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食>正文

中國“吃草”簡史:吃菜吃花吃草藥

如果說吃肉是人間煙火, 那麼“吃草”大概就是人類美食屆的一股清流。 古人對“吃”比我們要講究很多, 他們善於發現隱藏在身邊的美味, 通過精細的烹製, 漫山遍野的野花野草都能成為他們餐桌上的美食。 然後再將它們編成詩文歌謠, 成為流傳給後人的關於“吃”的詩歌.........

中華美食遍佈天下, 中國人自古以來便對吃很是講究。 古人流傳下來的食譜多不勝數, 甚至不少詩人還為美食專門寫詩。 比如蘇東坡, 他不只是詩人, 還是著名的美食家, 以他為名的菜多不勝數:東坡肉、東坡芽膾、東坡腿、東坡酥等。


而在南宋詩人陸游的詩篇中, 詠歎佳餚的足足有上百首。

古人不僅愛吃, 還都吃得很精緻。 在那個車馬都很慢的年代, 精挑細選, 細嚼慢嚥讓“吃”成為一件非常浪漫的事。

《詩經》作為中國古代詩歌的開端, 是記錄周代社會生活的一個小本子, 在“民以食為天”的中國, 其中自然也就包含了美食。

在那個漫山遍野都開滿了野花野草的年代, 勤勞聰明的先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這個我們能不能拿來做吃的?哪種比較好吃?可以用來怎麼做?

所以在《詩經》裡, 很多被提到名字的植物都很好吃, 是被我們忽略掉的“隱藏”美食。

其中有很多已經逐漸被後來引進的食材替代, 甚至消失在人們餐桌上。 所以小編挑選了幾味到現在也還算是比較常見的食材,

來和大家分享。

不僅有美味營養, 還都冒著“仙氣”。

茆(蓴菜)

“思樂泮水, 薄采其茆。 ”出自《魯頌.泮水》。

茆又稱蓴菜

是一種多年生水生草本

蓴菜主產於浙江、江蘇省太湖流域和湖北地區, 一般4月下旬至10月下旬採摘帶有卷葉的嫩梢。

蓴菜本身是沒有味道的, 但它勝在口感的圓融、鮮美和嫩滑, 是一種非常珍貴的野生水生蔬菜。 尤其乙太湖流域出產的為好, 是太湖八仙之一。

它的作用很多, 除了食用之外, 還能被拿來做藥用。 蓴菜含有酸性多糖、蛋白質、氨基酸、維生素等, 具有清熱、利水、消腫和解毒的功效。

將它做成一道菜品, 除了口感嫩滑, 味道鮮美之外, 更具有非常大的營養價值。

蓴菜至今仍是杭幫菜中最重要的美味之一, 一道西湖蓴菜羹就已經流行了上千年。

關於蓴菜, 其實有個非常出名的小故事。

西元302年的初秋, 在西晉京都洛陽城裡,

時任朝廷大司馬東曹掾的張翰, 站在被秋風吹過的庭院裡, 看著迎風搖曳的樹木枝葉, 和被風吹起漣漪的池水, 忽然發出一聲長歎:“好想吃家鄉的蓴菜和鱸魚啊!”

張翰的老家在吳中, 也就是今天的蘇州南城。 張氏在當時是著名的江南四大望族之一。 被秋風引發了對家鄉蓴菜鱸魚思念的張翰, 竟然真的就立刻寫下一封辭書, 租了一艘小船一路南下, 回到家鄉。

後來的人們, 常用“蓴羹鱸膾”為辭官回鄉的典收。

大司馬東曹掾張翰像

說回蓴菜羹,在杭州,蓴菜羹是非常常見的菜,可能你隨便在路邊下一個小館子,都能在餐牌上看到它的身影。

整碗湯看上去色彩鮮豔,蓴菜翠綠,雞白腿紅。

一口喝下去,口感圓融嫩滑,湯味純美,仿佛在唇齒間纏綿悱惻。

蓴菜羹的做法看上去簡單,但簡單的做法並不代表簡單的味道。

蓴菜用清水沖洗乾淨,火腿要切成極細的絲,鍋中放入適量的熱水,大火燒沸後將雞胸肉放入。

用中火煮制20分鐘。再取出用冷水徹底沖涼。用手順著肌肉的紋路撕成細絲。將蓴菜、火腿和雞肉絲放入剛剛煮過雞胸肉的雞湯中,再次用大火燒沸。

湯中調如水澱粉和鹽,並混合均勻,最後淋入香油即可。

其實關於蓴菜的做法有很多種,味道鮮美的蓴菜羹是只是其中的代表。

比如蓴菜鯽魚羹、蓴菜魚柳湯,還有張翰提到的蓴菜鱸魚膾,還有蓴菜牛肉粥。既營養,又味道鮮美。

茯苓

“山有榛,隰有苓。雲誰之思?西方美人。”出自《邶風·簡兮》。

茯苓其實是一種中藥

是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乾燥菌核

茯苓多於7-9月採挖。許多古籍中都有關於它藥性的相關描述,比如《本草綱目》、《本草衍義》、《本草正》等。

主產于安徽、雲南。但在廣東廣西等地也有分佈。喜歡煲湯的廣東人,將茯苓納入菜譜,利用茯苓健脾寧心的功效,製成了多道養生湯。

比如薏米雞骨茯苓煲老鴨。

在濕熱的南方,我們經常會與“濕疹”打交道。如果不懂從食物中下手,那麼很容易就會與各種在潮濕氣候裡生長的皮膚病打交道。

這道湯就是傳說中的去濕熱神器。

首先將薏米與綠豆清洗乾淨,用清水浸泡一小時。茯苓需要用清水洗去表面浮灰。鴨子洗淨斬件,去掉鴨尖部分。

雞骨草清洗後,用清水浸泡15分鐘。用砂鍋將足量的清水煮開後,放入以上材料,文火煲1小時40分鐘後下冬瓜。

繼續煲10分鐘,落鹽,再煲十分鐘,出鍋。

廣東人煲湯過程十分精細,如果要做一道真正美味又營養的養生湯,每個步驟都要按照規格,配料的先後、火候大小都要非常細緻。

以茯苓作為食材的菜還有很多,都是非常有營養價值的。比如茯苓蘿蔔豬骨湯、茯苓米酒羹、薏米茯苓南瓜粥

茯苓和土茯苓對比圖

在這裡,小編要稍微提一下,很多人認為茯苓和土茯苓是同一種藥材,或者土茯苓是茯苓的一種,但其實這兩種從來源到性狀都完全不同。不同於茯苓是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乾燥菌核,土茯苓是百合科植物植物光葉菝葜的乾燥根莖。

關於土茯苓,也有一道非常有名的湯,叫土茯苓老龜湯。

顧名思義,土茯苓老龜湯裡兩味最重要食材是:茯苓、甲魚。這兩個一個是中藥,一個是大補,不得不感歎一下廣東人的養生天賦,真的就是從吃開始的。

這道是廣東一帶的名菜,屬於粵菜系。除了很膚淺的評價:“好吃”,它的功效還很多,比如祛濕解毒、滋陰清熱、健脾益腎。

還有對女孩子來說最重要的,美容養顏。

芍藥花

“維士與女,伊其相謔,贈之以芍藥。”出自《鄭風.溱洧》。

芍藥別名離別草

屬芍藥組多年生草本

芍藥主要分佈在江蘇、東北、華北、陝西及甘肅南部。芍藥被人們譽為“花仙”和“花相”,且被列為“十大名花”之一,被稱為“五月花神”。

和今天的玫瑰一樣,芍藥在古代是代表愛情的花。在唐朝以前,芍藥是人們覺得最美麗的花朵。

如果喜歡一個姑娘,就送她一朵芍藥花。

不對,如果喜歡一個姑娘,就給她做一碟芍藥花小酥餅。

任何美麗的植物到了愛吃的人們的眼裡,都會變成一句話:到底能不能吃?就像今天人們把玫瑰花做成花茶、花餅一樣。在古代,芍藥花可以用來泡茶、熬粥、做成芍藥花餅。

酥脆的小餅甜而不膩,濃濃的花香味,甜中透香,香中帶脆。芍藥花小酥餅的做法和用料都非常簡單,即使是烘焙新手也是可以成功的。

將乾燥芍藥花取出花萼,只留花瓣,用冷水浸泡約10分鐘,黃油軟化後加入糖和鹽,攪打至呈松發狀態。

將蛋黃加入黃油中將低筋麵粉、土豆澱粉、小蘇打粉混合,加入黃油中揉成麵團。芍藥花稍微擠下水分,直接拌入,揉成麵團狀用保鮮膜把麵團包起來,放入冰箱冷藏1小時。

搓成長條,切割面餅將切好的小餅乾平鋪在烤盤中。放入預熱過的烤箱,用165度烤20分鐘,再用155度烤10分鐘左右即可。

在餅乾中添加香味濃郁的芍藥花,能提升餅乾的口感,每一口咬下去,都能嘗到濃郁的花香味。剛烤好的酥餅手感嬌嫩,但經過冷卻後就會變得非常酥脆。

除了美好的寓意和漂亮的外觀,芍藥花餅還有藥用作用。

清代德齡女士在《禦香縹緲錄》中敘述過,慈禧太后曾經為了養顏益壽,特將芍藥的花瓣與雞蛋麵粉混和後用油炸成薄餅食用。

而芍藥花粥則有養血調經、治肝氣不調、血氣虛弱等作用。

在現在這個速食當道的時代,很多人已經忘了“吃”是一件多麼讓人身心愉快的事。我曾經問過身邊一些從事美食行業的人,他們告訴我,我們經常都在執著於“是不是好吃”這件事,但很少有人想過如何吃得營養又豐盛,不浪費食材裡的每一滴原汁原味。

大快朵頤固然隨性又爽快,但細嚼慢嚥,將每一味食材的作用發揮到最大,也許才是關於“吃”最大的尊重。

在從前那個車馬慢的年代,我們發現身邊一些小的驚喜,將它化成餐桌上的美味,做成一道精緻又美觀的菜,再將它編入詩歌,從煙火裡提煉出關於“吃”的美學,真的是一件浪漫又有詩意的事。

大司馬東曹掾張翰像

說回蓴菜羹,在杭州,蓴菜羹是非常常見的菜,可能你隨便在路邊下一個小館子,都能在餐牌上看到它的身影。

整碗湯看上去色彩鮮豔,蓴菜翠綠,雞白腿紅。

一口喝下去,口感圓融嫩滑,湯味純美,仿佛在唇齒間纏綿悱惻。

蓴菜羹的做法看上去簡單,但簡單的做法並不代表簡單的味道。

蓴菜用清水沖洗乾淨,火腿要切成極細的絲,鍋中放入適量的熱水,大火燒沸後將雞胸肉放入。

用中火煮制20分鐘。再取出用冷水徹底沖涼。用手順著肌肉的紋路撕成細絲。將蓴菜、火腿和雞肉絲放入剛剛煮過雞胸肉的雞湯中,再次用大火燒沸。

湯中調如水澱粉和鹽,並混合均勻,最後淋入香油即可。

其實關於蓴菜的做法有很多種,味道鮮美的蓴菜羹是只是其中的代表。

比如蓴菜鯽魚羹、蓴菜魚柳湯,還有張翰提到的蓴菜鱸魚膾,還有蓴菜牛肉粥。既營養,又味道鮮美。

茯苓

“山有榛,隰有苓。雲誰之思?西方美人。”出自《邶風·簡兮》。

茯苓其實是一種中藥

是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乾燥菌核

茯苓多於7-9月採挖。許多古籍中都有關於它藥性的相關描述,比如《本草綱目》、《本草衍義》、《本草正》等。

主產于安徽、雲南。但在廣東廣西等地也有分佈。喜歡煲湯的廣東人,將茯苓納入菜譜,利用茯苓健脾寧心的功效,製成了多道養生湯。

比如薏米雞骨茯苓煲老鴨。

在濕熱的南方,我們經常會與“濕疹”打交道。如果不懂從食物中下手,那麼很容易就會與各種在潮濕氣候裡生長的皮膚病打交道。

這道湯就是傳說中的去濕熱神器。

首先將薏米與綠豆清洗乾淨,用清水浸泡一小時。茯苓需要用清水洗去表面浮灰。鴨子洗淨斬件,去掉鴨尖部分。

雞骨草清洗後,用清水浸泡15分鐘。用砂鍋將足量的清水煮開後,放入以上材料,文火煲1小時40分鐘後下冬瓜。

繼續煲10分鐘,落鹽,再煲十分鐘,出鍋。

廣東人煲湯過程十分精細,如果要做一道真正美味又營養的養生湯,每個步驟都要按照規格,配料的先後、火候大小都要非常細緻。

以茯苓作為食材的菜還有很多,都是非常有營養價值的。比如茯苓蘿蔔豬骨湯、茯苓米酒羹、薏米茯苓南瓜粥

茯苓和土茯苓對比圖

在這裡,小編要稍微提一下,很多人認為茯苓和土茯苓是同一種藥材,或者土茯苓是茯苓的一種,但其實這兩種從來源到性狀都完全不同。不同於茯苓是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乾燥菌核,土茯苓是百合科植物植物光葉菝葜的乾燥根莖。

關於土茯苓,也有一道非常有名的湯,叫土茯苓老龜湯。

顧名思義,土茯苓老龜湯裡兩味最重要食材是:茯苓、甲魚。這兩個一個是中藥,一個是大補,不得不感歎一下廣東人的養生天賦,真的就是從吃開始的。

這道是廣東一帶的名菜,屬於粵菜系。除了很膚淺的評價:“好吃”,它的功效還很多,比如祛濕解毒、滋陰清熱、健脾益腎。

還有對女孩子來說最重要的,美容養顏。

芍藥花

“維士與女,伊其相謔,贈之以芍藥。”出自《鄭風.溱洧》。

芍藥別名離別草

屬芍藥組多年生草本

芍藥主要分佈在江蘇、東北、華北、陝西及甘肅南部。芍藥被人們譽為“花仙”和“花相”,且被列為“十大名花”之一,被稱為“五月花神”。

和今天的玫瑰一樣,芍藥在古代是代表愛情的花。在唐朝以前,芍藥是人們覺得最美麗的花朵。

如果喜歡一個姑娘,就送她一朵芍藥花。

不對,如果喜歡一個姑娘,就給她做一碟芍藥花小酥餅。

任何美麗的植物到了愛吃的人們的眼裡,都會變成一句話:到底能不能吃?就像今天人們把玫瑰花做成花茶、花餅一樣。在古代,芍藥花可以用來泡茶、熬粥、做成芍藥花餅。

酥脆的小餅甜而不膩,濃濃的花香味,甜中透香,香中帶脆。芍藥花小酥餅的做法和用料都非常簡單,即使是烘焙新手也是可以成功的。

將乾燥芍藥花取出花萼,只留花瓣,用冷水浸泡約10分鐘,黃油軟化後加入糖和鹽,攪打至呈松發狀態。

將蛋黃加入黃油中將低筋麵粉、土豆澱粉、小蘇打粉混合,加入黃油中揉成麵團。芍藥花稍微擠下水分,直接拌入,揉成麵團狀用保鮮膜把麵團包起來,放入冰箱冷藏1小時。

搓成長條,切割面餅將切好的小餅乾平鋪在烤盤中。放入預熱過的烤箱,用165度烤20分鐘,再用155度烤10分鐘左右即可。

在餅乾中添加香味濃郁的芍藥花,能提升餅乾的口感,每一口咬下去,都能嘗到濃郁的花香味。剛烤好的酥餅手感嬌嫩,但經過冷卻後就會變得非常酥脆。

除了美好的寓意和漂亮的外觀,芍藥花餅還有藥用作用。

清代德齡女士在《禦香縹緲錄》中敘述過,慈禧太后曾經為了養顏益壽,特將芍藥的花瓣與雞蛋麵粉混和後用油炸成薄餅食用。

而芍藥花粥則有養血調經、治肝氣不調、血氣虛弱等作用。

在現在這個速食當道的時代,很多人已經忘了“吃”是一件多麼讓人身心愉快的事。我曾經問過身邊一些從事美食行業的人,他們告訴我,我們經常都在執著於“是不是好吃”這件事,但很少有人想過如何吃得營養又豐盛,不浪費食材裡的每一滴原汁原味。

大快朵頤固然隨性又爽快,但細嚼慢嚥,將每一味食材的作用發揮到最大,也許才是關於“吃”最大的尊重。

在從前那個車馬慢的年代,我們發現身邊一些小的驚喜,將它化成餐桌上的美味,做成一道精緻又美觀的菜,再將它編入詩歌,從煙火裡提煉出關於“吃”的美學,真的是一件浪漫又有詩意的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