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茶馬古道——豆沙關

豆沙關古稱石門關, 位於雲南省鹽津縣城西南22公里, 是古時由蜀入滇的第一道險關。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劈就了鎖滇扼蜀的雄關天塹,

為四川進入 雲南的交通要道, 秦、漢“五尺道”的要隘。 豆沙關亦稱石門關, 是歷史上著名的茶馬古道、博南古道、鹽米古道及滇緬公路必經要隘;關口兩座陡峭的山峰拔地而起, 絕壁對峙, 猶如兩扇推開的巨門, 石門關因此而得名;同時意即“天開石門”, 是大理蒼山之門, 座落在蒼山西坡馬龍峰和玉局峰之間, 是一個呈巨型“V”字形的天然大峽谷。 如今峽谷已有了公路, 鐵路等, 方便了雲、川兩地的物資交流。

當年的馬匹是主要的交通運載工具。

這就是實實在在的茶馬古道。

豆沙關的茶馬古道也稱“五尺道”。 其行道之艱難可見一斑。

茶馬古道如今仍是老百姓的進城之路。

僰(音“博”)人懸棺是中國懸棺葬區最典型最集中的代表,由此帶來的僰文化包含著無數令人難解的千古之謎。這些山岩高達數百米,猿猴無法攀援,飛鳥為之發愁,而這個奇特的民族,卻將沉重的棺木釘在絕壁之上,並且無一例外地向著太陽升起的地方。在山崖20-100米的高處分佈著223具懸棺,被世人稱為——僰人懸棺。沒有人知道,他們是如何將重達半噸以上的懸棺放置於20-100米高處的絕壁之上,這個民族又是怎樣消失的……

如今的古鎮已呈現出勃勃生機。

做生意的大媽,看到了鏡頭羞澀的笑了起來

走在寂寥的古鎮,不知今夕何年

袁滋題記摩崖石刻: 唐貞元九年(西元793年),南詔王異牟尋派使者請求歸唐。唐遣巡官崔佐時與異牟尋會盟於大理點蒼山,南詔叛唐42年後又與唐重歸於好。翌年唐朝廷派禦史中巫袁滋,持節赴雲南冊封異牟尋為雲南王。持冊禦史袁滋由戎州(今四川宜賓)入滇,經石門(今豆沙關)時,有感而發,刻石記事。袁滋題記摩崖石刻的內容與新、舊《唐書》、《蠻書》、《資治通鑒》等書記載相同。碑刻記載唐與南詔友好關係的史實,是民族團結的象徵,是研究唐與南詔的重要實物資料。

茶馬古道如今仍是老百姓的進城之路。

僰(音“博”)人懸棺是中國懸棺葬區最典型最集中的代表,由此帶來的僰文化包含著無數令人難解的千古之謎。這些山岩高達數百米,猿猴無法攀援,飛鳥為之發愁,而這個奇特的民族,卻將沉重的棺木釘在絕壁之上,並且無一例外地向著太陽升起的地方。在山崖20-100米的高處分佈著223具懸棺,被世人稱為——僰人懸棺。沒有人知道,他們是如何將重達半噸以上的懸棺放置於20-100米高處的絕壁之上,這個民族又是怎樣消失的……

如今的古鎮已呈現出勃勃生機。

做生意的大媽,看到了鏡頭羞澀的笑了起來

走在寂寥的古鎮,不知今夕何年

袁滋題記摩崖石刻: 唐貞元九年(西元793年),南詔王異牟尋派使者請求歸唐。唐遣巡官崔佐時與異牟尋會盟於大理點蒼山,南詔叛唐42年後又與唐重歸於好。翌年唐朝廷派禦史中巫袁滋,持節赴雲南冊封異牟尋為雲南王。持冊禦史袁滋由戎州(今四川宜賓)入滇,經石門(今豆沙關)時,有感而發,刻石記事。袁滋題記摩崖石刻的內容與新、舊《唐書》、《蠻書》、《資治通鑒》等書記載相同。碑刻記載唐與南詔友好關係的史實,是民族團結的象徵,是研究唐與南詔的重要實物資料。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