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東北人的來歷 為何給人一副黑社會的樣子呢

東北是滿清統治者的發源地, 比晚清先進的俄國佔領過, 比民國發達的日本經營過。 建國後中共以東北為工業基地大肆發展過。 東北經濟的實力在新中國常常首屈一指。 幾百年的香餑餑啊。 雖然, 東北民風比較彪悍一點, 歷史上出過不少鬍子土匪如小說中的座山雕和現實中的張作霖, 但這些狠角色在解放後已經銷聲匿跡了。

絕大部分東北人的先祖來到東北 應該是1860年以後的事情, 之前由於清朝的種族隔離政策, 山海關以東的漢人相對較少。 1860年為了抵禦俄國勢力南下, 清朝終於開始放開漢人移民的限制。

河北和山東等地的農民大批的進入東北。 這就是最早的東北人。

山海關

那麼現在的東北人為何給人一副黑社會的樣子呢?

原因一:闖關東時期

再闖關東時期, 很多山東人去東北, 當然, 原先本地的滿, 蒙民族也不會那麼容易接納他們,

歷史上人口的遷徙總是伴隨著紛爭和磨合, 東北地區遺留的各地方誌上記錄了不少這類情形:“原有土著, 多以惡言相向”, “然因族類各異, 言語不通, 情意未能浹洽, 蒙古多欺淩之......”。

闖關東

都說東北人個性豪爽, 性格彪悍, 說話直爽, 結合這環境看就很明白了。

開荒種地, 與其他民族交流不需要繁文縟節, 而遷徙過來的其實多半是活不下去的底層農民。 更不懂那些彎彎繞繞的東西。

面對外部紛爭, 首先要做的是自己擺出不可挑釁的外表和態度來, 這一點, 和美國西部時代 “一言不合就拔槍”的牛仔們是不是很像?

原因二:時代的原因

主要的原因是重點轉移“不再重視了”。 發展深圳廣東、上海江蘇浙江、京津冀、重慶四川, 東北自然要靠邊站乃至邊緣化。 不重視意味著投資、產業、外資、人才、高校、政策、稅收的傾斜。 中國原本計劃經濟, 可以動用全國力量支援某個地方。 結果可能是為了市場, 但資源卻是全國的。

發展其他地區不能簡單歸結為“決策者的地域偏見”, 更重要的原因是信仰、政策、方向的變化。

擁抱香港殖民地, 必須給廣東深圳好處, 讓它們發展。 擁抱市場經濟, 擁抱歐美日東南亞外向型, 要發力於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山東。 這些地方更加沿海, 海路運輸運量更大。 而擁抱資本主義私有制呢?需要另起爐灶, 東北主要是大中型國企, 直接幹掉拆給私人不好操作, 不如把你晾在一邊, 讓你腐爛、敗掉, 破產, 自行滅亡。 某功信徒很多是東北下崗工人。

說白了在那個時代, 恐怕大家對東北人的印象, 應該是文質彬彬的知識份子或者樸素精幹的知識份子吧?但國企的接班制和鐵飯碗終究被打破了, 在東北由於原有國企社會更為強大, 被摧毀後的轉型痛苦又更大一些。

關於地域歧視, 這樣的現象並不僅出現在我國,

其他國家亦是如此。

當一個現象, 廣泛出現于人類社會時, 就不能簡單的認為是一種道德問題了。

我認為這種廣泛存在的現象, 可以用一種理論來解釋。

認知的標籤化

人類的大腦雖然能記住很多事物, 但是對於陌生的東西, 一般都傾向於用一個標籤去認知。 從人類遠古時期便是如此, 在採集狩獵文明時代, 人類最容易給植物貼的標籤便是能吃, 或者不能吃。 給動物貼的標籤, 便是危險, 或者不危險。 這樣在危機四伏的所謂黑暗森林中, 才能以最有效的手段獲取食物, 最大程度上躲避危險。 當看到一隻老虎時, 不是去詳細觀察它的形態, 認識它的生物特性, 而是直覺得對應標籤——“危險”, 然後不加思考的逃跑。 這是認知的一個規律。

當今人類社會,處於資訊爆炸的時代,各種名詞,各種新事物層出不窮。而認識這些事物的一個隱含的認知規律,就是標籤化認知。首先貼上一個好理解的標籤,在自己的知識體系中,認知體系中,進行定位,然後再去進一步瞭解。因此並不是我們熱衷於地域歧視,而是人腦容量有限,個人精力有限,無法去深入詳細認識身邊的諸多事物。

認知標籤化的一個結果,就是認識的片面,這也是可以理解的,標籤的長度有限,不可能包含事物的各個方面,因此片面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也是必須的,因為標籤化才能被記下來,那些不能被標籤化的,不是進一步標籤化,就是被遺忘。

這是認知的一個規律。

當今人類社會,處於資訊爆炸的時代,各種名詞,各種新事物層出不窮。而認識這些事物的一個隱含的認知規律,就是標籤化認知。首先貼上一個好理解的標籤,在自己的知識體系中,認知體系中,進行定位,然後再去進一步瞭解。因此並不是我們熱衷於地域歧視,而是人腦容量有限,個人精力有限,無法去深入詳細認識身邊的諸多事物。

認知標籤化的一個結果,就是認識的片面,這也是可以理解的,標籤的長度有限,不可能包含事物的各個方面,因此片面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也是必須的,因為標籤化才能被記下來,那些不能被標籤化的,不是進一步標籤化,就是被遺忘。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