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抗日戰爭時期,汪精衛是如何論證“亡國論”的

抗日戰爭初期, 對中日戰爭前途的一個觀點是“亡國論”, 也稱為“低調理論”。

這種觀點的核心內容是:中國無法戰勝日本, 如果繼續抵抗下去,

結局只能是中國滅亡;而且中國的抗戰意志越堅定, 亡國的速度越快。

如果是由於軍隊的一再退卻, 城鎮的一再淪陷, 從而引發一般民眾產生悲觀情緒的話, 這僅僅是思緒的迷茫;但是, “亡國論”的代表人物如果來自中國決策高層, 就遠不是思緒的問題了, 它會導致“抗日陣線中隨時可能發生的妥協問題”。

“亡國論”的代表人物是國民黨副總裁汪精衛。

盧溝橋事變後, 汪精衛在他的各種演說中大肆宣稱“戰必大敗”的“亡國論”, 其代表作是題為《最後關頭》的講話。

其中, 汪精衛用這樣的語言描述了誓死抗戰的結局:“犧牲兩字是嚴酷的, 我們犧牲自己, 我們並且要犧牲全國同胞一齊犧牲。 因為我們是弱國, 我們是弱國之民, 我們所謂抵抗, 無他內容, 其內容只是犧牲。 ”

“我們並且因為不願自己犧牲之後, 看見自己的同胞去做傀儡, 所以我們必定要強迫我們的同胞一齊犧牲, 不留一個傀儡的種子。 無論是通都大鎮, 還是荒村僻壤, 必使人與地倶成灰燼。 ”

“我們犧牲完了, 我們抵抗之目的也達到了”。

汪精衛的核心觀點是:中國要抵抗外來侵略, 其結果只能是民族與國家“倶成灰燼”。 那麼, 照此推論, 中國浴血抗戰的意義何在?

繼《最後關頭》之後, 汪精衛又發表了《大家要說老實話大家要負責任》的講話, 通篇以陰陽怪氣之語暗示堅持抗戰是對國家的不負責任:“和呢, 是會吃虧的, 就老實的承認吃虧, 並且求於吃虧之後, 有所抵償。 戰呢, 是會打敗仗的, 就老實的承認打敗仗, 敗了再打, 打了再敗, 敗個不已, 打個不已, 終於打出一個由亡而存的局面來。 ”

親愛的朋友, 如您喜歡本文, 請關注大鵬微信公眾號“大鵬說書(帳號dapengshuoshu)。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