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賞雁門奇石,讀古道文化

平陽鼇江錢倉山

文&圖 葉望慶

錢倉山, 又名鳳山, 狀元山, 位於平陽縣鼇江鎮, 高約四百余米。 自古便是南部名山。 錢倉山不僅有奇岩異石, 雄偉的自然風光, 而且有眾多的名勝古跡, 是一座有千年人文歷史的名山。

錢倉, 因吳越錢王來過而名聞天下, 因南宋陸遊弓橋詠梅而百世流芳。 文風鼎盛, 是東海名儒史伯璿的家鄉, 習武盛行, 是宋代抗金名將黃友的故里。 晉時已成村落, 五代時期成為集鎮, 北宋時期成為溫州四大名鎮, 地處交通要道, 一直是浙閩兩省的交通樞紐之一。

經過千百年的風雨滄桑, 這裡仍然保存著眾多古跡。 有始建於北宋的寶勝寺雙塔、錢王一宿樓, 有元儒史伯璿墓, 有太平天國時金鈿會起義舊址等景點。

週末蕩友攻略後選擇去錢倉山登山, 本來應該到東門街城隍道院, 從金錢會舊址這裡開始登山的。 可惜導航帶車將我們引導了開到了另外一個方向, 埭頭古村, 在村顏氏宗祠門口停下, 使這次登山與上述記載的文化古跡無緣, 好在埭頭同樣具有千年歷史, 有深厚的文化底蘊, 而這個方向登錢倉山可見樓岩奇石, 也算不枉此行。

抵達山下

埭頭村, 屬平陽縣鼇江鎮, 與蒼南龍港鎮隔江相望。 是依山臨水, 風景秀麗, 歷史文化悠久的千年古村。 其綜合水利工程與習武傳統流傳至今。

明·正統年間縣令章惠始建“鵝頸埭”,

相傳數築弗就, 後文禱錢倉山“靈順廟”(即北山廟), 即日而成。 事畢, 親捐薪俸重修北山廟。 至今龍虎岩上, 還留有“章惠捐俸助建”的岩題。

明·崇禎元年、康熙十年又曾多次重修, 但終因洪潮屢修屢毀。

清·乾隆三十五年,縣令何子祥為治理十七、十八都(今梅溪、梅源)之水患,在這裡修建了著名的集“防洪、防潮、抗澇、抗旱”為一體的“鼇江小南水利配套工程”。不但很好的治理了“上河”、“鵝頸”二埭幾百年來的水患,還把注于江的無用之水,灌溉小南七萬餘畝農田。

清·詩人張元啟《謁蓉林何公祠》詩中“虹堤遠障回梅浦,雄閘分流出燕窠。自昔耕桑憂曠土,於今斥鹵遍嘉禾。”即是歌頌何的功績。

現今鼇江平原上水利設施仍保持著何子祥那時格局。埭頭村名就源於鵝頸埭。此外,埭頭村地據交通要道,先賢們曾以拳棒功夫拒寇平盜、保鄉護邑,當時有句民諺:“埭頭的老鼠也會打拳”,比喻當地習武之人眾多。

自古以來,該村村民就有習武傳統,村中男女老少,藏龍臥虎,以功柔、棍棒等南拳套路為主,輔之以太極拳、太極劍等。如今的埭頭村仍保有練武習拳的傳統。

埭頭是我們這次登山的起點,導航將我們導到一座雄偉典雅、明清古建築風格的顏真卿紀念館前面停車,紀念館,也是平陽埭頭顏氏宗祠,始建於清乾隆十三年,咸豐三年毀於颱風,清光緒二十六年重建,1956年大煉鋼鐵被拆,1988年原址重建,90年竣工。目前這裡是顏繆廖三姓同源研究會,顏氏宗親聯誼會所在地。

上山沿途

上山沿途,在埭頭村顏氏宗祠邊上,我們向村民打聽錢倉山的登山道?村民只知道上面有一個觀景平臺的地方,從埭頭村可以仰首看到,其實登錢倉山應該是從其南面城隍道院,金錢會紀念館這邊上山。

而埭頭村是其西邊,這邊需要走很長一段路。既然能看到觀景平臺,那一定能夠登上去,我們隨即停車上山,起先我們走一小段的公路,隨後覺得太遠又驅車前往,在樓岩登山健步道停車開始再登山。

我們走的埭頭村的後山其實是大日山,這裡也有一些傳說。埭頭村村後依埭頭山(古稱大日山)山上有玄機岩窟,山簏建有大日寺。

據《民國·平陽縣誌》載:“大日寺,在埭頭。唐景雲二年(即西元711年),尼玄機建,名佛日禪寺。鹹通年間(860-874)改名大日禪院。”是平陽最早的佛教寺院。

村頭小山上原有建於北宋嘉佑二年(1057)的玄機塔,可惜早圮。

村南村北還有南雁第一橋、何公祠(已圮)、鉸剪岩(已圮)、石壁頭、泗州廟等名勝。

上山的沿途有非常多的奇岩異石。其中“交剪岩”也叫“交剪岩頭”,與石壁頭交界處,有雙石形態酷似剪刀上下口刃而得名。此岩又入龍的尾巴,埭頭山其實形如一條臥龍,登上樓岩向下觀望,龍的形態很相像。

有龍頭“大岩頭”、龍珠山、龍眼睛“陳老爺殿"後有豎立的大石、龍頭頸,俗稱“魚逃嶺”,龍尾又稱“交剪岩尾”。

樓岩健身道

樓岩健身道,是我們登錢倉山前的第一處山道,樓岩過一個山坳與錢倉山相連,是一處景色非常秀麗的山峰。

新建有健身游步道,山頂建有健身壇,設有健身器材。翻越這座山后,才開始在錢倉山西北邊的半山腰開始登山。

樓眺三春景,岩開四季紅。

據樓岩健身壇上面石碑上記載,健身道與健身壇是鼇江與龍港登山隊於2015年冬捐資八萬元修建的。在村幹部的帶領支持下,擇樓岩瑞靄香浮吉地建成健身壇。

內設健身器材,外砌青石欄杆,四周峰崖重疊,澗壑灣環,幽花擺錦,野草鋪蘭。

穀壑藤蘿密,峰巒樹木繁。

日映嵐光輕鎖翠,兩收黛色冷含青。

蓋得天獨厚的自然風光,實是男女老少生龍活虎,鶯歌燕舞之一方勝景之地。

有聯贊起:祥雲捧日江山盈淑景,瑞氣凝春社稷溢華光。

健身道沿途有不少巨大的岩石,可以說是移步換景,山頂可覽鼇江平原,可眺龍港大地。

健身道很短,沒有幾分鐘我們就到了山頂。山頂新建有長壽亭,是遠望觀景的好去處。

“登山頂一覽無遺,憑欄杆心曠神怡”。

山頂巨岩

山頂巨石,登埭頭山(大日山),給人影響最深的就是岩石,特別是到了山頂,這裡一塊塊似天外飛來巨石,是我們不可思議的。

那些特別巨大的岩石,停留在山頂,歇息在山背,有的如犀牛,有的如神龜,也有的似臥龍。

碩大的岩石是怎麼孤零神奇地上到山頂的,這一自然奇觀是怎麼造成的,蕩友開始怎麼也想不明白,

無論用現代什麼工具也是不行的,有說是天外飛石,有說是神仙留下,真是百思不得其解。

其實唯一可以解釋的是這裡曾經是大海,經過億萬年的滄海桑田,才形成這樣的神奇-巨石停留在山頂。

有蕩友說這裡以前這裡肯定是大海,這些石頭應該是在海裡漂移到這裡的,經過億萬年的地殼運動,海水退去後,又經過千萬年的自然演化而成的。

樓岩

樓岩,在登埭頭山(大日山)欣賞奇岩異石的時候,總是弄不明白這裡為何叫樓岩,有蕩友在琢磨,是稱“樓岩”還是叫“岩樓”?

因為叫“岩樓”的話可以與錢倉山西北面的“岩陡”(岩陡山是鼇江錢倉的另一處風景區與名山)相對應,其實兩地的岩石與錢倉山的岩石是同類性質的岩石,

後來大家認為是叫“樓岩”,是因為在山頂的邊上還有一個家庭農場,牌子掛著就明明白白寫的“平陽縣樓岩家庭農場”。也印證了刻在山頂岩石“樓岩”兩個字,是從右到左的讀的。

“樓岩”應該是形容這裡的岩石,如樓層一樣疊加上去的,一層層,一疊疊,有的形成了奇特的岩洞,

從岩洞裡望過去,已經可以遠遠的可以看見,錢倉山山頂飄揚的紅旗了,錢倉山的觀景平臺更是清晰可見。

蕩友們在岩樓山頂與這些巨岩合影,在其前面擺完POS後,在一處巨岩的縫隙裡下山前往埭頭山與錢倉山相隔的山坳裡,尋找古道開始正式登錢倉山。

錢倉山古道

錢倉山古道,位於錢倉山的西北面,從樓岩下來,在一個工地前面向村民打探,熱心的村民告訴我們右邊有一條古道上去就可以到錢倉山的山頂。

這是一條只有五十多公分寬的條石砌就的古道,這條應該是正宗的古道,而從其南邊上來的,應該有部分是新建的游步道。

古道由於久未行人,部分路段已經被茅草與竹林瞞住,兩旁的樹木使行進中的蕩友不見蹤影。

古道旁最多的是比人高一點的竹子,而且比較細,這種竹子的品種大概長得就是這樣的吧。

一路上行不時需要掰開一些細竹,偶爾一些長滿紅色野果的樹,一串串,一顆顆鮮豔的果實,給登山者帶來樂趣。

蕩友在其前面拍照留影,又是一處用手機學習微距拍攝的好機會,不過帶相機的蕩友,拿起相機哢嚓一聲,輕鬆搞定一張漂亮的果實清晰,背景虛幻的鮮果照片。

不知是被茅草遮掩的原因,還是本來就是如此,錢倉山東北側的奇岩異石明顯少於南側,不過偶爾也有幾塊,這不上山不久右手邊還有一塊向上石塊,儼然如一只松鼠在匍匐前行。

錢倉山古道不長,我們大約花了二十幾分鐘走完古道,抵達山頂。

登上山頂

錢倉山山頂,海拔381米,我們從其西北邊半山腰的古道上山,大約半個來小時,蕩友們終於登上了錢倉山的山頂,山頂是幾塊巨石與水泥澆築的平臺。

最上面的一塊大岩石上刻著“錢倉山登山隊”,一面紅旗插在岩石上。

我等幾個從石頭的後面爬上岩石,體會“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感覺,邊上的亭子就叫攬勝亭。

此時風有點大,晴空萬里,環顧四周,面向東南,遠眺東海,近瞰鼇江,鼇江平原一覽無遺,龍港大地盡收眼底。

回首西北,群山橫亙,遠遠的是岩陡山那突兀高聳、形狀各異的奇峰怪石。

山下高速公路穿山而過。此時雖然有點累,但一點也不覺得疲倦,有的只是酣暢淋漓的愜意。

在山頂突然想如果是雨後天晴,雲霧繚繞,那就會讓人有恍若天際,飄飄似仙的感覺。

在石頭頂上拍照欣賞後。我們先去觀景平臺。

觀景台

觀景平臺,位於錢倉山山頂的東南方向,是錢倉山登山隊於2016年籌資20多萬元,花了半年多時間建成,當年的國慶日完工免費對外開放。初衷是為錢倉山增添一處風景,並吸引更多遊客登山健身。

這是平陽縣第一座懸空玻璃觀景平臺,懸空玻璃觀景平臺自建成開放後,確實吸引了不少遊客,其實來的遊客更多的是沖著平臺來的,不是沖著風景來的,而是來看平臺本身的,體驗驚險與恐懼。

來了後大家覺得這個地方,有必要建觀景平臺嗎?景色雖好,不在平臺上其實也能夠看到,美景並未被什麼遮擋,非要建這麼一個平臺。

不過既來了就上去體驗一下,大部分蕩友上去並擺出勝利的姿勢拍照,並欣賞遠方與腳下的美景。

前方鼇江在這裡轉了一個灣,如一張弓箭向東海奔騰射去。

左邊的龍港大橋與右邊的高速公路上的汽車川流不息。

遠處還有一個如體育館的水庫,各種奇峰異石均被踏在了腳下。

我們大家基本上都上去了,唯有班長恐高不敢上去。踏上玻璃平臺確實有踏入虛空之感,腳下是深淵,多少還是讓人覺得有點擔心,特別是朝腳下看的時候生怕玻璃斷裂,陣風中平臺在搖晃,人員上下的時候鐵臂在顫抖,置身其中恐懼之感油然而生,還是拍完照趕緊離開。

都天宮

都天宮,位於錢倉山山頂的右側,都天宮又名“天都元帥廟”,每逢子女考高中大學,當地人都要來此燒香拜佛,祈求神靈保佑子女金榜提名。據說很靈哦。

從觀景平臺離開,重新上行往左就是都天宮。都天宮道觀的門前豎著一面紅旗,寫著都天元帥四字,都天元帥,查百度在道教中,是財神,是掌管財富的神祗。

進入道觀發現我們所說的錢倉山,其實是青華山,在道觀裡的一個牌子上,寫著“錢倉鎮青華山頂都天宮管理組”,才知道這個山叫青華山無疑。

其實在埭頭古村上山時候打聽哪裡是錢倉山,村民就告訴我們這一帶泛指錢倉山,其實每一座山都有不同的名字,而刻著錢倉山的確是青華山。

我們從都天宮這邊下山是,讓我們再次無緣哪些奇峰異石與人文景觀。

這條路應該是從城隍道院這邊上來登山者下山的路,因為已經看過哪些美景,登上觀景平臺與頂峰後是可以從都天宮這邊下山的,以免走重複的路。

而我們是從古道上的應該要走觀景平臺這邊下山。從都天宮這邊下山,亭子不少。

第一個是都天亭,上面寫著“青山悠悠繞碧水,翠柳依依飄白雲。”。中式亭子的最大特色是亭柱上的對聯,仔細品味都還是非常有味的,雖不是出自名家之手,卻也非常貼切與應景。

朝聖亭與金鐘玉鼓

金鐘玉鼓,金鐘玉鼓其實是位於觀景平臺的左下側。是一塊方形的巨石,一個平臺上面突然歇息著一塊巨石,比較神奇。

現在四周已經用欄杆砌就,人們登山途中可以上去看到,從觀景平臺向左下方俯瞰遠遠的巨石猶如一顆骰子,停留在半山腰。

錢倉山奇岩怪石多,自古以來,吸引著無數的文人墨客,留下許多詩詞名篇。至今保留不少摩崖石刻,宋代以降,元明清,都留下許多名人題刻。

但是近二十年城市化建設,需要太多的石料,一些採石場只顧眼前利益,炸了不少奇岩怪石,現在的錢倉山已經面目全非,甚是可惜!

從都天宮這邊下山,途中有兩塊巨石上面橫著條石,不知是做何用的?以前這裡是不是“石門”或“關卡”?

一路下行,雖然是冬天,但是南方的冬天沒有蕭瑟的感覺,依舊是花香鳥語。朝聖亭上的對聯“青山不語話含笑,綠水無聲鳥做歌。”應驗的此景。

登錢倉山,我們在古道尋覓中品味滄桑,在欣賞壯麗的奇石風光中體驗樂趣,在眾多的歷史古跡中享受那發現“寶貝”的驚喜,在山回路轉蒸發汗液中健身強體。

抵達茶亭村

茶亭村,平陽鼇江下屬村,是我們這次登山的終點,前面說了從錢倉山(其實是青華山)山頂下山兩條路中我們選擇了都天宮下,

雖然沒有看到金鐘玉鼓,龍虎岩,海獅等奇峰異石,但一路風景還算不錯,有幾個像型的巨石,還有“都天亭、朝聖亭、建新亭”等多個新建的亭。還有園覺寺等。

走了一段路後,在一個岔路口,本來應該是直走下行的,由於班長又左拐了,選擇都天宮下其實也是班子的主張,蕩友一行怕走錯,也就跟著左拐下山,其實這次又錯了,這不是通常下山的路,而是去茶亭村的。

好在茶亭村也是一個古村,村裡的弓橋非常有名,據說此橋建于北宋神宗熙寧年間(1068~1077),橋上第四、五間的橋面石上有堤刻,由於時間久遠,鑿字凹痕積土長苔,厚厚的苔蘚覆蓋其上,題刻隱而不顯。

橋為石板橋,七間三板,長四十余米,因型似“弓”故名。橋北數十步,有小山,名松臺山,乃青華山支阜,山雖小而奇岩怪石嵯峨,宋宋之才“起相岩”摩崖,便在山上。

沿途有一個碧潭,四周開滿野花。

暢遊錢倉,賞的是景,讀的是文化,感受的是古驛流淌了千年的華彩篇章。

錢倉山攻略

簡介:錢倉山是一個具有千百年歷史,擁有宋塔、錢王一宿樓、動靜石、起相岩、元儒史伯璿墓、金鈿會起義舊址等景點,它有天然之美,又有文史之學,自古便是溫州南部的名山。

錢倉山多巨石,或覆如屋,或仰如舟,或比如林,或伏如怒猊臥虎。其色皆如墨潑,間有紋理,如玉如雪,瑩潔可愛。

門票:無

自駕線路:游錢倉山應從錢倉城隍道院上山,導航"平陽錢倉城隍道院”可至。

清·乾隆三十五年,縣令何子祥為治理十七、十八都(今梅溪、梅源)之水患,在這裡修建了著名的集“防洪、防潮、抗澇、抗旱”為一體的“鼇江小南水利配套工程”。不但很好的治理了“上河”、“鵝頸”二埭幾百年來的水患,還把注于江的無用之水,灌溉小南七萬餘畝農田。

清·詩人張元啟《謁蓉林何公祠》詩中“虹堤遠障回梅浦,雄閘分流出燕窠。自昔耕桑憂曠土,於今斥鹵遍嘉禾。”即是歌頌何的功績。

現今鼇江平原上水利設施仍保持著何子祥那時格局。埭頭村名就源於鵝頸埭。此外,埭頭村地據交通要道,先賢們曾以拳棒功夫拒寇平盜、保鄉護邑,當時有句民諺:“埭頭的老鼠也會打拳”,比喻當地習武之人眾多。

自古以來,該村村民就有習武傳統,村中男女老少,藏龍臥虎,以功柔、棍棒等南拳套路為主,輔之以太極拳、太極劍等。如今的埭頭村仍保有練武習拳的傳統。

埭頭是我們這次登山的起點,導航將我們導到一座雄偉典雅、明清古建築風格的顏真卿紀念館前面停車,紀念館,也是平陽埭頭顏氏宗祠,始建於清乾隆十三年,咸豐三年毀於颱風,清光緒二十六年重建,1956年大煉鋼鐵被拆,1988年原址重建,90年竣工。目前這裡是顏繆廖三姓同源研究會,顏氏宗親聯誼會所在地。

上山沿途

上山沿途,在埭頭村顏氏宗祠邊上,我們向村民打聽錢倉山的登山道?村民只知道上面有一個觀景平臺的地方,從埭頭村可以仰首看到,其實登錢倉山應該是從其南面城隍道院,金錢會紀念館這邊上山。

而埭頭村是其西邊,這邊需要走很長一段路。既然能看到觀景平臺,那一定能夠登上去,我們隨即停車上山,起先我們走一小段的公路,隨後覺得太遠又驅車前往,在樓岩登山健步道停車開始再登山。

我們走的埭頭村的後山其實是大日山,這裡也有一些傳說。埭頭村村後依埭頭山(古稱大日山)山上有玄機岩窟,山簏建有大日寺。

據《民國·平陽縣誌》載:“大日寺,在埭頭。唐景雲二年(即西元711年),尼玄機建,名佛日禪寺。鹹通年間(860-874)改名大日禪院。”是平陽最早的佛教寺院。

村頭小山上原有建於北宋嘉佑二年(1057)的玄機塔,可惜早圮。

村南村北還有南雁第一橋、何公祠(已圮)、鉸剪岩(已圮)、石壁頭、泗州廟等名勝。

上山的沿途有非常多的奇岩異石。其中“交剪岩”也叫“交剪岩頭”,與石壁頭交界處,有雙石形態酷似剪刀上下口刃而得名。此岩又入龍的尾巴,埭頭山其實形如一條臥龍,登上樓岩向下觀望,龍的形態很相像。

有龍頭“大岩頭”、龍珠山、龍眼睛“陳老爺殿"後有豎立的大石、龍頭頸,俗稱“魚逃嶺”,龍尾又稱“交剪岩尾”。

樓岩健身道

樓岩健身道,是我們登錢倉山前的第一處山道,樓岩過一個山坳與錢倉山相連,是一處景色非常秀麗的山峰。

新建有健身游步道,山頂建有健身壇,設有健身器材。翻越這座山后,才開始在錢倉山西北邊的半山腰開始登山。

樓眺三春景,岩開四季紅。

據樓岩健身壇上面石碑上記載,健身道與健身壇是鼇江與龍港登山隊於2015年冬捐資八萬元修建的。在村幹部的帶領支持下,擇樓岩瑞靄香浮吉地建成健身壇。

內設健身器材,外砌青石欄杆,四周峰崖重疊,澗壑灣環,幽花擺錦,野草鋪蘭。

穀壑藤蘿密,峰巒樹木繁。

日映嵐光輕鎖翠,兩收黛色冷含青。

蓋得天獨厚的自然風光,實是男女老少生龍活虎,鶯歌燕舞之一方勝景之地。

有聯贊起:祥雲捧日江山盈淑景,瑞氣凝春社稷溢華光。

健身道沿途有不少巨大的岩石,可以說是移步換景,山頂可覽鼇江平原,可眺龍港大地。

健身道很短,沒有幾分鐘我們就到了山頂。山頂新建有長壽亭,是遠望觀景的好去處。

“登山頂一覽無遺,憑欄杆心曠神怡”。

山頂巨岩

山頂巨石,登埭頭山(大日山),給人影響最深的就是岩石,特別是到了山頂,這裡一塊塊似天外飛來巨石,是我們不可思議的。

那些特別巨大的岩石,停留在山頂,歇息在山背,有的如犀牛,有的如神龜,也有的似臥龍。

碩大的岩石是怎麼孤零神奇地上到山頂的,這一自然奇觀是怎麼造成的,蕩友開始怎麼也想不明白,

無論用現代什麼工具也是不行的,有說是天外飛石,有說是神仙留下,真是百思不得其解。

其實唯一可以解釋的是這裡曾經是大海,經過億萬年的滄海桑田,才形成這樣的神奇-巨石停留在山頂。

有蕩友說這裡以前這裡肯定是大海,這些石頭應該是在海裡漂移到這裡的,經過億萬年的地殼運動,海水退去後,又經過千萬年的自然演化而成的。

樓岩

樓岩,在登埭頭山(大日山)欣賞奇岩異石的時候,總是弄不明白這裡為何叫樓岩,有蕩友在琢磨,是稱“樓岩”還是叫“岩樓”?

因為叫“岩樓”的話可以與錢倉山西北面的“岩陡”(岩陡山是鼇江錢倉的另一處風景區與名山)相對應,其實兩地的岩石與錢倉山的岩石是同類性質的岩石,

後來大家認為是叫“樓岩”,是因為在山頂的邊上還有一個家庭農場,牌子掛著就明明白白寫的“平陽縣樓岩家庭農場”。也印證了刻在山頂岩石“樓岩”兩個字,是從右到左的讀的。

“樓岩”應該是形容這裡的岩石,如樓層一樣疊加上去的,一層層,一疊疊,有的形成了奇特的岩洞,

從岩洞裡望過去,已經可以遠遠的可以看見,錢倉山山頂飄揚的紅旗了,錢倉山的觀景平臺更是清晰可見。

蕩友們在岩樓山頂與這些巨岩合影,在其前面擺完POS後,在一處巨岩的縫隙裡下山前往埭頭山與錢倉山相隔的山坳裡,尋找古道開始正式登錢倉山。

錢倉山古道

錢倉山古道,位於錢倉山的西北面,從樓岩下來,在一個工地前面向村民打探,熱心的村民告訴我們右邊有一條古道上去就可以到錢倉山的山頂。

這是一條只有五十多公分寬的條石砌就的古道,這條應該是正宗的古道,而從其南邊上來的,應該有部分是新建的游步道。

古道由於久未行人,部分路段已經被茅草與竹林瞞住,兩旁的樹木使行進中的蕩友不見蹤影。

古道旁最多的是比人高一點的竹子,而且比較細,這種竹子的品種大概長得就是這樣的吧。

一路上行不時需要掰開一些細竹,偶爾一些長滿紅色野果的樹,一串串,一顆顆鮮豔的果實,給登山者帶來樂趣。

蕩友在其前面拍照留影,又是一處用手機學習微距拍攝的好機會,不過帶相機的蕩友,拿起相機哢嚓一聲,輕鬆搞定一張漂亮的果實清晰,背景虛幻的鮮果照片。

不知是被茅草遮掩的原因,還是本來就是如此,錢倉山東北側的奇岩異石明顯少於南側,不過偶爾也有幾塊,這不上山不久右手邊還有一塊向上石塊,儼然如一只松鼠在匍匐前行。

錢倉山古道不長,我們大約花了二十幾分鐘走完古道,抵達山頂。

登上山頂

錢倉山山頂,海拔381米,我們從其西北邊半山腰的古道上山,大約半個來小時,蕩友們終於登上了錢倉山的山頂,山頂是幾塊巨石與水泥澆築的平臺。

最上面的一塊大岩石上刻著“錢倉山登山隊”,一面紅旗插在岩石上。

我等幾個從石頭的後面爬上岩石,體會“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感覺,邊上的亭子就叫攬勝亭。

此時風有點大,晴空萬里,環顧四周,面向東南,遠眺東海,近瞰鼇江,鼇江平原一覽無遺,龍港大地盡收眼底。

回首西北,群山橫亙,遠遠的是岩陡山那突兀高聳、形狀各異的奇峰怪石。

山下高速公路穿山而過。此時雖然有點累,但一點也不覺得疲倦,有的只是酣暢淋漓的愜意。

在山頂突然想如果是雨後天晴,雲霧繚繞,那就會讓人有恍若天際,飄飄似仙的感覺。

在石頭頂上拍照欣賞後。我們先去觀景平臺。

觀景台

觀景平臺,位於錢倉山山頂的東南方向,是錢倉山登山隊於2016年籌資20多萬元,花了半年多時間建成,當年的國慶日完工免費對外開放。初衷是為錢倉山增添一處風景,並吸引更多遊客登山健身。

這是平陽縣第一座懸空玻璃觀景平臺,懸空玻璃觀景平臺自建成開放後,確實吸引了不少遊客,其實來的遊客更多的是沖著平臺來的,不是沖著風景來的,而是來看平臺本身的,體驗驚險與恐懼。

來了後大家覺得這個地方,有必要建觀景平臺嗎?景色雖好,不在平臺上其實也能夠看到,美景並未被什麼遮擋,非要建這麼一個平臺。

不過既來了就上去體驗一下,大部分蕩友上去並擺出勝利的姿勢拍照,並欣賞遠方與腳下的美景。

前方鼇江在這裡轉了一個灣,如一張弓箭向東海奔騰射去。

左邊的龍港大橋與右邊的高速公路上的汽車川流不息。

遠處還有一個如體育館的水庫,各種奇峰異石均被踏在了腳下。

我們大家基本上都上去了,唯有班長恐高不敢上去。踏上玻璃平臺確實有踏入虛空之感,腳下是深淵,多少還是讓人覺得有點擔心,特別是朝腳下看的時候生怕玻璃斷裂,陣風中平臺在搖晃,人員上下的時候鐵臂在顫抖,置身其中恐懼之感油然而生,還是拍完照趕緊離開。

都天宮

都天宮,位於錢倉山山頂的右側,都天宮又名“天都元帥廟”,每逢子女考高中大學,當地人都要來此燒香拜佛,祈求神靈保佑子女金榜提名。據說很靈哦。

從觀景平臺離開,重新上行往左就是都天宮。都天宮道觀的門前豎著一面紅旗,寫著都天元帥四字,都天元帥,查百度在道教中,是財神,是掌管財富的神祗。

進入道觀發現我們所說的錢倉山,其實是青華山,在道觀裡的一個牌子上,寫著“錢倉鎮青華山頂都天宮管理組”,才知道這個山叫青華山無疑。

其實在埭頭古村上山時候打聽哪裡是錢倉山,村民就告訴我們這一帶泛指錢倉山,其實每一座山都有不同的名字,而刻著錢倉山的確是青華山。

我們從都天宮這邊下山是,讓我們再次無緣哪些奇峰異石與人文景觀。

這條路應該是從城隍道院這邊上來登山者下山的路,因為已經看過哪些美景,登上觀景平臺與頂峰後是可以從都天宮這邊下山的,以免走重複的路。

而我們是從古道上的應該要走觀景平臺這邊下山。從都天宮這邊下山,亭子不少。

第一個是都天亭,上面寫著“青山悠悠繞碧水,翠柳依依飄白雲。”。中式亭子的最大特色是亭柱上的對聯,仔細品味都還是非常有味的,雖不是出自名家之手,卻也非常貼切與應景。

朝聖亭與金鐘玉鼓

金鐘玉鼓,金鐘玉鼓其實是位於觀景平臺的左下側。是一塊方形的巨石,一個平臺上面突然歇息著一塊巨石,比較神奇。

現在四周已經用欄杆砌就,人們登山途中可以上去看到,從觀景平臺向左下方俯瞰遠遠的巨石猶如一顆骰子,停留在半山腰。

錢倉山奇岩怪石多,自古以來,吸引著無數的文人墨客,留下許多詩詞名篇。至今保留不少摩崖石刻,宋代以降,元明清,都留下許多名人題刻。

但是近二十年城市化建設,需要太多的石料,一些採石場只顧眼前利益,炸了不少奇岩怪石,現在的錢倉山已經面目全非,甚是可惜!

從都天宮這邊下山,途中有兩塊巨石上面橫著條石,不知是做何用的?以前這裡是不是“石門”或“關卡”?

一路下行,雖然是冬天,但是南方的冬天沒有蕭瑟的感覺,依舊是花香鳥語。朝聖亭上的對聯“青山不語話含笑,綠水無聲鳥做歌。”應驗的此景。

登錢倉山,我們在古道尋覓中品味滄桑,在欣賞壯麗的奇石風光中體驗樂趣,在眾多的歷史古跡中享受那發現“寶貝”的驚喜,在山回路轉蒸發汗液中健身強體。

抵達茶亭村

茶亭村,平陽鼇江下屬村,是我們這次登山的終點,前面說了從錢倉山(其實是青華山)山頂下山兩條路中我們選擇了都天宮下,

雖然沒有看到金鐘玉鼓,龍虎岩,海獅等奇峰異石,但一路風景還算不錯,有幾個像型的巨石,還有“都天亭、朝聖亭、建新亭”等多個新建的亭。還有園覺寺等。

走了一段路後,在一個岔路口,本來應該是直走下行的,由於班長又左拐了,選擇都天宮下其實也是班子的主張,蕩友一行怕走錯,也就跟著左拐下山,其實這次又錯了,這不是通常下山的路,而是去茶亭村的。

好在茶亭村也是一個古村,村裡的弓橋非常有名,據說此橋建于北宋神宗熙寧年間(1068~1077),橋上第四、五間的橋面石上有堤刻,由於時間久遠,鑿字凹痕積土長苔,厚厚的苔蘚覆蓋其上,題刻隱而不顯。

橋為石板橋,七間三板,長四十余米,因型似“弓”故名。橋北數十步,有小山,名松臺山,乃青華山支阜,山雖小而奇岩怪石嵯峨,宋宋之才“起相岩”摩崖,便在山上。

沿途有一個碧潭,四周開滿野花。

暢遊錢倉,賞的是景,讀的是文化,感受的是古驛流淌了千年的華彩篇章。

錢倉山攻略

簡介:錢倉山是一個具有千百年歷史,擁有宋塔、錢王一宿樓、動靜石、起相岩、元儒史伯璿墓、金鈿會起義舊址等景點,它有天然之美,又有文史之學,自古便是溫州南部的名山。

錢倉山多巨石,或覆如屋,或仰如舟,或比如林,或伏如怒猊臥虎。其色皆如墨潑,間有紋理,如玉如雪,瑩潔可愛。

門票:無

自駕線路:游錢倉山應從錢倉城隍道院上山,導航"平陽錢倉城隍道院”可至。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