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你知道嗎?高密原來還有個“稻侯國”!

傳說千年“稻穀城”

據考, 原井溝鎮城子村(老村)南面歷史上曾有古城, 名“稻穀城”, 簡稱稻城, 位於商羊河與濰河交匯處之東岸, 峽山水庫上游, 城陰城之南偏西, 為城陰城之“子城”, 屯糧牧馬之城。 舊《高密縣誌》載:“縣西南五十裡, 濰水堰側, 土人呼堰為趙貞女坊, 南有高堤, 即稻城遺址。 春秋稱琅琊之稻。 漢有塘堰, 蓄濰水以溉稻, 因名其城。 漢武帝封齊孝王子定為稻侯, 即此。 ”

史載:清代“諸城李澄中游淮陰(舊時濰河亦稱淮河或濰水)三壩記雲:上壩在東武巴山西北五裡許, 北去一裡為中壩, 迤去二十裡為下壩。 ”現在三壩的大體位置為上壩在注溝生態農業發展區李家埠村西偏南, 中壩在西注溝村西, 下壩在峽山區城子老村西偏北。 下壩即濰水堰。 在濰水堰側, 南有高堤是古稻城所在位置的主要特徵。 濰水堰處古代立有趙姓貞女坊。 城子老村村北有“張良溝”, 此溝源于水城村西,

彎彎曲曲有72道彎之說, 至城子老村後入濰河, 全長約十華里。 此溝多處有“五叉口”、“東北潭”、“將台”等名稱, 確系一條古老溝渠。 為什麼叫“張良溝”無史料佐證。 據《史記》載:“濰水之戰後, 張良受漢王之命親至齊國封韓信為齊王。 ”推測, 張良在韓信陪同下視察戰場, 並對濰水岸邊挖溝排水有指導意見。 “張良溝”或因此命名。 村東南方有南都湖。 《水經注》雲:“縣南十裡, 蓄以為塘, 方二十余裡, 古所謂高密之南都也。 ”南都遺址位於原井溝鎮水城村西, 柴溝鎮于家莊北, 代家莊東。 代家莊北去一公里處有高嶺為北岸, 面積約20多平方公里。 早已乾涸。 湖北岸原有紅嶺寺一座, 現已蕩然無存。 村南原有人工築就的高堤, 至上世紀50年代已平。
向村東南展望, 地面向東南微傾, 有可供自流灌溉的萬頃良田。 這特別符合舊志所說的“鄭康成故里在故稻城旁。 康成故宅有稻田萬頃, 斷水造魚梁, 歲收億萬。 ”鄭康成故居在稻城郊區或某個村莊, 距稻城很近, 否則志書不會用“旁”字記載。 具體是哪個村莊, 史料無記, 尚需考究。

張慶亮先生在《打撈“稻侯國”》一文中說:“稻城在今高密城西的井溝鎮城子(老)村南, 遺址南北2.5公里, 東西0.75公里, 總面積1.875平方公里。 ”“第一任稻侯劉定, 是漢高祖劉邦的曾孫, 齊悼惠王劉肥的孫子, 齊孝王劉將閭的兒子。 漢武帝劉徹的叔伯兄弟。 ”稻侯的分封原因是:西元前154年, 即漢景帝前元三年發生了“七國之亂”。 劉肥之子時為膠西王的劉卬參與叛亂。 齊孝王劉將閭與劉卬是親兄弟,

曾私下通謀。 在調查期間, 劉將閭畏罪自殺。 景帝封自己的兒子劉端為膠西王。 後劉端數次犯法, 景帝不忍心治其罪, 任其所為。 由於公卿頻頻奏請, 景帝終於對其懲處, 將膠西國削去大半, 使其勢力弱小不堪。 漢武帝即位後, 對劉端這位同父異母的弟弟不屑一顧。 其時, 又將膠西國劃出的一部分給了劉定作為封地, 封劉定為稻侯, 建立稻侯國, 治所稻城。 劉定大約死於西元前114年, 其子劉陽都繼位。 其後的繼位者有劉陽都的兒子劉咸, 劉咸的兒子劉閱, 劉閱的長子劉永。 稻侯國傳了五代, 共130餘年。 劉永繼位後的稻侯國, 史無記載。

隋朝稻城曾作為膠西縣之治所, 隋末唐初因戰火荒廢。 明正統年間(即1436年至1450年明英宗朱祁鎮第一次在位期間)田姓在此建村,

俗稱田家城子, 後稱城子、城子村。 1974年8月13日(農曆六月二十七日), 濰河洪水氾濫, 峽山水庫漫溢, 城子村房屋倒塌數千間, 遂東遷三華里, 即現在的新村:城子村。

文:田紹義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