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大健康大食業加速融合發展

為深入貫徹《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 落實《“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戰略部署, 聚焦營養健康科技新進展與新領域、新技術與新突破, 發展食物與營養健康新業態, 發佈營養健康科技新產品與新成果, 日前, 國家食物與營養健康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以下簡稱“聯盟”)2017年會在北京召開, 來自聯盟、高校與科研院所、國家農業高新區、企業及媒體等200餘名參會代表出席了本屆年會。 與會代表在交流後認為, 在經歷了“吃飽”與“好吃”的農業發展與加工業發展兩大階段後, 我國正在進入“吃好”的產業融合發展階段。

未來, 營養健康將與農業、工業相互銜接, 成為“健康中國”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並為加快經濟發展與提高國民健康素養貢獻巨大力量。 同時, 由科技創新推進的精准營養與標準體系的建設將成為產業發展的兩大著力點。

發展方向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所長戴小楓提出,

我國已經進入工業革命新時代, 同時也進入了全球戰略調整的新發展階段。 經濟學家預測, 我國目前的3億中產階級在未來30年中會翻兩番, 新增將近10億的中產階級, 這將為農產品加工業、食品製造業以及大眾營養干預帶來巨大的發展商機。 大眾營養干預之後還將有特殊人群營養干預和24小時即時線上的個性化營養干預和營養健康服務, 這需要基因組學、腸道菌群學以及互聯網、雲計算、大資料、5G技術的融合與支援, 這個過程中需要大科學、大協作, 通過大資料、大食物、大工業生產, 形成一個全新的營養健康產業, 來取代現階段傳統的農業生產模式。 可以說, 由農產品、食品、營養與健康為基本元素的大健康智慧時代已經到來。

中糧營養健康研究院總工程師牛興和表示, 營養健康產業作為朝陽產業, 在產品、技術、服務、平臺、人才等諸多方面尚有不足, 我國營養健康產業發展面臨東西部不平衡, 發達地區和落後地區不平衡, 城鄉不平衡等問題。 國家層面已經對深入開展食品營養的功能評價研究, 加強對學校、幼稚園、養老機構健康工作的指導, 強化家庭高危個體生活方式的指導和干預, 建立完善針對不同人群、不同環境、不同生理情況的運動處方或開發促進健康生活的適宜技術和用品等做出了明確部署。 未來, 中糧將以營養健康大資料和國人營養需求研究、食品精准營養設計與健康調控機理研究、基於人類生命週期的精准營養與智慧健康管理研究和精准營養食品製造四大方向為重點,

建立起精准營養與智慧健康的技術創新中心, 和高校、科研單位密切合作, 建立國家級技術創新中心與產業交流平臺。

科技前沿

分子層面基礎研究展示更完整的人體代謝過程 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生命科學院教授李蓬在“脂代謝調控與健康和疾病”的報告中表示, 營養、能量與人體代謝關係密不可分, 也是科學界越來越熱門的研究領域, 但是, 分子和細胞層級的基礎研究仍然有大量工作需要開展。 例如自己的團隊已經觀察到人體內脂肪通過“脂滴”相互融合的過程, 越來越多的研究也顯示出膳食纖維與腸道菌群乃至人體營養物質的消化吸收與代謝密切相關,

但究竟人體是如何對這些過程進行調節、哪些營養素如何影響調節過程以及通過怎樣的膳食補充可以有效干預, 新開發的功能食品的生物學效應等, 尚需要大量的實驗予以研究證實。

生物技術助力節能提效 中國工程院院士、江南大學生物工程學院教授陳堅表示, 來自天然動植物的功能性營養化學品具有天然物質等同性、較高的安全性和明確的生理功能, 但在動植物體內含量普遍較低, 導致其提取成本較高, 而化學合成法對於大多數目前市場急需的功能性營養化學品都沒有比較經濟的合成方法。 因此, 採用生物法高效合成目前市場必須的功能性營養化學品, 對於提高人民生活水準,減少植物提取法造成的耕地浪費和環境污染,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目前,功能營養品的生物合成途徑及其調控機制不斷得到闡明,生物製造有望替代傳統生產工藝,這將有助於提升我國現有生物技術企業的技術水準。

江南大學食品學院教授鐘芳認為,將噴霧乾燥膠囊、納米膠囊、納米乳液在內的多種包埋載體技術用於營養素的保護和運轉,可以有效提高營養素的生物利用率,未來將受到更多關注。

3D列印技術實現食品智慧製造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研究員、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科技創新工程中式食品加工與裝備創新團隊首席科學家張泓認為,以數位三維CAD模型設計檔為基礎的食品3D列印技術可以實現個性化精准營養食品的智慧製造,結合個體的健康大資料和食品營養大資料,有助於個性化精准營養食品產業完成向高端智慧製造領域的轉型。

熱點領域

從精准醫學到精准營養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研究員林旭表示,過去10多年,人們通過前瞻性營養流行病學追蹤佇列和營養干預結合多組學先進手段,發現多個乳製品、碳水化合物、必需脂肪酸和紅肉攝入、環境暴露相關的生物標記物等,為今後開展精准營養需求和代謝性疾病的精准預測、預防及干預提供了重要科學依據,未來,精准營養將借助多組學、多層次的分子資訊和新的營養標誌物等先進技術,開展更為精准的營養評估和個體化干預。

新時代的全穀物前景 國家糧食局科學研究院糧食加工研究組組長譚斌認為,經過十年的發展,中國全穀物產業無論是在科學研究開發與科普普及方面,還是在不斷豐富的全穀物產品市場等方面,都呈現快速發展態勢。未來,可以通過科技創新實現全穀物營養安全與好吃的目標,構建科學統一的全穀物定義、標準、檢測方法與標識,高效地科普宣傳,研究全穀物與慢性代謝疾病關係的基礎資料以及全穀物消費統計資料等,進一步豐富全穀物產業內涵,為大健康戰略提供更多選擇。

腸道菌群與人體健康 腸道健康科普作者藍燦輝表示,2017年,腸道菌群相關代謝機制、腫瘤治療、腸腦軸以及糞菌移植等是全年熱點。在高血壓、帕金森病、阿爾茲海默症等明確與腸道菌群相關的研究之外,將菌群與疾病的相關性研究推向因果關係的研究有了重要進展。食品和營養領域的研究者也在持續關注腸道菌群,益生元的定義被改寫,益生菌、發酵果蔬、個體化營養等,都有了更多的知識累積。

標準體系

湯臣倍健科技中心總監張旭光認為,目前,精准營養在科研與商業轉化領域都處於早期階段,邊研究、邊轉化、邊應用是精准營養的科研轉化主要策略。新技術與功效機理明確的研發是精准營養的兩大重點,關於精准營養的法律法規體系建設有待完善。

江南大學食品科學博士王瑛瑤表示,去年發佈的《國民營養計畫》就我國食物營養產業要快速和持續健康發展提出了科學化、標準化,通過七大策略和六大行動解決生命全週期、健康全過程的目標;食品安全法搭建起了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體系,體現出了以食品安全為基礎的營養健康標準體系構建;特殊膳食等強制性標準和操作規範以及由國家衛計委主導的行業性營養標準也為體系的構建提供不同層級的指導標準。在此基礎上,團體標準和企業標準將對食品營養健康體系的構建起到支撐作用。未來應當限制強制性標準的數量,增加真正滿足市場需要的標準導向,同時這些標準也要體現技術創新的核心。

王瑛瑤提出,以食品安全法為基礎,包括指南、規範、聲稱等在內的行業標準為第二層級,膳食指導為第三層級的倒金字塔式的營養健康規範體系將更加有助於引導和培育市場,凝聚企業和專家的力量,滿足營養健康領域技術和產品的需要。 本報記者 羅晨

對於提高人民生活水準,減少植物提取法造成的耕地浪費和環境污染,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目前,功能營養品的生物合成途徑及其調控機制不斷得到闡明,生物製造有望替代傳統生產工藝,這將有助於提升我國現有生物技術企業的技術水準。

江南大學食品學院教授鐘芳認為,將噴霧乾燥膠囊、納米膠囊、納米乳液在內的多種包埋載體技術用於營養素的保護和運轉,可以有效提高營養素的生物利用率,未來將受到更多關注。

3D列印技術實現食品智慧製造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研究員、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科技創新工程中式食品加工與裝備創新團隊首席科學家張泓認為,以數位三維CAD模型設計檔為基礎的食品3D列印技術可以實現個性化精准營養食品的智慧製造,結合個體的健康大資料和食品營養大資料,有助於個性化精准營養食品產業完成向高端智慧製造領域的轉型。

熱點領域

從精准醫學到精准營養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研究員林旭表示,過去10多年,人們通過前瞻性營養流行病學追蹤佇列和營養干預結合多組學先進手段,發現多個乳製品、碳水化合物、必需脂肪酸和紅肉攝入、環境暴露相關的生物標記物等,為今後開展精准營養需求和代謝性疾病的精准預測、預防及干預提供了重要科學依據,未來,精准營養將借助多組學、多層次的分子資訊和新的營養標誌物等先進技術,開展更為精准的營養評估和個體化干預。

新時代的全穀物前景 國家糧食局科學研究院糧食加工研究組組長譚斌認為,經過十年的發展,中國全穀物產業無論是在科學研究開發與科普普及方面,還是在不斷豐富的全穀物產品市場等方面,都呈現快速發展態勢。未來,可以通過科技創新實現全穀物營養安全與好吃的目標,構建科學統一的全穀物定義、標準、檢測方法與標識,高效地科普宣傳,研究全穀物與慢性代謝疾病關係的基礎資料以及全穀物消費統計資料等,進一步豐富全穀物產業內涵,為大健康戰略提供更多選擇。

腸道菌群與人體健康 腸道健康科普作者藍燦輝表示,2017年,腸道菌群相關代謝機制、腫瘤治療、腸腦軸以及糞菌移植等是全年熱點。在高血壓、帕金森病、阿爾茲海默症等明確與腸道菌群相關的研究之外,將菌群與疾病的相關性研究推向因果關係的研究有了重要進展。食品和營養領域的研究者也在持續關注腸道菌群,益生元的定義被改寫,益生菌、發酵果蔬、個體化營養等,都有了更多的知識累積。

標準體系

湯臣倍健科技中心總監張旭光認為,目前,精准營養在科研與商業轉化領域都處於早期階段,邊研究、邊轉化、邊應用是精准營養的科研轉化主要策略。新技術與功效機理明確的研發是精准營養的兩大重點,關於精准營養的法律法規體系建設有待完善。

江南大學食品科學博士王瑛瑤表示,去年發佈的《國民營養計畫》就我國食物營養產業要快速和持續健康發展提出了科學化、標準化,通過七大策略和六大行動解決生命全週期、健康全過程的目標;食品安全法搭建起了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體系,體現出了以食品安全為基礎的營養健康標準體系構建;特殊膳食等強制性標準和操作規範以及由國家衛計委主導的行業性營養標準也為體系的構建提供不同層級的指導標準。在此基礎上,團體標準和企業標準將對食品營養健康體系的構建起到支撐作用。未來應當限制強制性標準的數量,增加真正滿足市場需要的標準導向,同時這些標準也要體現技術創新的核心。

王瑛瑤提出,以食品安全法為基礎,包括指南、規範、聲稱等在內的行業標準為第二層級,膳食指導為第三層級的倒金字塔式的營養健康規範體系將更加有助於引導和培育市場,凝聚企業和專家的力量,滿足營養健康領域技術和產品的需要。 本報記者 羅晨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