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亂世中的國寶守護人

張伯駒, 是風流倜儻的京城大公子, 潘素, 是十裡洋場的當紅花魁, 就是這兩個看似不會有交集的人, 卻共同譜寫了一段曠世情緣。

潘素 曾經是蘇州名門千金, 前清著名的狀元宰相潘世恩的後代, 原名潘白琴, 也叫潘慧素。 幼年時期, 大家閨秀的母親沈桂香, 聘請名師教她音樂和繪畫, 所以, 她彈得一手好琵琶, 繪畫功底也扎實。 十三歲時母親病逝, 她被繼母王氏, 賣到上海的妓院。 如此冰火兩重天的際遇, 她卻拾掇起無端的愁緒, 鋪展出別樣洞天。 她在十裡洋場的上海別號“潘妃”, 但她不像別的交際花, 接的多是官場客人, 她的客人居然是上海白相的二等流氓為主, 這些人天天到她家酣暢淋漓地“擺譜兒”, 吃“花酒”, 她照樣應接不暇地自顧自出“堂差”。

張伯駒 出身豪門, 是“民國四公子”之一(其他三位是溥儀的族兄溥侗、袁世凱的次子袁克文、少帥張學良),

玉樹臨風, 面若旦角, 眉如柳葉, 天然一段風情, 全蓄注在一雙丹鳳眼中。 竟也是, 賈寶玉的骨子, 納蘭容若的脾性, 不顧雙親反對, 退出軍界, 厭倦功名。 從此, 讀書、唱戲、寫字、古玩、耽美在名士圈, 名副其實一個京城大公子。

張伯駒對潘素一見鍾情, 他填了一首《浣溪沙》:“隔院笙歌隔寺鐘,

畫闌北畔影西東, 斷腸人語月明中。 小別又逢金粟雨, 舊歡卻憶玉蘭風, 相思兩地總相同。 ”以詞表達心聲, 以才情打動少女的芳心。 他們的熱戀激怒了已與潘素有婚約的國民黨中將臧卓, 臧卓把潘素軟禁在西藏路與漢口路交口的一品香酒店。 哪料情癡的張伯駒居然托朋友買通臧卓的衛兵, 在一個月黑風高的晚上, 孤身涉險, 劫走潘素, 幾經輾轉從上海回到北平, 從此開啟了兩人同甘共苦, 形影相隨的一生沉浮。

二人婚後張伯駒為潘素聘請名師——朱德甫教她畫花卉, 夏仁虎教她古文;後來又請蘇州名家汪孟舒教她繪山水畫, 從此潘素專攻青綠山水。 畢竟有書香門第的遺傳基因, 有年幼時打下的繪畫基礎, 潘素的才藝在名師的指點下大有長進。 張大千、陳半丁、劉海粟、陶心如等都是他們的朋友, 他們常常一起觀賞珍藏, 一起作畫題字。 在文人雅士的相聚中, 潘素不斷吸取藝術養分, 她繪的山水畫, 張伯駒、陳宗藩、孟嘉、傅增湘、謝稚柳等人留下了題記,

字與畫相得益彰。 作畫、寫字、撫琴、填詞成了他們夫婦生活的主旋律, 他們合作了很多書畫作品。

▶西晉 陸機 《平復帖》 北京故宮博物院鎮館之寶

1946年,為了不使國寶隋朝展子虔的一幅青綠山水畫《遊春圖》被販至海外,張伯駒和潘素將名下的房產(曾是李蓮英的舊居)賣給了輔仁大學,用售得的美元換成了220兩黃金,潘素叉變賣了首飾。湊成240兩黃金將其買下收藏。

▶隋展子虔《遊春圖》 北京故宮博物院館藏

更為驚險的事情發生在“七·七盧溝橋事變”之後,為了使家中收藏的國寶免遭日寇掠劫,潘素將珍品縫幹被褥和棉衣中,途經河北、山東、安徽、河南,幾經輾轉,終於安全到達西安。“一路的擔驚受怕,日夜的寢食不安。怕土匪搶,怕日本人來,怕意外的閃失,怕自己的疏忽,時刻得小心,整日地守在家中。外面稍有動靜,就大氣也不敢出,心跳個不停。總之,為了這些死人的東西,活人是受夠了顛簸和驚嚇。”日後在回憶起這段驚險的日子時,潘素還心有餘悸。

1956年7月,時任文化部部長沈雁冰(茅盾)親筆為捐獻8件國寶的張伯駒頒發了一個褒獎令:上寫 “張伯駒潘素先生將所藏晉陸機平復帖卷、黃庭堅草書卷等珍貴法書等共八件捐獻國家化私為公”。但是就是這樣拼著性命留下來的國寶,張伯駒和潘素夫婦並未擁為己有,而是從1956年起,將苦心收藏30年之久的書畫真跡陸陸續續都無償捐獻給了國家。

▶唐 李白 《上陽臺帖》 北京故宮博物院館藏

張伯駒、潘素夫婦書畫作品欣賞

▶西晉 陸機 《平復帖》 北京故宮博物院鎮館之寶

1946年,為了不使國寶隋朝展子虔的一幅青綠山水畫《遊春圖》被販至海外,張伯駒和潘素將名下的房產(曾是李蓮英的舊居)賣給了輔仁大學,用售得的美元換成了220兩黃金,潘素叉變賣了首飾。湊成240兩黃金將其買下收藏。

▶隋展子虔《遊春圖》 北京故宮博物院館藏

更為驚險的事情發生在“七·七盧溝橋事變”之後,為了使家中收藏的國寶免遭日寇掠劫,潘素將珍品縫幹被褥和棉衣中,途經河北、山東、安徽、河南,幾經輾轉,終於安全到達西安。“一路的擔驚受怕,日夜的寢食不安。怕土匪搶,怕日本人來,怕意外的閃失,怕自己的疏忽,時刻得小心,整日地守在家中。外面稍有動靜,就大氣也不敢出,心跳個不停。總之,為了這些死人的東西,活人是受夠了顛簸和驚嚇。”日後在回憶起這段驚險的日子時,潘素還心有餘悸。

1956年7月,時任文化部部長沈雁冰(茅盾)親筆為捐獻8件國寶的張伯駒頒發了一個褒獎令:上寫 “張伯駒潘素先生將所藏晉陸機平復帖卷、黃庭堅草書卷等珍貴法書等共八件捐獻國家化私為公”。但是就是這樣拼著性命留下來的國寶,張伯駒和潘素夫婦並未擁為己有,而是從1956年起,將苦心收藏30年之久的書畫真跡陸陸續續都無償捐獻給了國家。

▶唐 李白 《上陽臺帖》 北京故宮博物院館藏

張伯駒、潘素夫婦書畫作品欣賞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