壓倒性地成為不成文的規定。在兒童的生命經驗少,生活面向單一的環境中,硬要孩子們以書寫‘真實’為前提,則孩子們寫出來的內容不僅大同小異,也缺乏深刻的表現力。”

相見恨晚。

原來我在作文課上所做的一切,同李崇建老師的理論與實踐是高度契合的。

原來,要求孩子寫“作文”,當真不如帶著孩子們寫“故事”!

那麼,會寫故事的孩子,遇到了一本正經的“作文”題目,能夠從容應對麼?

我暫且丟掉我的經驗不提,再次引用李崇建老師的論述——

“以故事創意作文寫作的孩子,書寫較為自由,呈現較為活潑深刻,絕大多數孩子面對舊式作文格局,會自動轉換書寫作文,文字仍舊精彩。少部分原本書寫不出來的孩子,在故事作文創作的過程中得到很好的滋養之後,回到舊式教學文化中,會再度被打回原形,或者教師不接受故事作文的呈現。這時必須告訴孩子兩種美學觀之間的異同,首先教導孩子面對舊式作文時,仍要大膽寫作,其次告訴孩子,仍能夠在生活題材中創造故事。”

就要結尾。

我想起我參加中招考試時寫的作文,後來在檔案裡看到了那張卷子,我的這篇作文竟然得了滿分。

題目,是“書包”。

我啊,其實是虛構了一個故事,講我在一個冬日到菜市場去買棵大白菜,看到了一個守著菜攤的少年,把一把零錢裝進胸前的書包裡。起初,我是很不以為然,可是臨走時再回頭,卻發現那個少年從書包裡摸出來的,是一本書。

是假的吧?作為作者,當然老老實實地承認,一定是假的。

但是,為什麼不可能是真的呢?

到今天,我的書已經出版了三十來本,我也曾同一百多所學校的孩子們面對面。孩子們對“作家”的感覺是很神秘的,最關心的是“你寫的故事是真的麼?”

我會回答:“我寫的故事啊,是百分之九十九的虛構,百分之一的真實。”

他們驚呼:“可我們覺得就像是百分之百的真實啊。”

這就對了。

寫故事,就是這麼一回事。而像寫故事那樣去寫作文,你會擺脫桎梏,會長出翅膀,會飛得暢快歡喜……

2018/1/29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