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秦嶺這個界碑大有來頭

​宋希尚(1896—1982), 字達庵, 出生在嵊縣一個商人家庭, 是舊中國一位著名水利專家, 我國第一個提出開發三峽計畫的人。

​30年代初, 宋希尚與有關專家組成我國首支長江三峽勘測隊, 擬定第一個三峽開發計畫。 當時選定建造水電站的壩址, 大致與現在建成的葛洲壩水電站位置相吻合。 計畫上報後石沉大海。 1933年秋, 黃河陡漲, 豫冀兩省大堤決口, 殃及5省50多個縣的400萬人民, 危難之際, 出任總工程師,
負責堵口搶險, 獨創柳石鉛絲網串連沉底法, 率萬余民工, 經過6個月晝夜施工, 終使大壩合龍。

抗戰勝利後, 任青島港工程局長, 精心擘劃、順利完成亞洲第一座鋼板樁碼頭修建工程。

1944年, 宋再次去三峽考察, 並制訂出發電、防洪、灌溉、航運、供水、旅遊、工農業等綜合開發計畫, 但也成了一紙空文。

著作

宋希尚一生的譯作和著述有《黃河堵口實錄》、《河防一覽》(與特萊克合譯)、《歐美水利調查錄》、《水文學》、《航道工程學》、《防洪與灌溉工程學》、《中國河川志》、《臺灣水利》、《中國四大海港》等20餘種著作。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