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紙上山河:指掌間翻過的卷宗,就是山河歲月

去年初受相關政府部門的委託, 對粵北幾個縣市檔案局的民前卷宗, 進行歷史文獻價值的調查鑒定。 有此機會, 乾脆一不做二不休,

不留死角, 不留遺憾, 將八個館的五千餘卷民國檔案, 全面掃蕩。

這是一個苦樂相當的過程, 長時間高強度的閱讀, 消耗堪比體力勞動。 二、三月份, 粵北陰寒濕冷, 看檔能看到耳朵發熱, 滿臉通紅。 每次走出檔案局, 都累得想睡覺。

相應的快樂, 是知識得到高速密集的積累與增長。 還有就是一些存疑多年, 無處可查的資料, 在原始檔案面前, 不費吹灰之力, 迎刃而解。

兩年我在四會縣採訪陸軍第四軍通訊營電務員彭業開老兵, 老人自述當兵之前在縣城槍鋪當學徒修槍。

民國廣東, 民間沉槍百萬, 彙聚了中國近代史上幾乎所有型號洋造、土造的槍械。 時至今日, 還能訪問到親身見聞者, 真是萬幸。 與修槍的見聞經歷相比, 他從軍抗戰顯得沒那麼重要了,

我立即把詢問重點轉向。

彭業開老兵說最常見常壞常修的槍叫“大頭綠(六)瓜”。 我明白這是民間俗稱, 他比劃解釋了半天, 我還是一臉惘然無法確認型號, 猜測可能是“碌架左輪”手槍, 但沒任何資料佐證。

直到看見佛岡縣1946年民槍登記表冊上, 寫有“土造六子左輪”。 秒懂, 就是彭業開老人所述的“大頭綠(六)瓜”。

又如我追蹤1944年駐防連州東陂鎮軍政部教導第六團在兩年裡變換五個番號的沿革順序, 一直無法確切落實。 當本鄉一個在該團服務始終吳澈排長的履歷表突然跳出眼前, 該團番號變化, 豁然明白。

四分校第十七期二十六總隊, 華僑生總隊。

1941年, 抗戰形勢愈加緊迫, 海外華僑青年回國從軍請纓殺敵的要求絡繹不絕, 中央軍委一邊電令中央軍校第四分校(即系燕塘軍校, 粵軍自留地)籌設華僑入伍生團, 一面命令駐海外各僑務機構協助招生工作。 至1941年初, 從印尼、越南、泰國、緬甸、菲律賓、馬來西亞等國總共招收一千多華僑青年分批回國, 初期編組為華僑入伍生團, 訓練期滿後改為華僑生總隊, 為了保持黃埔軍校傳統延續下來的期別與番號, 最後改稱為中央軍校第四分校第十七期二十六總隊, 以迄至全部學生畢業。

這個總隊我認識很多人, 見過好幾個。 如臺山的前陸軍一五六師梁超傑老兵,

他的養父是從古巴回鄉養老的金山阿伯, 他以僑眷身份混充華僑生報名, 被發現身份後也沒開除。 我問其原因, 他很自豪告訴我:我後生時, 個樣生得好狼(臺山話, 狼即英武有型), 所以冇叫我走……給他拍照片, 他擺出姿勢瞪眼問我:我個樣狼唔狼吖?

這個注重自己形象狼唔狼的老兵,給他戴紀念章時,突然崩潰,不顧形象地失聲痛哭:我唔系反革命,我系去抗日……搞得我一邊幫他拭淚,一邊安慰他說:冇喊(哭)了,再喊你個樣就唔狼喇!

有些官佐學員,雖然沒見過,但我知道他們的來歷。如第一大隊上校大隊長陳國良,陽山黎埠人,一五七師副師長陳見田侄子。練惕生旅(469旅)曾潛英團(937團)中校團附,調任四分校的時,把上面鄧樹聲一併帶走。又如第二大隊第四中隊的上尉隊長李斌,不管在當時還是現在,沒幾個人知道他是廣東省主席李漢魂的兒子。

鄧奇模是陽山人,鄧樹聲的堂弟。廣東西北區農林學校畢業後,被縣政府聘為農林專員,抗戰軍興後入伍,在一五二師搜索連任排長。三七年底,考入四分校十五期步科,三九底畢業分配在廣東省政府警衛營營本部任副官,負責到敵後搜救戰爭難童,乃至負傷(也沒陣亡)。

很抱歉,之前《山河帶礪:廣東戰時省長大怒“你們全部死清光,也要給我把難童搜救回來!”》一文中,我根據他的畢業證,說錯鄧奇模籍貫。後來是看到其他檔案,才校勘出他籍貫“陽江”的錯誤。

這事蠻有趣的,我問了專門研究軍校的同行,回復說這種錯誤太常見了,別說籍貫,連名字寫錯的都有。有些畢業生,離校分配下了部隊後才收到郵寄來的畢業證件,發覺錯誤也改換不了,徒呼奈何!……鄧奇模就是活生生的一例。

人力經手的事情,總是差錯不斷。聯勤司令部撫恤處1947年版的《忠烈錄》,陽山籍六十人。我只看前面兩頁二十人,無需查閱資料,就校勘出涉及7位忠烈的6處謬誤。

王繼昭:1910——1937

籍 貫:廣東連縣(現連南)

番 號:陸軍第八十三軍軍部參謀

階 級:陸軍步兵少校

死事年月:一九三七年十二月十三日

死事地點:南京

死事概要:南京會戰突圍,頭部中流彈陣亡

這是臺北忠烈祠王繼昭少校的牌位,沒照片。能取得檔案局授權的話,有機會我去臺北奉上,不能讓忠烈無臉無斂。

這是王繼昭親自填寫的陸軍官佐履歷表(局部)。

看見這張照片時,我有點懵,裡面的人我剛好認識。第四軍五十九師特務連上尉連長李子斌,師長李子亮的胞弟,南雄人。他們夫妻的照片,怎麼會出現在連州檔案館?

李子斌上尉已經在台去世多年,李太太還健在,她留在大陸,住在始興,九十多歲的老婆婆了。

我有亂世情結。

民國是亂世,搞亂民國的,除了政客,還有軍人。所以多年來,我筆落民國,終於軍史。

文檔在經歷了長時間放置後,顏色發黃,紙質發脆,拿在手上輕輕翻閱,有細碎的紙屑散落,看得我心臟也隨之一跳。每個館看完告別時,裝著專家的模樣口吻,叮囑檔案管理人員:守檔有責,以後除了我,管他是誰,別再給任何人看民國原檔,只能看電子檔……都是文物吖,看一次,傷一次。

我高我曾我祖父,艾殺蓬蒿來此土……我家世居連陽八百餘年,連陽曆史,自覺有責任整理梳爬。

每一頁檔案,每一張證件後面,都有一個故事。其實還有很多發現,很多故事,沒來得及敘說。

每看到熟悉名字和人事,驚喜處,心裡便有歌飄過:給我一瓢長江水,啊長江水。給我一掌海棠紅,啊海棠紅……

指上山河,掌中歲月。仿若指掌間翻過的卷宗,就是山河歲月。

———————————————完

作者:陳重陽。網路ID:連陽標統。

前媒體人,知名歷史學者,軍史專家、華師大口述史協會首席顧問,《國家記憶》文獻影像展策展人。

這個注重自己形象狼唔狼的老兵,給他戴紀念章時,突然崩潰,不顧形象地失聲痛哭:我唔系反革命,我系去抗日……搞得我一邊幫他拭淚,一邊安慰他說:冇喊(哭)了,再喊你個樣就唔狼喇!

有些官佐學員,雖然沒見過,但我知道他們的來歷。如第一大隊上校大隊長陳國良,陽山黎埠人,一五七師副師長陳見田侄子。練惕生旅(469旅)曾潛英團(937團)中校團附,調任四分校的時,把上面鄧樹聲一併帶走。又如第二大隊第四中隊的上尉隊長李斌,不管在當時還是現在,沒幾個人知道他是廣東省主席李漢魂的兒子。

鄧奇模是陽山人,鄧樹聲的堂弟。廣東西北區農林學校畢業後,被縣政府聘為農林專員,抗戰軍興後入伍,在一五二師搜索連任排長。三七年底,考入四分校十五期步科,三九底畢業分配在廣東省政府警衛營營本部任副官,負責到敵後搜救戰爭難童,乃至負傷(也沒陣亡)。

很抱歉,之前《山河帶礪:廣東戰時省長大怒“你們全部死清光,也要給我把難童搜救回來!”》一文中,我根據他的畢業證,說錯鄧奇模籍貫。後來是看到其他檔案,才校勘出他籍貫“陽江”的錯誤。

這事蠻有趣的,我問了專門研究軍校的同行,回復說這種錯誤太常見了,別說籍貫,連名字寫錯的都有。有些畢業生,離校分配下了部隊後才收到郵寄來的畢業證件,發覺錯誤也改換不了,徒呼奈何!……鄧奇模就是活生生的一例。

人力經手的事情,總是差錯不斷。聯勤司令部撫恤處1947年版的《忠烈錄》,陽山籍六十人。我只看前面兩頁二十人,無需查閱資料,就校勘出涉及7位忠烈的6處謬誤。

王繼昭:1910——1937

籍 貫:廣東連縣(現連南)

番 號:陸軍第八十三軍軍部參謀

階 級:陸軍步兵少校

死事年月:一九三七年十二月十三日

死事地點:南京

死事概要:南京會戰突圍,頭部中流彈陣亡

這是臺北忠烈祠王繼昭少校的牌位,沒照片。能取得檔案局授權的話,有機會我去臺北奉上,不能讓忠烈無臉無斂。

這是王繼昭親自填寫的陸軍官佐履歷表(局部)。

看見這張照片時,我有點懵,裡面的人我剛好認識。第四軍五十九師特務連上尉連長李子斌,師長李子亮的胞弟,南雄人。他們夫妻的照片,怎麼會出現在連州檔案館?

李子斌上尉已經在台去世多年,李太太還健在,她留在大陸,住在始興,九十多歲的老婆婆了。

我有亂世情結。

民國是亂世,搞亂民國的,除了政客,還有軍人。所以多年來,我筆落民國,終於軍史。

文檔在經歷了長時間放置後,顏色發黃,紙質發脆,拿在手上輕輕翻閱,有細碎的紙屑散落,看得我心臟也隨之一跳。每個館看完告別時,裝著專家的模樣口吻,叮囑檔案管理人員:守檔有責,以後除了我,管他是誰,別再給任何人看民國原檔,只能看電子檔……都是文物吖,看一次,傷一次。

我高我曾我祖父,艾殺蓬蒿來此土……我家世居連陽八百餘年,連陽曆史,自覺有責任整理梳爬。

每一頁檔案,每一張證件後面,都有一個故事。其實還有很多發現,很多故事,沒來得及敘說。

每看到熟悉名字和人事,驚喜處,心裡便有歌飄過:給我一瓢長江水,啊長江水。給我一掌海棠紅,啊海棠紅……

指上山河,掌中歲月。仿若指掌間翻過的卷宗,就是山河歲月。

———————————————完

作者:陳重陽。網路ID:連陽標統。

前媒體人,知名歷史學者,軍史專家、華師大口述史協會首席顧問,《國家記憶》文獻影像展策展人。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