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牆倒眾人推 歐盟罰高通12億美元 高通面臨連環罰款

日前, 高通因濫用其壟斷地位, 妨礙了其他公司在市場上的公平競爭, 被歐盟反壟斷機構罰了12.3億美元。

誠然, 高通曾經濫用其壟斷地位, 搞出了“高通稅”、“反專利授權”等霸王條款, 且在過去幾年因此被多次處以高額罰款。 但本次歐盟開出的巨額罰款, 頗有高通跌下神壇之後, 借機修理一番的味道。

即便沒有協議蘋果也只能選高通晶片

無獨有偶, 歐盟競爭委員會專員Margrethe Vestager在聲明中表示, “高通的這些付款不是一般的售價減免, 而是將其作為交易條件, 讓蘋果所有的iPhone和iPad中獨家使用高通基帶晶片組。 這意味著沒有競爭對手能夠在市場中成功挑戰高通, 無論他們的產品有多好。 ”

歐盟競爭委員會專員Margrethe Vestager的聲明透露出一個意思:其他公司的產品比高通更好, 高通能贏完全是依賴和蘋果達成交易壟斷了市場。

然而, 這種說法其實是站不住腳的。

事實上, 即便高通與蘋果沒有達成協議,

純粹從商業上考慮, 蘋果也只會選擇高通晶片。

從技術上說, 5模基帶晶片只有少數幾家公司具備開發能力, 7模基帶晶片在2015年以前完全被高通壟斷。 即便是通信技術底蘊非常厚實的華為, 在麒麟960以前, 其霸龍基帶只支援5模。

華為自己高端手機要支援中國電信的網路只能外掛VIA的55nm 中世紀基帶, 因製造工藝過於古老, 使華為外掛VIA基帶的手機飽受發熱詬病。

其他幾家企業中, 中興和愛立信的5模基帶在市場上很罕見, 而馬維爾的基帶還要找中興幫忙調試。 聯發科的基帶技術並不強, 而且一旦採用聯發科的基帶, 是否會被愛立信等老牌通信廠商起訴還是一個未知數, 想必蘋果並不會冒這個風險。

Intel在收購英飛淩的部分業務之後, 把基帶技術搞定花費了太多時間, 在Intel的基帶成熟以前, 蘋果肯定還是選高通的。 展訊在被紫光收購以前, 主要在和聯發科爭奪低端市場, 產品線主要集中在2G和3G手機晶片上, 並沒有能力去和高通爭奪蘋果的訂單。

從基帶性能上看, 高通的基帶也是全球頂尖的。 在蘋果同時採購了高通和Intel的基帶之後, 由於高通基帶的性能明顯優於Intel的基帶。 使蘋果不得不對高通基帶的性能進行閹割, 使使用者不管買到哪個版本的手機, 都能擁有一致的用戶體驗。 以至於此舉遭受不少網友的吐槽。

總而言之, 即便沒有協議, 從商業因素考慮, 蘋果更傾向于選高通晶片。

罰款是高通從神壇跌落的秋後算帳

在3G時代, 高通憑藉CDMA專利濫用其壟斷地位, 不僅和愛立信、華為、諾基亞等通信廠商訂立反專利授權, 還向終端廠商收取高通稅。 這些行為使全球眾多廠商在制定4G通信標準時聯手排擠高通, 力爭實現“去高通化”。

當4G時代, 高通不再像過去那樣強勢的情況下, 中國和歐洲國家紛紛開始秋後算帳。 本質上說, 最近這次歐盟給高通開了12.3億美元的罰單, 是對高通秋後算帳的延續。 而所謂的高通與蘋果簽訂排他協定妨礙市場競爭, 則更像一個藉口。

妨礙自由市場競爭的行為根本數不過來。 企業之間進行結盟是否妨礙自由競爭, 比如微軟和Intel組建Wintel聯盟,軟體和硬體的互相鎖定難道就不妨礙市場自由競爭麼?

又比如跨國公司內部搞計劃經濟和垂直整合是否妨礙自由競爭?再比如三星卡華為、HTC供應鏈是否妨礙自由競爭?

此外,國家層面上妨礙自由競爭的行為就更多了。

歐盟對中國光伏進行雙反,是否妨礙市場自由競爭?歐盟對中國卡客車輪胎發起反傾銷調查是否妨礙自由競爭?歐盟對兩種中國鋼鐵製品徵收反傾銷關稅是否妨礙自由競爭?

特朗普上臺以來的一系列保守主義政策,是否影響自由市場競爭?

因此,以高通妨礙自由市場競爭為名開巨額罰款,純粹是為了找一個開罰單的理由。

事實上,之前已經論證了,即便自由市場競爭,蘋果還是會選擇高通的基帶。

在歐盟反壟斷機構將在幾個月內審理的另一起關於高通的案件中,高通被指控以低於晶片成本價格傾銷,將Icera逐出市場。

在筆者看來,這又是為了對高通開罰單,所找的一個理由。Icera公司在商業上的失敗和高通低價傾銷的關係不大,Icera公司本身在技術上就不咋樣,英偉達在並購Icera之後,開發的晶片平臺更適合上平板,而不是用在手機上。

何況即便沒有高通低價傾銷,Icera公司也會被聯發科、展訊這些價格屠夫趕出市場。將自己的失敗完全歸咎于高通低價傾銷,進而要以此為名對高通開出高額罰單,這種邏輯未必太過霸道。

結語

老歐洲在手機(基帶)晶片上被北美和東亞國家的公司吊著打,更多的應該在自己身上找原因,而不是把一切都歸咎于高通濫用壟斷地位。

畢竟在中國,高通同樣濫用其壟斷地位,但中國還是湧現出像展訊、華為海思、聯發科、銳迪科等一批手機晶片企業。誠然,華為海思和展訊的手機晶片在CPU和GPU上都是買的,和高通自研有差距,但華為在基帶性能上不輸于高通,展訊更是憑藉價格屠夫的打法,佔據了全球手機晶片市場的五分之一以上。

歐盟國家應該自己分析一下,為何蘋果會採購Intel的基帶,而不去採購愛立信的基帶。為何英飛淩玩不轉的業務,賣到了Intel手裡,Intel在經過幾年磨礪之後,就可以和高通搶蘋果的訂單。為何中國能夠出現華為海思和紫光展訊,歐洲企業卻只能觀望北美和東亞公司在智慧手機崛起的大潮中受益。

比如微軟和Intel組建Wintel聯盟,軟體和硬體的互相鎖定難道就不妨礙市場自由競爭麼?

又比如跨國公司內部搞計劃經濟和垂直整合是否妨礙自由競爭?再比如三星卡華為、HTC供應鏈是否妨礙自由競爭?

此外,國家層面上妨礙自由競爭的行為就更多了。

歐盟對中國光伏進行雙反,是否妨礙市場自由競爭?歐盟對中國卡客車輪胎發起反傾銷調查是否妨礙自由競爭?歐盟對兩種中國鋼鐵製品徵收反傾銷關稅是否妨礙自由競爭?

特朗普上臺以來的一系列保守主義政策,是否影響自由市場競爭?

因此,以高通妨礙自由市場競爭為名開巨額罰款,純粹是為了找一個開罰單的理由。

事實上,之前已經論證了,即便自由市場競爭,蘋果還是會選擇高通的基帶。

在歐盟反壟斷機構將在幾個月內審理的另一起關於高通的案件中,高通被指控以低於晶片成本價格傾銷,將Icera逐出市場。

在筆者看來,這又是為了對高通開罰單,所找的一個理由。Icera公司在商業上的失敗和高通低價傾銷的關係不大,Icera公司本身在技術上就不咋樣,英偉達在並購Icera之後,開發的晶片平臺更適合上平板,而不是用在手機上。

何況即便沒有高通低價傾銷,Icera公司也會被聯發科、展訊這些價格屠夫趕出市場。將自己的失敗完全歸咎于高通低價傾銷,進而要以此為名對高通開出高額罰單,這種邏輯未必太過霸道。

結語

老歐洲在手機(基帶)晶片上被北美和東亞國家的公司吊著打,更多的應該在自己身上找原因,而不是把一切都歸咎于高通濫用壟斷地位。

畢竟在中國,高通同樣濫用其壟斷地位,但中國還是湧現出像展訊、華為海思、聯發科、銳迪科等一批手機晶片企業。誠然,華為海思和展訊的手機晶片在CPU和GPU上都是買的,和高通自研有差距,但華為在基帶性能上不輸于高通,展訊更是憑藉價格屠夫的打法,佔據了全球手機晶片市場的五分之一以上。

歐盟國家應該自己分析一下,為何蘋果會採購Intel的基帶,而不去採購愛立信的基帶。為何英飛淩玩不轉的業務,賣到了Intel手裡,Intel在經過幾年磨礪之後,就可以和高通搶蘋果的訂單。為何中國能夠出現華為海思和紫光展訊,歐洲企業卻只能觀望北美和東亞公司在智慧手機崛起的大潮中受益。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