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宜家創始人辭世,隱形首富的雙面人生

作者:格隆匯·迷榖

2018年1月27日, 宜家家居創始人, 也是20世紀最偉大的企業家之一, Ingvag Kamprad(坎普拉德)在家人的陪伴中於瑞典smaland的家中安詳離世,

享年91歲。

當聽到宜家的創始人逝世的消息, 即使只是駐足遠望, 我也會默默好奇他生前是怎樣的一個人, 在他離開的時候又為何使世人悲傷。 更好奇, 究竟是怎樣的一個人, 能創造出一個在世界上屹立70多年的品牌, 保持簡單、適家, 沒有一點點浮誇和世俗。

一、從賣火柴的小男孩到傢俱帝國的創始人

1926年, Kamprad出生在瑞典一個農場主家庭, 也許是父母們從小的耳濡目染, 因為當時Kamprad的父母因為經營農場, 經常缺錢而無法運作, 他的祖父也是因為金錢壓力大而自殺, 所以Kamprad從少兒時代就開始進行一些小生意。 5歲的時候, Kamprad就開始向附近的住家出售火柴, 這個賣火柴的生意他持續了很多年, 7歲的時候他學會了騎自行車, 他開始騎著他的小車向住得比較遠的居民兜售火柴, 他還發現能以低價從斯德哥爾摩購入火柴, 這讓他獲取了不少的利潤。 後來, 他還發展到賣魚、聖誕樹裝飾品、種子、鉛筆等。

1943年, 靠著父親給予的第一桶金, Kamprad向管理部門申請了一家店鋪, 並命名為IKEA。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 這個品牌的名字被打下創始人深深的烙印, 分別是他的名字(Ingvar Kamprad), 以及他住的家庭農場(Elmtaryd)和村莊(Agunnaryd)的首字母。 之所以會選擇這樣的組合, 也可能是因為IKEA接近希臘文的(oikos, 房屋之義)和芬蘭文的oikea(正確)。

最開始的宜家只是出售一些襪子、賀卡、港幣、皮夾等一些普通的家居生活用品, Kamprad主要通過郵寄的方式從國外進口這些商品, 再把它們賣給消費者, 從中賺取差價。 大概到了1950年, Kamprad才開始做正式做起傢俱生意。

當時Kamprad採取的銷售方式是通過郵寄, 把傢俱送到消費者手裡。 也因為這樣, 為了更方便郵寄, 1950年, Kamprad開創了可組裝傢俱的概念,

而這種簡單可組裝概念, 一直延續到現在。 IKEA主打的DIY自給自足和家裝使消費者通過參與和完成一項任務獲得一種自我肯定和滿足感, 這背後所蘊藏的意義是自己動手比找幫手要節約。

江湖有個傳言, 去宜家面試, 先要學會安裝傢俱。

到了1952年,Kamprad決定採用一種長期性展覽加銷售的傢俱經營方式,解決過去單純郵購模式下由於惡性價格戰帶來的產品品質下降而導致失去消費者的信任問題。1953年3月,位於瑞典阿姆霍特第一家展廳式銷售的傢俱商場開業,顧客第一次能夠在訂購宜家傢俱用品之前看到和觸摸這些產品。

直到現在,這個1952年定下來的展覽+銷售傢俱模式也是宜家一直經營的銷售模式。現在,宜家都是郊區建立超大的商場,分區展覽和銷售。基本就是,消費者去到宜家,你沒有幾個小時是出不來的,首先它非常大,其次它很繞,再者就是,你能看到很多你不需要但是又覺得自己可以買的東西。當然,因為佈置得很美,你還可以拍照。

這種獨特的宜家式消費體驗是宜家風靡全球的原因,也正因宜家堅持體驗為先的戰略,宜家在互聯網上相對保守,堅持店面全球擴張,截至2017年,宜家在全球29個國家和地區有355家宜家商場。

2017年財年,宜家的零售總額為341億歐元,淨利潤為25億歐元。

宜家作為一個小國家創業的大眾消費品品牌,沒有強勁的內需支撐,卻能走向全球,在傢俱行業全球佔有率卻是行業第一,這也難怪宜家成為了瑞典的國家名片。

瑞典外交大臣馬戈·沃爾斯特羅姆在Twitter上表示了敬意:“Ingvar Kamprad已經去世了。他將瑞典變成世界一流的國家,他是那個讓瑞典走進世界的偉大企業家。”

Kamprad對瑞典國家形象的提升也被其他人提到。瑞典中心党領袖安妮·洛夫 (Annie Loof)在Instagram上發帖說,他是“改變人們生活的先驅,沒有一個瑞典人像Kamprad那樣與瑞典有如此深刻的聯繫。”

即使按照中國傳統“三不朽”( “立德”、“立功”、“立言”)的標準來看,Kamprad在“立功”的角度上無出其右。

二、生活中的“吝嗇鬼”MIX慈善界的“大花灑”

Kmaprad是一個實至名歸的大富豪,同時也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吝嗇鬼”

衣著打扮上節約,住行也不例外。

他居住的房子靠近日內瓦湖,周圍風景優美,但是他的家在建築群中毫不起眼,據說還是他等到這篇社區快售完的時候以最優惠的價格買下的尾房。他的專屬座駕還是20年不變的老式富豪。

網上還有傳出,Kamprad甚至不用手機!他“吝嗇鬼”的特質深入人心,可是作為一個名列前茅的富豪,他在宜家賺的錢究竟花去哪裡呢?

Kamprad除了是宜家的老闆之外,他還在20世紀70年代成立了一個宜家基金,這個基金目前的規模已經超過比爾蓋茨慈善基金,成為全球最大的慈善基金。

並且,Kamprad做起善事來真的一點都不摳,出手還十分闊綽。

就拿2013年為例,基金會在2013年總計發放了9.06億元的補助金,用於改善世界上最貧困國家兒童的家庭生活。

也比如最近的,2017年9月,宜家基金捐贈4000萬歐元以激勵企業積極應對氣候變化,這款基金是用於激勵切採取減排措施,例如鼓勵他們使用再生能源等。

流覽了一下宜家基金的官網,你會深深被他們的善舉感動,因為先不說遠的,就光近2017年,這個基金就做了不少的善事。如:幫助菲律賓南部的兒童從戰亂中恢復、給敘利亞的難民營提供太陽能供電、幫助因暴力衝突從緬甸逃離的羅興亞兒童,還給一個叫Lila Poonawalla Foundation 捐贈290萬歐元來幫助印度的女性實現經濟獨立等。

雖然在宜家稅務安排上也有些爭議,但是事實是在Kamprad的主導下,他與宜家都實實在在的做了很多公益活動,論跡不論心,他在“立德”方面也是一時典範。

三、打上Kamprad個性烙印的宜家

前文只是簡單的瞭解了Kamprad的生平,那接下來更為重要的就是思考他是如何深刻的影響著宜家這家16萬人的跨國巨獸。如果細看Kamprad的個性,就會發現他在商業上是極度的“摳門”,而正是對於性價比的極致追求,才造就了宜家橫掃全球的運營能力。

Kamprad本人的管理哲學是節約簡樸,在生活中也遵行低調、簡單的行事原則。Kamprad推崇簡約哲學的理念深刻影響了之後宜家的整個企業文化。

“簡單是一種美德”,Kamprad說,“沒有規矩的企業不可能生存下去,但這一切都必須簡單。規矩越複雜,就越難遵守。”

這樣的理念在其1976年所發表的《一個傢俱商的誓約》中有所提及和體現——“在所有的國家和社會體系中,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大部分的資源都被用於滿足一小部分人的生活,這種不均衡的情況普遍存在。以我們的行業為例,時髦和美麗的產品都被一小群生活條件優越的人壟斷著,宜家的目標就是改變這種現狀”。

此後,在抽絲剝繭中形成了宜家後來的企業願景和文化——“為大眾創造更加美好的日常生活(To create a better everyday life for the majority of people)”。這不僅是過去幾十年宜家的經驗積累,也是Kamprad個人價值觀的體現。隨後,這種“節約成本、帶來美好”的價值觀折射到公司的經營乃至整個供應鏈每個環節的成本控制上。2000年,宜家提出要在接下來的10年,要對供應鏈進行更優化的配置,繼續將銷售價降低20%。

在《宜家創業史》一書中,德國知名媒體人呂迪格·容布盧特總結出宜家的成功秘訣之一就是不遺餘力地維持低價。Kamprad曾說:“與我們的對手保持明顯的價格差異是絕對有必要的,在所有領域,我們要一直成為價格最公道的。”

為了保持宜家在價格上持續的強勁競爭力,那就必須在全價值鏈上進行控制,這也就是宜家與其他賣場差異化的地方,宜家是從設計,到物流,到店面銷售權產業鏈自營,僅僅把最重的代工在全球範圍內進行外包,再用自營高效的物流體系,自持的物業賣場進行銷售。

宜家集團具有完善高效的供應鏈體系

整個宜家就像一台機器一樣,一天24小時有條不紊地運轉。每個環節絲絲入扣、協調高效,致力於“為大多數人創造更加美好的日常生活”,生產著世界各個國家的消費者想要擁有的東西。

有人將宜家的價值鏈條做了一個具象的比喻,宜家的產品生產流程就是從一棵松樹到一張咖啡桌的過程。在整個過程中,宜家一直在追求一種境界:不僅產品價格便宜,品質也好。

這種模式雖然看起來很簡單,也很好理解,但是知易行難,幾十年如一日的運營才是真正的競爭力,如果沒有一個如同看待自己的每一個孩子一般,在八十三歲以前,每年都要巡視至少四五十家的宜家分店的老闆,宜家怎麼可能幾十年如一日的高效運轉?

他的價值觀能在他生前強力的被執行,但是如何確保他的價值觀在身後不被稀釋?

1960年,Kamprad的第一次婚姻失敗,他和前妻曾于1958年收養了女嬰安妮卡,離婚後養女跟隨Kamprad前妻一起生活。1963年,Kamprad與一位義大利教師再次結婚,他們育有三個兒子,分別是大兒子彼得,外界稱其為“經濟學家”;二兒子約納斯,熱衷於設計和產品線,被稱為“創意設計師和產品研發師”;小兒子馬賽厄斯則喜歡商業和全球化。他們平時都保持低調行事風格,很少接受媒體的採訪,三人唯一接受過的一次採訪還是為Kamprad所認可後才進行的。

“創立、繼承、毀滅”,這句諺語意在說明,富過三代不容易。對於任何一個家族企業而言,新舊接替是必須面對的挑戰。他的願望是宜家在他身後要照樣延續下去,他甚至幻想只要地球上還有人類生存,就必然有一個強大、有效率的宜家存在。也許他的天問就是:“如何才能使宜家不被遺產稅拖垮,不被後代間的遺產爭奪毀掉,能在未來長久地存在下去呢?”

他需要為宜家設計一個更好的看門人,雖然宜家是在瑞典成立的,但是瑞典的稅費是極高的,日常的稅務就很高,更不用說他百年以後的遺產稅,所以稅務就是他價值觀最大的稀釋,20世紀70年代,Kamprad把公司轉移到荷蘭,在荷蘭成了一家叫Inska Holding的公司,也就是宜家現在的母公司。然後經過非常複雜的架構設置,讓宜家處於家族的絕對控制,但是外人包括政府又無法插手的架構。

公司架構圖

因此他也從未考慮過讓宜家上市:一來他極端的成本控制能力,讓宜家運營效率遠高同行,現金流穩健不缺錢;二來宜家在全球擴張的速度是比較慢的,除了中國之外擴張都是伴隨著物業投資的,土地資產價值也在構建安全墊;最後他複雜的架構設計和稅務處理,根本沒辦法作為公眾公司進行披露。

一無需要,二無動機,那何來上市之說?

也許回看他創立宜家這麼多年,對他最為重要的是,如何確保宜家能永遠“為大多數人創造更加美好的日常生活”,也只有這種人才會出現類似白帝城托孤的劇情,江湖傳聞,他曾經對自己在公司內部最信任的老朋友說,“我的三個兒子沒什麼指望,請答應我,不管他們怎麼樣,一定要保住宜家。”Kamprad甚至在很多公開場合表態說,自己不會安排三個兒子擔任首席執行官,但他們會通過不同方式參與公司的運營。

支撐宜家全球攻城掠地的,正是Kamprad的堅持的價值觀和願景,在企業內部,他在“立言”上毫無疑問也是影響深遠的。

結語:

Kamprad無疑是20世紀最成功的企業家之一,創造了瑞典的國家奇跡。

即使按照國人的標準,“立德”、“立功”、“立言”都做到了,此生無憾。

但是,有的時候與他是否成功無關,就算是再平凡普通的人離開時,人們都會感到悲傷,而不是因為要哀悼他的逝去,更多的是因為逝者生前一點一滴的特別之處,也正是他這是特別之處,恰恰在他離開的那一刹那,在哀悼者的欣賞烙下了永恆的印記。

而Kamprad給我們留下的是,是他一手打造的簡約的IKEA,沒有了歐式的金碧輝煌也少了中式的富麗堂皇,更多的是簡單舒適,讓所有人都處於同一個階層,沒有所謂的“高級”和“低級”,也讓我們小年輕一代,只需要花很少的錢,就可以營造一個家的感覺。

到了1952年,Kamprad決定採用一種長期性展覽加銷售的傢俱經營方式,解決過去單純郵購模式下由於惡性價格戰帶來的產品品質下降而導致失去消費者的信任問題。1953年3月,位於瑞典阿姆霍特第一家展廳式銷售的傢俱商場開業,顧客第一次能夠在訂購宜家傢俱用品之前看到和觸摸這些產品。

直到現在,這個1952年定下來的展覽+銷售傢俱模式也是宜家一直經營的銷售模式。現在,宜家都是郊區建立超大的商場,分區展覽和銷售。基本就是,消費者去到宜家,你沒有幾個小時是出不來的,首先它非常大,其次它很繞,再者就是,你能看到很多你不需要但是又覺得自己可以買的東西。當然,因為佈置得很美,你還可以拍照。

這種獨特的宜家式消費體驗是宜家風靡全球的原因,也正因宜家堅持體驗為先的戰略,宜家在互聯網上相對保守,堅持店面全球擴張,截至2017年,宜家在全球29個國家和地區有355家宜家商場。

2017年財年,宜家的零售總額為341億歐元,淨利潤為25億歐元。

宜家作為一個小國家創業的大眾消費品品牌,沒有強勁的內需支撐,卻能走向全球,在傢俱行業全球佔有率卻是行業第一,這也難怪宜家成為了瑞典的國家名片。

瑞典外交大臣馬戈·沃爾斯特羅姆在Twitter上表示了敬意:“Ingvar Kamprad已經去世了。他將瑞典變成世界一流的國家,他是那個讓瑞典走進世界的偉大企業家。”

Kamprad對瑞典國家形象的提升也被其他人提到。瑞典中心党領袖安妮·洛夫 (Annie Loof)在Instagram上發帖說,他是“改變人們生活的先驅,沒有一個瑞典人像Kamprad那樣與瑞典有如此深刻的聯繫。”

即使按照中國傳統“三不朽”( “立德”、“立功”、“立言”)的標準來看,Kamprad在“立功”的角度上無出其右。

二、生活中的“吝嗇鬼”MIX慈善界的“大花灑”

Kmaprad是一個實至名歸的大富豪,同時也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吝嗇鬼”

衣著打扮上節約,住行也不例外。

他居住的房子靠近日內瓦湖,周圍風景優美,但是他的家在建築群中毫不起眼,據說還是他等到這篇社區快售完的時候以最優惠的價格買下的尾房。他的專屬座駕還是20年不變的老式富豪。

網上還有傳出,Kamprad甚至不用手機!他“吝嗇鬼”的特質深入人心,可是作為一個名列前茅的富豪,他在宜家賺的錢究竟花去哪裡呢?

Kamprad除了是宜家的老闆之外,他還在20世紀70年代成立了一個宜家基金,這個基金目前的規模已經超過比爾蓋茨慈善基金,成為全球最大的慈善基金。

並且,Kamprad做起善事來真的一點都不摳,出手還十分闊綽。

就拿2013年為例,基金會在2013年總計發放了9.06億元的補助金,用於改善世界上最貧困國家兒童的家庭生活。

也比如最近的,2017年9月,宜家基金捐贈4000萬歐元以激勵企業積極應對氣候變化,這款基金是用於激勵切採取減排措施,例如鼓勵他們使用再生能源等。

流覽了一下宜家基金的官網,你會深深被他們的善舉感動,因為先不說遠的,就光近2017年,這個基金就做了不少的善事。如:幫助菲律賓南部的兒童從戰亂中恢復、給敘利亞的難民營提供太陽能供電、幫助因暴力衝突從緬甸逃離的羅興亞兒童,還給一個叫Lila Poonawalla Foundation 捐贈290萬歐元來幫助印度的女性實現經濟獨立等。

雖然在宜家稅務安排上也有些爭議,但是事實是在Kamprad的主導下,他與宜家都實實在在的做了很多公益活動,論跡不論心,他在“立德”方面也是一時典範。

三、打上Kamprad個性烙印的宜家

前文只是簡單的瞭解了Kamprad的生平,那接下來更為重要的就是思考他是如何深刻的影響著宜家這家16萬人的跨國巨獸。如果細看Kamprad的個性,就會發現他在商業上是極度的“摳門”,而正是對於性價比的極致追求,才造就了宜家橫掃全球的運營能力。

Kamprad本人的管理哲學是節約簡樸,在生活中也遵行低調、簡單的行事原則。Kamprad推崇簡約哲學的理念深刻影響了之後宜家的整個企業文化。

“簡單是一種美德”,Kamprad說,“沒有規矩的企業不可能生存下去,但這一切都必須簡單。規矩越複雜,就越難遵守。”

這樣的理念在其1976年所發表的《一個傢俱商的誓約》中有所提及和體現——“在所有的國家和社會體系中,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大部分的資源都被用於滿足一小部分人的生活,這種不均衡的情況普遍存在。以我們的行業為例,時髦和美麗的產品都被一小群生活條件優越的人壟斷著,宜家的目標就是改變這種現狀”。

此後,在抽絲剝繭中形成了宜家後來的企業願景和文化——“為大眾創造更加美好的日常生活(To create a better everyday life for the majority of people)”。這不僅是過去幾十年宜家的經驗積累,也是Kamprad個人價值觀的體現。隨後,這種“節約成本、帶來美好”的價值觀折射到公司的經營乃至整個供應鏈每個環節的成本控制上。2000年,宜家提出要在接下來的10年,要對供應鏈進行更優化的配置,繼續將銷售價降低20%。

在《宜家創業史》一書中,德國知名媒體人呂迪格·容布盧特總結出宜家的成功秘訣之一就是不遺餘力地維持低價。Kamprad曾說:“與我們的對手保持明顯的價格差異是絕對有必要的,在所有領域,我們要一直成為價格最公道的。”

為了保持宜家在價格上持續的強勁競爭力,那就必須在全價值鏈上進行控制,這也就是宜家與其他賣場差異化的地方,宜家是從設計,到物流,到店面銷售權產業鏈自營,僅僅把最重的代工在全球範圍內進行外包,再用自營高效的物流體系,自持的物業賣場進行銷售。

宜家集團具有完善高效的供應鏈體系

整個宜家就像一台機器一樣,一天24小時有條不紊地運轉。每個環節絲絲入扣、協調高效,致力於“為大多數人創造更加美好的日常生活”,生產著世界各個國家的消費者想要擁有的東西。

有人將宜家的價值鏈條做了一個具象的比喻,宜家的產品生產流程就是從一棵松樹到一張咖啡桌的過程。在整個過程中,宜家一直在追求一種境界:不僅產品價格便宜,品質也好。

這種模式雖然看起來很簡單,也很好理解,但是知易行難,幾十年如一日的運營才是真正的競爭力,如果沒有一個如同看待自己的每一個孩子一般,在八十三歲以前,每年都要巡視至少四五十家的宜家分店的老闆,宜家怎麼可能幾十年如一日的高效運轉?

他的價值觀能在他生前強力的被執行,但是如何確保他的價值觀在身後不被稀釋?

1960年,Kamprad的第一次婚姻失敗,他和前妻曾于1958年收養了女嬰安妮卡,離婚後養女跟隨Kamprad前妻一起生活。1963年,Kamprad與一位義大利教師再次結婚,他們育有三個兒子,分別是大兒子彼得,外界稱其為“經濟學家”;二兒子約納斯,熱衷於設計和產品線,被稱為“創意設計師和產品研發師”;小兒子馬賽厄斯則喜歡商業和全球化。他們平時都保持低調行事風格,很少接受媒體的採訪,三人唯一接受過的一次採訪還是為Kamprad所認可後才進行的。

“創立、繼承、毀滅”,這句諺語意在說明,富過三代不容易。對於任何一個家族企業而言,新舊接替是必須面對的挑戰。他的願望是宜家在他身後要照樣延續下去,他甚至幻想只要地球上還有人類生存,就必然有一個強大、有效率的宜家存在。也許他的天問就是:“如何才能使宜家不被遺產稅拖垮,不被後代間的遺產爭奪毀掉,能在未來長久地存在下去呢?”

他需要為宜家設計一個更好的看門人,雖然宜家是在瑞典成立的,但是瑞典的稅費是極高的,日常的稅務就很高,更不用說他百年以後的遺產稅,所以稅務就是他價值觀最大的稀釋,20世紀70年代,Kamprad把公司轉移到荷蘭,在荷蘭成了一家叫Inska Holding的公司,也就是宜家現在的母公司。然後經過非常複雜的架構設置,讓宜家處於家族的絕對控制,但是外人包括政府又無法插手的架構。

公司架構圖

因此他也從未考慮過讓宜家上市:一來他極端的成本控制能力,讓宜家運營效率遠高同行,現金流穩健不缺錢;二來宜家在全球擴張的速度是比較慢的,除了中國之外擴張都是伴隨著物業投資的,土地資產價值也在構建安全墊;最後他複雜的架構設計和稅務處理,根本沒辦法作為公眾公司進行披露。

一無需要,二無動機,那何來上市之說?

也許回看他創立宜家這麼多年,對他最為重要的是,如何確保宜家能永遠“為大多數人創造更加美好的日常生活”,也只有這種人才會出現類似白帝城托孤的劇情,江湖傳聞,他曾經對自己在公司內部最信任的老朋友說,“我的三個兒子沒什麼指望,請答應我,不管他們怎麼樣,一定要保住宜家。”Kamprad甚至在很多公開場合表態說,自己不會安排三個兒子擔任首席執行官,但他們會通過不同方式參與公司的運營。

支撐宜家全球攻城掠地的,正是Kamprad的堅持的價值觀和願景,在企業內部,他在“立言”上毫無疑問也是影響深遠的。

結語:

Kamprad無疑是20世紀最成功的企業家之一,創造了瑞典的國家奇跡。

即使按照國人的標準,“立德”、“立功”、“立言”都做到了,此生無憾。

但是,有的時候與他是否成功無關,就算是再平凡普通的人離開時,人們都會感到悲傷,而不是因為要哀悼他的逝去,更多的是因為逝者生前一點一滴的特別之處,也正是他這是特別之處,恰恰在他離開的那一刹那,在哀悼者的欣賞烙下了永恆的印記。

而Kamprad給我們留下的是,是他一手打造的簡約的IKEA,沒有了歐式的金碧輝煌也少了中式的富麗堂皇,更多的是簡單舒適,讓所有人都處於同一個階層,沒有所謂的“高級”和“低級”,也讓我們小年輕一代,只需要花很少的錢,就可以營造一個家的感覺。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