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如果ETF通開通,誰會站在那個風口?

作者:格隆匯·賣報外行家

2017年是港股表現超過A股和美股的大時代, 也是滬深港通南下資金爭奪港股定價權的大時代。 其實除了我們常見的股票,

港股市場還有很多其他的投資工具, 比如說我之間介紹過的期權投資等等。

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是ETF產品, ETF產品是個可以在交易所進行買賣的基金, 目的是為了追蹤相關指數的走勢, 具體和的優勢大家可以自行百度下。

近期, 港交所總裁李小加指ETF通在2018年有機會落實。 ETF是近年來在全球市場受到熱捧的投資工具, 因為其操作簡單, 投資方法也簡單, 是普通投資者非常好的投資工具, 加上港股市場ETF產品充足, 所以市場預計一旦ETF通開通, 香港市場相比會吸引更多南下資金湧入。

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要想抓住ETF通的機遇, 首先要瞭解一下香港ETF市場情況, 以及具有上升潛力的標的。 本文就借此機會回顧香港2017年ETF市場,

並和大家一起看看有什麼ETF, 有希望站在ETF通的風口上。

市場2017全年——港股杠杆反向成交易黑馬, 中資資管行表現活躍

據港交所月報, 截止12月31日, 香港上市的ETF和杠杆反向產品市值為3,609億港元, 較2016年12月底相比上漲約17%, 平均每日成交額為47億港元。 加上27支杠杆反向產品, 市場上共有133支ETF。

可以看出, 全年的成交額在3-7月份較高,超過50億港元, 或許與當時MSCI宣佈納入A股有關, 而在國慶、聖誕燈節假前後有所縮減。

表一

比對多個月度報告顯示:

1)恒指和內地A股ETF仍然是香港市場交投最活躍的ETF產品, 長期霸佔前十成交排行榜(表四)。 然而, 今年香港ETF市場出現了一個新變化:杠反產品的成交一躍而上。 杠反產品於2016年在香港發行, 2017年出現了第一批追蹤本土指數(恒生指數、國企指數)的產品。

表二:

表三

2)中資資管行勢頭迅猛

就發行商而言, 交投活躍的ETF背後的發行商不僅有海外大行(表四),

如道富環球的盈富基金(跟蹤恒指)和黃金ETF、貝萊德的安碩A50 , 我們也看到中資背景的資管行活躍在香港的ETF市場, 絲毫不遜外資。 比如南方東英資管(CSOP)就有四個產品的位元列12月的交投榜前十位(見表四)。

表四:

年度表現最佳前十大ETF——中國核心資產領跑

表五:

就表現而言,主題型ETF明顯跑贏了恒指、國指ETF。

中港地產、中概股、中港消費新經濟ETF在表現上遙遙領先,於2017年獲取了超過50%的回報。

不難看出,2017年香港市場表現最佳的前十大產品幾乎全是中國資產,並且偏向於新經濟領域。除地產ETF外,其他表現排在前五的產品均覆蓋了阿裡巴巴、百度、新東方、騰訊等股份,這與格隆匯此前發佈的《2018下注中國十大核心資產》下注中國的理念不謀而合。

2)中國消費類ETF表現驗證中國核心資產實力

表六:格隆匯2018下注中國十大核心資產榜單

添富共用中證主要消費指數ETF和易亞富時中概股ETF分別只覆蓋了A股和美股市場,而格隆匯的核心資產榜單中涉及到美股、港股和A股,相對來說工銀南方東英標普中國新經濟行業ETF更加符合這個概念,該產品在2017年的資產規模增長達到超過500%,也是相當迅猛。

如果說產品的表現證明了對應指數的上漲,那麼資產規模則是資金流入和指數表現兩者綜合的結果,可以說市場對中國的核心資產是相當買帳的,對於這種橫跨內地、香港、美國市場的產品也是比較有需求。

表七:三支香港表現最好的中國消費類ETF對比

港股和A股ETF創單日淨流入之最

從淨流入角度看,在內地投資者參與度有限的香港ETF市場,2017年獲得單日淨流入最大的產品仍以港股ETF為主,資產價值上升、淨流入擴大,也使得香港的盈富基金規模在2018年初突破千億港元。而MSCI納入A股倒是促使比較有代表性的A股ETF(表八)獲得追捧。

表八:

活躍的成交和可觀的規模,也讓一些ETF產品成為了股市風向標,因為它們可以反映外資機構的資金動向。

旗艦ETF已成資金流動風向標

例1 盈富基金(2800.HK)

追蹤恒指的盈富基金是香港規模最大的ETF,也是香港最早的ETF。回顧2017年,市場對港股的走勢似乎信心不足,每到階段高位,就會有大幅淨流出、實現獲利套現。但在12月恒指回檔的時候,我們可以看到它卻吸引了年度最大的單周淨流入,或許顯示更多的機構對港股的“大時代”信心明確起來。

例2 南方富時中國A50ETF(2822.HK)

作為香港市場首屈一指的A股ETF,南方富時中國A50 在六月底時吸引了年度最大的單周淨流入,不得不聯想到這與MSCI宣佈納入A股或許有關係。而到了年底時候,市場傳出內地不准基金淨賣出A股資產,這讓賣出壓力傳導到了離岸的一些A股資產上,進入2018年又再次有淨流入出現。

展望後市——ETF通近在眼前,南下資金或許偏愛多元的“中國方案”

香港ETF市場不乏多元的產品,但市場的需求還有待進一步開發——ETF通,或許就是業內業外最為期待的機遇了。

市場普遍認為實名制是實現ETF通的主要障礙,而SFC年底已經宣佈將在2018年三季度實行北向交易實名制,目前來看市場上並沒有什麼阻礙ETF通的障礙,可以說只是時間問題。

歷史的原因導致中國許多優秀的公司沒有在A股市場上市,而是選擇了香港或美國。

從格隆匯選出的中國十大核心資產來看,投資者目前迫切需要可以橫跨市場的、佈局中國核心資產的投資方案。

隨著ETF通的開通,想必這一類的ETF有望吸引投資者的青睞。

表五:

就表現而言,主題型ETF明顯跑贏了恒指、國指ETF。

中港地產、中概股、中港消費新經濟ETF在表現上遙遙領先,於2017年獲取了超過50%的回報。

不難看出,2017年香港市場表現最佳的前十大產品幾乎全是中國資產,並且偏向於新經濟領域。除地產ETF外,其他表現排在前五的產品均覆蓋了阿裡巴巴、百度、新東方、騰訊等股份,這與格隆匯此前發佈的《2018下注中國十大核心資產》下注中國的理念不謀而合。

2)中國消費類ETF表現驗證中國核心資產實力

表六:格隆匯2018下注中國十大核心資產榜單

添富共用中證主要消費指數ETF和易亞富時中概股ETF分別只覆蓋了A股和美股市場,而格隆匯的核心資產榜單中涉及到美股、港股和A股,相對來說工銀南方東英標普中國新經濟行業ETF更加符合這個概念,該產品在2017年的資產規模增長達到超過500%,也是相當迅猛。

如果說產品的表現證明了對應指數的上漲,那麼資產規模則是資金流入和指數表現兩者綜合的結果,可以說市場對中國的核心資產是相當買帳的,對於這種橫跨內地、香港、美國市場的產品也是比較有需求。

表七:三支香港表現最好的中國消費類ETF對比

港股和A股ETF創單日淨流入之最

從淨流入角度看,在內地投資者參與度有限的香港ETF市場,2017年獲得單日淨流入最大的產品仍以港股ETF為主,資產價值上升、淨流入擴大,也使得香港的盈富基金規模在2018年初突破千億港元。而MSCI納入A股倒是促使比較有代表性的A股ETF(表八)獲得追捧。

表八:

活躍的成交和可觀的規模,也讓一些ETF產品成為了股市風向標,因為它們可以反映外資機構的資金動向。

旗艦ETF已成資金流動風向標

例1 盈富基金(2800.HK)

追蹤恒指的盈富基金是香港規模最大的ETF,也是香港最早的ETF。回顧2017年,市場對港股的走勢似乎信心不足,每到階段高位,就會有大幅淨流出、實現獲利套現。但在12月恒指回檔的時候,我們可以看到它卻吸引了年度最大的單周淨流入,或許顯示更多的機構對港股的“大時代”信心明確起來。

例2 南方富時中國A50ETF(2822.HK)

作為香港市場首屈一指的A股ETF,南方富時中國A50 在六月底時吸引了年度最大的單周淨流入,不得不聯想到這與MSCI宣佈納入A股或許有關係。而到了年底時候,市場傳出內地不准基金淨賣出A股資產,這讓賣出壓力傳導到了離岸的一些A股資產上,進入2018年又再次有淨流入出現。

展望後市——ETF通近在眼前,南下資金或許偏愛多元的“中國方案”

香港ETF市場不乏多元的產品,但市場的需求還有待進一步開發——ETF通,或許就是業內業外最為期待的機遇了。

市場普遍認為實名制是實現ETF通的主要障礙,而SFC年底已經宣佈將在2018年三季度實行北向交易實名制,目前來看市場上並沒有什麼阻礙ETF通的障礙,可以說只是時間問題。

歷史的原因導致中國許多優秀的公司沒有在A股市場上市,而是選擇了香港或美國。

從格隆匯選出的中國十大核心資產來看,投資者目前迫切需要可以橫跨市場的、佈局中國核心資產的投資方案。

隨著ETF通的開通,想必這一類的ETF有望吸引投資者的青睞。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