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文>正文

背靠懸崖,永嘉這座看上去不起眼的小亭據說有500年以上歷史!

普普通通, 兩邊各一堵牆, 背靠懸崖, 頂上披瓦, 面朝溪流, 黃龍坑亭也就十來個平方的空間, 默默地地守候遠離村莊的途中, 為一代又一代的人們遮風擋雨。

那時鵝卵石鋪就的小路, 曾經卻是一條從巽宅到橋下的交通大動脈, 現如今水泥路康莊大道, 寂寞得只能聽小鳥和流水的聲音。 但是黃龍坑給這一方的人們有著太多的記取, 在那個不起眼的涼亭裡都有過他們揮灑過的汗水和純潔的笑容。

作為本土人, 記憶特別厚重, 也許並沒有走遠, 在冬日暖陽下, 在這片淨空裡, 徒步重溫逝去的年華, 心裡莫名的激動,

和眼前鬱鬱蔥蔥的原生態風光一般:歲月靜好。

與亭子相關的歷史

把鏡頭拉到幾十年前, 那時候有個叫四川區的地方, 行政所在地就在巽宅。 “四川”, 顧名思義, 四條河流在這裡滋潤萬物, 它們分別是石染溪(經過下嵊到麻埠)、黃檀溪(從界坑方向流出到巽宅)、山坑溪(從應坑流出)、大嶴溪(從溪下流出經潘坑進入大楠溪)。 另外一個版本不包括大嶴溪, 便是從茗嶴石坑到黃連龍一帶的黃龍坑, 四條溪流全部歸入小楠溪, 而且她們終端相隔只不過幾裡地而已。

我們永嘉叫“坑”的其實就是小溪流,

平時也有人叫“溪坑”, 意思是溪面不寬, 狹窄處不到七八米;但長度就不一定, 黃龍坑全長大約五公里, 從平坦到陡峭形成落差的同時, 也給趕路的人造成壓力。 黃龍坑亭設置在路程的中間, 所以來往間, 大家不約而同地選擇在此休憩。

黃龍坑一帶的山場是巽宅、麻埠、沙埠、龍前等村莊集體所有, 附近還有章嶴村以及麻埠的上馬石自然村等, 過去砍過柴的人不計其數, 所以現在可以看到那些曾經的挑夫變成悠閒的健步人, 大多來到亭子附近逛逛, 像從前一樣講講新聞。

這裡的小溪流像個頑皮的孩子跳躍, 亭子的不遠處有一個瀑布, 飛流直下, 如遇到雨天, 也是相當壯觀。

要說亭子有多少年的歷史, 連上了年歲的老人也說不出個所以來,

他們說古道有多少年亭子就有多少年, 過去亭子是道路的配套設施。 從譜牒記載來看, 周邊的村落如小巨都有八九百年的歷史了, 龍前、進書也有六七百年的歷史, 千年的說法無從考究, 但500年以上是沒有問題的。

與亭子相關的故事

每個人都有亭子的故事, 巽宅的楊先生說, 記得第一次走黃龍坑時只不過四五歲的光景。 姑媽家在石坑, 分家時, 娘家人挑著紅布袋或籮筐前去祝賀, 他帶著幾許的好奇行進在隊伍的中間。

進入沙埠對面的五嶽殿一帶, 是一片開闊地, 黃龍坑溪在這裡匯入楠溪江。 往裡走不遠, 就看不到田野了, 從左拐到右, 基本上是兩山之間一條小溪, 山勢挺拔, 所以視野只有在前方, 趕路的速度自然會加快。 跳過碇步, 大家停下來歇息, 和上下三地的人噓寒問暖或講新鮮事, 黃龍坑亭儼然成為“新聞中心”。 當然, 也有“援助中心”的味道, 或打聽消息或帶話給某村某人, 氣氛歡快, 但說話的聲音往往是高八度。

看到有人把孩子放在籮筐裡挑, 幾個叔叔把挑的東西互相結合一下,其中一人一頭挑著穀子,後頭的籮筐中坐著小楊,從涼亭到石坑逐漸往上走,足足有五裡地,他的第一次出行享受那個年代最高級的待遇,而且還感受了涼亭文化。

往附近的村莊找熟悉的人一坐,黃龍坑亭對那時的青壯年意味著什麼?沒想到大家的答案基本上一致,本地話叫肩胛頭硬,大意是依靠肩膀上的力量去克服困難生活下去。

經過黃龍坑的人們能挑些什麼呢?那時候的交通就是山路,交通工具就是雙腳。黃連龍的潘先生給講了這樣一個故事:第一天天不亮出發到溪下鄉買樹,第二天把100多斤的樹沿著峰穀交錯的小路背出來,三四十公里,沒日沒夜地咬緊牙關地行走在崎嶇的古道上;第三天天不亮就往黃龍坑挺進,過石坑、底嶴、樓坑到甌渠15公里,但這裡還不是目的地,最終還得再背15公里,過西溪到橋下。從甌渠到橋下現在看起來很平坦,過去有很多山嶺。把樹賣了,然後在韓埠替人挑一下從溫州航運過來的貨物,在西溪一帶投宿,然後第二天挑回來,拿了錢去換米換地瓜幹。他說每次回來到黃龍坑亭時,基本上已經筋疲力盡了,但和同行的或來往的人,開開玩笑,覺得很快有錢到手了,反而顯得特別的輕鬆了。

改革開放前,所有的物資都奇缺,城裡和山區的交換促進一部分人行走在“江湖”。這樣的人幾乎每個地方都有,一般都是婦女,可以說這是永嘉山區婦女商幫。

那時候去溫州叫“走城底”,讓人好生羡慕。龍前村九十多歲的後堂太就是其中之一,因為她在村裡輩分最高,住在老屋的後堂,故此有這樣的稱謂。後堂太現還在編織布袋,本來需要三四個人合作,她手腳並用,一個人能耐著。說起四五十年前的買賣,思路非常清晰。

她說村裡總共有三四個婦女經常走城底,把板栗、素面什麼的挑到城裡賣,然後又把山區所沒有的帶魚蝦米什麼的帶回來,所賺的比男人少不了。

現在看見有人急匆匆走路,就會被人說:你去趕潮船呀。過去確實是去趕潮船,後堂太說出門的早晚看漲潮的時間,如果溫州的船中午12點到韓埠的,起碼提前七八個小時出發,如果更早的話,那就得三更半夜點竹蔑燈啟程。每天都是“螞蟻牽橋”(熙熙攘攘),去時不敢在涼亭多坐,回來時休閒多了,如果遇到有意向,亭子就是經營的場地,可以完成一筆筆交易。

與亭子相關的話題

近年來亭子又經過好心人的修繕,位於公路邊,和以往的古道參照,顯得非常矮小,尤其是懸崖下掛的枯草與亭子的頂上相接,顯得蒼老,像一個上了年歲的老人。

當然,風風雨雨幾百年,不可能完好無損,都是有好心人在悄悄的維護。最近的好心人是誰呢?

一打聽是巽宅開診所的胡永武牽頭的。胡永武原本是底嶴人,幾十年行走在這條山路,有著深厚的感情。

黃龍坑亭子斜對面是樟樹亭,通往章嶴等村莊。楠溪江的鵝卵石灘裡大多是小石頭,但這這條坑裡不缺巨石,永嘉奇石愛好者認為這裡的石頭很漂亮,松樹化石多,有興致的絕不會空手而歸。

黃龍坑亭一帶的風景還是不錯的,仰面飛瀉的瀑布,清澈見底的小水潭,以及永不疲倦的小溪流,陽光下,光怪陸離,美得不行。石坑村是疊峰礦泉水的所在地,還有全縣知名的紅豆杉王,要是有閑,在這依然少人煙的路上走走,也是一種愜意。

這麼簡單的亭子,像農村的灰寮兒一樣,卻給了人很多的記憶,顯得彌足珍貴,即使苦過累過,回憶中依然是美好。隨著石坑到底嶴公路的開通,古道幾乎消失得一乾二淨,走過繁華歸於悠閒,或許就是時代變遷後的理想歸宿。

所以,黃龍坑亭作為一種符號,會繼續守望著這道路、山水、天空,陪伴時光遊走。

幾個叔叔把挑的東西互相結合一下,其中一人一頭挑著穀子,後頭的籮筐中坐著小楊,從涼亭到石坑逐漸往上走,足足有五裡地,他的第一次出行享受那個年代最高級的待遇,而且還感受了涼亭文化。

往附近的村莊找熟悉的人一坐,黃龍坑亭對那時的青壯年意味著什麼?沒想到大家的答案基本上一致,本地話叫肩胛頭硬,大意是依靠肩膀上的力量去克服困難生活下去。

經過黃龍坑的人們能挑些什麼呢?那時候的交通就是山路,交通工具就是雙腳。黃連龍的潘先生給講了這樣一個故事:第一天天不亮出發到溪下鄉買樹,第二天把100多斤的樹沿著峰穀交錯的小路背出來,三四十公里,沒日沒夜地咬緊牙關地行走在崎嶇的古道上;第三天天不亮就往黃龍坑挺進,過石坑、底嶴、樓坑到甌渠15公里,但這裡還不是目的地,最終還得再背15公里,過西溪到橋下。從甌渠到橋下現在看起來很平坦,過去有很多山嶺。把樹賣了,然後在韓埠替人挑一下從溫州航運過來的貨物,在西溪一帶投宿,然後第二天挑回來,拿了錢去換米換地瓜幹。他說每次回來到黃龍坑亭時,基本上已經筋疲力盡了,但和同行的或來往的人,開開玩笑,覺得很快有錢到手了,反而顯得特別的輕鬆了。

改革開放前,所有的物資都奇缺,城裡和山區的交換促進一部分人行走在“江湖”。這樣的人幾乎每個地方都有,一般都是婦女,可以說這是永嘉山區婦女商幫。

那時候去溫州叫“走城底”,讓人好生羡慕。龍前村九十多歲的後堂太就是其中之一,因為她在村裡輩分最高,住在老屋的後堂,故此有這樣的稱謂。後堂太現還在編織布袋,本來需要三四個人合作,她手腳並用,一個人能耐著。說起四五十年前的買賣,思路非常清晰。

她說村裡總共有三四個婦女經常走城底,把板栗、素面什麼的挑到城裡賣,然後又把山區所沒有的帶魚蝦米什麼的帶回來,所賺的比男人少不了。

現在看見有人急匆匆走路,就會被人說:你去趕潮船呀。過去確實是去趕潮船,後堂太說出門的早晚看漲潮的時間,如果溫州的船中午12點到韓埠的,起碼提前七八個小時出發,如果更早的話,那就得三更半夜點竹蔑燈啟程。每天都是“螞蟻牽橋”(熙熙攘攘),去時不敢在涼亭多坐,回來時休閒多了,如果遇到有意向,亭子就是經營的場地,可以完成一筆筆交易。

與亭子相關的話題

近年來亭子又經過好心人的修繕,位於公路邊,和以往的古道參照,顯得非常矮小,尤其是懸崖下掛的枯草與亭子的頂上相接,顯得蒼老,像一個上了年歲的老人。

當然,風風雨雨幾百年,不可能完好無損,都是有好心人在悄悄的維護。最近的好心人是誰呢?

一打聽是巽宅開診所的胡永武牽頭的。胡永武原本是底嶴人,幾十年行走在這條山路,有著深厚的感情。

黃龍坑亭子斜對面是樟樹亭,通往章嶴等村莊。楠溪江的鵝卵石灘裡大多是小石頭,但這這條坑裡不缺巨石,永嘉奇石愛好者認為這裡的石頭很漂亮,松樹化石多,有興致的絕不會空手而歸。

黃龍坑亭一帶的風景還是不錯的,仰面飛瀉的瀑布,清澈見底的小水潭,以及永不疲倦的小溪流,陽光下,光怪陸離,美得不行。石坑村是疊峰礦泉水的所在地,還有全縣知名的紅豆杉王,要是有閑,在這依然少人煙的路上走走,也是一種愜意。

這麼簡單的亭子,像農村的灰寮兒一樣,卻給了人很多的記憶,顯得彌足珍貴,即使苦過累過,回憶中依然是美好。隨著石坑到底嶴公路的開通,古道幾乎消失得一乾二淨,走過繁華歸於悠閒,或許就是時代變遷後的理想歸宿。

所以,黃龍坑亭作為一種符號,會繼續守望著這道路、山水、天空,陪伴時光遊走。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