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董希文與《開國大典》

董希文(1914-1973), 浙江紹興人, 受毛主席讚譽的油畫大師, 是國家文物局規定的“作品一律不得出境”的六位大師之一。 其女董一沙回憶了父親對油畫《開國大典》的民族化嘗試。

1946年, 父親和母親完成了在莫高窟三年艱苦的臨摹和研究工作後, 帶著兩個在沙漠生活中孕育的兒子沙貝和沙雷回到內地。 徐悲鴻先生對這個並非北平藝專出身, 而是受教於法國歸來的林風眠和常書鴻門下, 並在越南法國國立安南美專學習過的青年大為欣賞。 於是, 父親32歲那年成為國立北平藝專的講師。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當天, 父親站在成千上萬的人群中, 目睹了天安門前開國大典的盛況, 他興奮地用筆勾下了這一景象。 兩年後他接受了革命博物館的邀請, 將他心中那個熱烈的印象畫成了《開國大典》。

房子太小, 母親把幾張床並成一溜, 空出一塊地方後, 父親把四米多寬的畫布釘到了牆上,

但由於房子太矮, 只能把下面的部分先卷起來。 他蹬著椅子在屋裡上上下下幾天, 畫面上就出現了領袖人物和粗大的柱子。

父親為了把一個古老國家獲得新生的氣象表現出來運用了很多想像:他把紅燈籠吊在屋頂上使家裡也喜氣洋洋;去故宮觀看因年久而發黃了的漢白玉欄杆;兩個哥哥正在淘氣的年齡, 高興地幫父親篩沙子和在畫地毯的顏料中, 因為他想像鋪在天安門城樓上的地毯一定是嶄新而毛茸鬆軟的……

工作雖然在緊張愉快的氣氛中進行著, 但是光線不足的屋子忽明忽暗, 而且卷起的部分影響了視線。 於是畫被抬到了西總布胡同大姑母一家居住的兩層小樓裡。 光線比較亮。

秀氣的姑母穿著旗袍裝扮起宋慶齡, 她養的黃菊花也派上了用場。 一個多月後, 這幅場面開闊、氣勢恢宏又富麗堂皇的油畫《開國大典》完成了。

1953年的春天, 美術界準備將一批畫出國展覽, 需要送中央領導審看, 便有了那次著名的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周恩來、董必武等領導人一同觀看《開國大典》的場面。 幾十年後, 當年陪父親一同去中南海的丁井文先生, 又一次激動地回憶了這個讓他一生都忘不了的時刻:

“當時毛主席在觀看《開國大典》時興奮地說:‘是大國, 是中國。 我們的畫拿到國際間去, 別人是比不過我們的, 因為我們有獨特的民族形式。 ’”(來源|北京晚報 作者|董一沙)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