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毫米波雷達首次機載“商演” 可參與“桑吉”號漏油救援

據新華社1月23日消息, 中國航太科工集團二院23所研製的機載毫米波測繪雷達在成都西部山區獲得首幅毫米波段1:5000比例尺圖像, 使國內測繪市場第一次擁有了機載毫米波測繪雷達測繪出的圖像。

▲搭載機載毫米波雷達的測繪飛機, 標紅處為機載毫米波雷達

機載毫米波測繪雷達有哪些“神通”?國內測繪市場擁有機載毫米波測繪雷達測繪圖像有何意義?日前, 紅星新聞記者走進中國航太科工二院23所, 專訪該型雷達研製的負責人, 揭開機載毫米波測繪雷達的神秘面紗。

開創微波遙測市場應用先河 “專啃測繪硬骨頭”

“民用測繪市場之前以光學測量手段為主, 而微波遙感測繪手段以前主要用於科學研究, 機載毫米波測繪雷達商用這次是第一次, 相當於開創了小型商用毫米波測繪的先河。 ”航太科工23所總體部副主任孟飛對紅星新聞記者表示。

2018年1月12日, 23所機載毫米波測繪雷達設計師黃偉帶隊一行 5人奔赴成都。 1月19日, 搭載雷達的飛機起飛, 完成了首個航次9個小時的飛行測繪。

23所產業發展處項目主管董亮告訴紅星新聞記者, “由於成都地區天氣原因, 特別是成都平原與川西高原交界處地形複雜, 常年雲霧繚繞, 傳統的光學測繪設備受限, 而且成都機場十分繁忙, 空域協調比較困難, 這個項目持續了較長時間沒有完成。 ”

▲毫米波測繪雷達所出的一塊農田的高度圖

▲毫米波測繪雷達所出的一塊農田的灰度圖(即地面二維圖像)

“我們這型設備專攻測繪行業難點地區,

專啃硬骨頭”, 孟飛說, “我們把它做成一個光學吊艙的形式, 體積小、適裝性非常好, 可適裝多型通用航空平臺, 不需進行大的改動。 在西南多雲雨地區, 應用前景非常廣闊。 ”

透雲千米眼 5小時測完北京五環內面積

採訪中, 孟飛向紅星新聞記者展示了一張機載毫米波雷達測繪作業時的照片, 透過舷艙機艙, 是棉被般厚厚的雲層。

▲機載毫米波雷達測繪作業時, 底下是厚厚的雲層

官方公佈資料顯示, 機載毫米波雷達具有全天時、近全天候高精度高程測量能力, 滿足1:5000—1:10000比例尺DSM測圖精度要求。

此外, 機載毫米波雷達還具有非常高的作業效率。 董亮告訴紅星新聞記者, 該型雷達適合裝載於快平臺, 巡航速度可以達到500km/h。 “一個有效航時5小時的架次, 可以完成測量約1000平方公里的測繪, 相當於北京整個五環內的面積。 ”

“傳統光學測繪時間受天氣影響較大, 而毫米波雷達可實現第一天等裝機, 第二天飛行, 第三天出資料”, 董亮說。

可參與災害應急回應 快速出圖指導救援

據瞭解,機載毫米波雷達除常規的國土資源測繪、工程建設測繪等應用外,還可以廣泛應用於自然災害監測與回應,精細化農作物分類與估產、森林資源調查等領域。

我國西南地區山高穀深,是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災害的高發區,且災害時常發生在夜間,給勘探救援帶來了很大困難。孟飛告訴紅星新聞記者:“毫米波測繪雷達因為不受天氣影響,具備快速回應的能力,如果23所的雷達用於災害救援,可在很短時間內形成整個區域的三維地形圖,從而指導救援。”

談到最近發生的“桑吉”號油輪事故,23所表示,機載毫米波雷達如果投入救援,可不受天氣影響,晝夜監測油污在海上的擴散情況,有助於指導海面救援清汙船作業。

高海拔長時間艱辛測試 商業市場前景可期

國內測繪市場第一次擁有了機載毫米波測繪雷達測繪出的圖像背後,是23所科研參試團隊艱辛的努力和付出。

“這次成都測繪飛行第一個架次是夜航,第二、三架次是跨夜航,第四個架次是冒雨航……”黃偉告訴紅星新聞記者,連續半個多月的準備和測繪,大家每天清晨5、6點起床,一個架次9個多小時飛行,晚上還要加班處理分析資料。

黃偉打趣道:“吃少喝少加‘暈機’,這半個多月忙下來,完成了瘦身10餘斤的‘壯舉’。”

據瞭解,機載毫米波測繪雷達團隊屬於航太科工二院23所青年創新工作室,高科技人才占比87.5%,35歲以下年輕人才占比70%。

根據2017年4月28日發佈的2016中國國土資源公報顯示,2016年,測繪資質單位完成服務總值910.32億元。

談及機載毫米波雷達的市場應用前景,董亮表示:“國家層面的基礎地理資訊測繪,加每個省的地理資訊調查測繪,另外還有工程建設的需求,根據相關諮詢機構給我們提供的資料,以西南地區而言,每年測繪市場保守估計有幾個億容量。”

孟飛坦言,我國測繪市場剛剛擁有了首張機載毫米波測繪雷達測繪出的圖像,商業應用才剛剛開始,還需要經過市場的檢驗。

END

紅星新聞實習記者丨張炎良 北京攝影報導

編輯丨汪垠濤

據瞭解,機載毫米波雷達除常規的國土資源測繪、工程建設測繪等應用外,還可以廣泛應用於自然災害監測與回應,精細化農作物分類與估產、森林資源調查等領域。

我國西南地區山高穀深,是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災害的高發區,且災害時常發生在夜間,給勘探救援帶來了很大困難。孟飛告訴紅星新聞記者:“毫米波測繪雷達因為不受天氣影響,具備快速回應的能力,如果23所的雷達用於災害救援,可在很短時間內形成整個區域的三維地形圖,從而指導救援。”

談到最近發生的“桑吉”號油輪事故,23所表示,機載毫米波雷達如果投入救援,可不受天氣影響,晝夜監測油污在海上的擴散情況,有助於指導海面救援清汙船作業。

高海拔長時間艱辛測試 商業市場前景可期

國內測繪市場第一次擁有了機載毫米波測繪雷達測繪出的圖像背後,是23所科研參試團隊艱辛的努力和付出。

“這次成都測繪飛行第一個架次是夜航,第二、三架次是跨夜航,第四個架次是冒雨航……”黃偉告訴紅星新聞記者,連續半個多月的準備和測繪,大家每天清晨5、6點起床,一個架次9個多小時飛行,晚上還要加班處理分析資料。

黃偉打趣道:“吃少喝少加‘暈機’,這半個多月忙下來,完成了瘦身10餘斤的‘壯舉’。”

據瞭解,機載毫米波測繪雷達團隊屬於航太科工二院23所青年創新工作室,高科技人才占比87.5%,35歲以下年輕人才占比70%。

根據2017年4月28日發佈的2016中國國土資源公報顯示,2016年,測繪資質單位完成服務總值910.32億元。

談及機載毫米波雷達的市場應用前景,董亮表示:“國家層面的基礎地理資訊測繪,加每個省的地理資訊調查測繪,另外還有工程建設的需求,根據相關諮詢機構給我們提供的資料,以西南地區而言,每年測繪市場保守估計有幾個億容量。”

孟飛坦言,我國測繪市場剛剛擁有了首張機載毫米波測繪雷達測繪出的圖像,商業應用才剛剛開始,還需要經過市場的檢驗。

END

紅星新聞實習記者丨張炎良 北京攝影報導

編輯丨汪垠濤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