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你最愛的“小鮮肉”,背後都離不開它們的神“助攻”!

文/李雋

近幾年, 伴隨著腸類、丸類和牛排的崛起, 保水劑、護色劑、TG酶等主要肉類添加劑獲得了飛速發展, 其提升口感、降低成本的特性被越來越多的肉製品生產企業所接受,

在山東、河北、河南、福建等食品大省得以普遍應用。

快速發展的同時, 肉類添加劑行業也面臨著諸多問題——小廠家氾濫、企業資質良莠不齊、資訊不夠對稱等。

01

保水劑、護色劑、TG酶, 肉製品加工“三大護法”

“肉類添加劑的種類不算多, 其中保水劑, 即可提升食品內部的持水性, 並改善食品的口感、風味和形態。 “保水劑的主要功能是調整pH值, 使之高於肉蛋白的等電點大廠的業務員(離職後), 隨便搞一個配方, 找兩個工人, 就開始生產了。 現在只有兩三個人的保水劑加工廠還很多, 國內各地都有分佈, 造成了良莠不齊的局面。 ”張虎介紹道。

據悉, 保水劑的加工難度並不高, 核心在於科學配比的研發過程,

但很多小廠並沒有獨立的研發部門, 不具備研發能力。 張虎舉例說, 有些工廠生產的保水劑沒有標注標籤, 老闆本人也沒有這方面的意識。

當然, 這些小廠的輻射半徑一般很短, 只在當地及周邊地區銷售, 走不遠。 但是出於價格等因素考慮,

有些小型肉類加工廠也會選擇他們的產品。 而這都是食品安全的隱患, 阻礙著行業向健康有序的方向發展, 亟需改變。

儘管有些保水劑、護色劑小廠以低質低價擾亂市場, 但張虎表示, 大廠家不用將這部分小廠放在心上。 因為這些小廠的市場輻射能力有限, 產品極其單一, 難以與正規廠家抗衡。

“拋去臺灣企業不說, 國內在保水劑、護色劑領域做得較為出色的廠家就那麼幾個, 大家彼此都很清楚, 也能很快拿到彼此的新品。 ”張虎表示, 他們幾個大廠家都保持著較快的新品研發速度, 還常常互相學習、互相借鑒, 共同向前。

“就像科爾沁、恒都這些大型肉製品廠家一樣, 我們幾個大廠家也承擔起了為行業研發新品的職責。

我們具備完整的質檢(體系), 設立有研發部門, 每個季度會研製出幾個新品, 並接受市場的檢驗。 ”張虎認為, 雖然近兩年市場有點亂, 但經過這段時期後, 監管必將越來越嚴格, 屆時不規範的小廠家會被“清”出去, 行業將朝著規範化方向前進。

李風認為, 隨著肉製品行業的大發展, 肉類加工愈益深入, 添加劑市場也會越來越大。 “以往不太用添加劑的內蒙古牛羊肉加工企業, 也開始嘗試使用添加劑。 這畢竟是一個安全提升口感的穩定性方法, 企業沒有理由拒絕。 ”

而在消費者層面, 張虎表示, 隨著消費觀念的進步, 如今大家已不再一提添加劑就色變, 當然, 要按國家安全標準的要求規範使用。 “保水劑、護色劑行業蒸蒸日上, 目前已有不少上規模企業, 但行業寡頭還沒形成, 留給廣大添加劑廠家的機會還很多。 ”

03

TG酶格局清晰, 市場“三足鼎立”

與保水劑、護色劑行業的混亂狀況不同, TG酶市場則較清楚明晰。 “TG酶自2012年開始應用於牛排、千頁豆腐等產品, 直到今天, 國內能生產‘原酶’的也就三家, 分別是一鳴、東聖和青瑞。”江蘇一鳴生物股份有限公司(簡稱“江蘇一鳴”)楊經理在接受採訪時這樣介紹。

就全球來看,TG酶先是在日本得到了應用,主要用於粘合碎肉。在國內,江蘇一鳴是第一波生產TG酶的企業之一,始於80年代,隨後又經歷了國企改制。“有近十年的時間,我們每年只花三個月生產出的TG酶,就能滿足全年所需。可以想像那時的市場容量是非常小的。”楊經理回憶說,2012年之前,TG酶市場一直都不溫不火。

直到2012年,隨著牛排等產品的崛起,TG酶很快迎來了“春天”。江蘇一鳴的年銷售額也由過去的5000萬~6000萬元增長到目前的2億~3億元,如今,每個月都要加緊生產,才能滿足訂單所需。

“廣東、福建、河北、山東、河南等食品大省的用量都非常大。”楊經理說,“因為產量上去了,TG酶的價格也隨之下滑。一公斤TG酶過去要1000多元,現在不到100元。”

“生產TG酶,前期投資非常大,要有發酵罐,環境、衛生也要達標,固定資產投資在數千萬元到1個億之間。”楊經理表示,正是如此高的准入門檻阻止了小廠的叢生,國內的TG酶生產廠家屈指而數。

從找不到對口市場,到完美契合肉製品加工,TG酶被越來越多的生產企業所接受。在資訊對稱的前提下,添加劑廠家與肉類廠家對接後,很快就能拿出一套投入產出比方案,是否適用一目了然。

目前國內TG酶市場“三足鼎立”,楊經理估算TG酶的市場容量為年產值5~6個億,“但隨著肉製品行業的進一步發展,以及在化妝品、醫藥等其他行業的拓展,國內TG酶市場很快會做到10個億”。

· END ·

分別是一鳴、東聖和青瑞。”江蘇一鳴生物股份有限公司(簡稱“江蘇一鳴”)楊經理在接受採訪時這樣介紹。

就全球來看,TG酶先是在日本得到了應用,主要用於粘合碎肉。在國內,江蘇一鳴是第一波生產TG酶的企業之一,始於80年代,隨後又經歷了國企改制。“有近十年的時間,我們每年只花三個月生產出的TG酶,就能滿足全年所需。可以想像那時的市場容量是非常小的。”楊經理回憶說,2012年之前,TG酶市場一直都不溫不火。

直到2012年,隨著牛排等產品的崛起,TG酶很快迎來了“春天”。江蘇一鳴的年銷售額也由過去的5000萬~6000萬元增長到目前的2億~3億元,如今,每個月都要加緊生產,才能滿足訂單所需。

“廣東、福建、河北、山東、河南等食品大省的用量都非常大。”楊經理說,“因為產量上去了,TG酶的價格也隨之下滑。一公斤TG酶過去要1000多元,現在不到100元。”

“生產TG酶,前期投資非常大,要有發酵罐,環境、衛生也要達標,固定資產投資在數千萬元到1個億之間。”楊經理表示,正是如此高的准入門檻阻止了小廠的叢生,國內的TG酶生產廠家屈指而數。

從找不到對口市場,到完美契合肉製品加工,TG酶被越來越多的生產企業所接受。在資訊對稱的前提下,添加劑廠家與肉類廠家對接後,很快就能拿出一套投入產出比方案,是否適用一目了然。

目前國內TG酶市場“三足鼎立”,楊經理估算TG酶的市場容量為年產值5~6個億,“但隨著肉製品行業的進一步發展,以及在化妝品、醫藥等其他行業的拓展,國內TG酶市場很快會做到10個億”。

· END ·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