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真正的中國馬戲之鄉在宿州蒿溝嗎

真正的中國馬戲之鄉在宿州蒿溝嗎

趙汗青

蒿溝位於安徽宿州市埇橋區東北, 新汴河北岸, 東臨孫瓦房, 西接灰古, 南連新汴河, 北靠高灘, 距墉橋區政府所在地22公里。

蒿溝鄉很古老, 距今有兩千多年歷史。 西元前221年, 秦始皇統一中國, 把全國分為三十六郡, 實行中央集權制。 蒿溝是秦始皇侄子阿靈王轄區, 叫阿靈郡。 阿靈郡面積很大, 東至陳家, 西抵馬橋, 南到展橋, 北達朱渡口, 方圓數十裡。 城內遺跡很多, 有著名的七十二廟, 至今還有部分痕跡。 阿靈王墓是阿靈王在位時, 為自己建造的墳墓。 墓高三丈餘,

占地面積三、四畝。 遠遠望去, 高大雄偉, 如座丘陵。 墓室方磚砌成, 做工細緻, 形狀精美, 體現了我國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

蒿溝, 真實的名字來源於唐朝。 史載:西元初年, 因連年水災、火災、地震, 郡城陷落, 周圍數十裡成為荒草湖泊。 唐朝至德元年, 安祿山叛亂, 運糧大臣莊見, 為運輸需要, 在此開挖一條運糧溝。 幾年後, 運糧溝裡長滿了荒草, 以蒿草為主, 人們便取名為蒿溝。 後來, 移民增多, 形成村落, 逐漸形成集鎮。

蒿溝大馬戲是名揚全國的。

宿州埇橋馬戲藝術的前身是始於明末清初的民間雜技, 其中較大的有東方大馬戲團、金源馬戲團、亞太馬戲團等300多家, 一萬多人。 而大部分藝人均是蒿溝人。 當年蒿溝鄉尹窩孜村, 便聚集了各類民間藝人數百人,

他們逢會入會, 遇集上集, 開闢了很大的市場, 吸引眾多村民前來拜師求藝, 並在皖北及鄰近的江蘇、山東、河南一帶產生極大影響。 至清朝末年逐漸形成與桃溝、柳溝相連的雜技馬戲之鄉, 蒿溝鄉也因此成了雜技馬戲圈內的藝術中心。 “甯走三江口, 不過蒿桃柳”的說法見證了埇橋馬戲的行業龍頭地位。

到了清朝末年已具有相當規模。 自上世紀20年代以來, 在埇橋區的篙溝、桃溝、柳溝一帶, 雜技名人們率先將馬、猴子、狗等動物表演引入演出, 很受觀眾喜愛, 後又開始嘗試用雜技表演的形式來馴化動物, 並很快收到成效。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 埇橋馬戲得到很大的發展。 蒿溝鄉農民李國泰和他的“國泰”馬戲團成為埇橋第一個走出國門的民營馬戲團體,

先後受邀去越南、美國、加拿大等國演出。 他的幾個子女也都繼承父業, 從事馬戲藝術, 馬戲規模和演出水準, 都遠遠超過當年的父親, 年創收逾數百萬元, 成為當地遠近聞名的“馬戲之家”。

位於中國東部安徽省宿州市的埇橋區被稱2007年9月27日上午, 中國雜技家協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命名授牌儀式, 安徽省宿州市埇橋區被正式授予“中國馬戲之鄉”稱號, 成為我國首個, 也是唯一一個獲此榮譽的縣區。

另外, 蒿溝高灘村以“高灘蘿蔔”及中草藥基地建設為名。

高灘集位於埇橋區灰古鎮東北, 濉河南岸, 宿蒿公路旁, 東連孫瓦房, 西接灰古, 南臨蒿溝, 北靠永安鎮大秦村。

高灘集很古老,

相傳古代為姓張的大梨園, 後來因地塌陷成湖, 由於黃河所帶的泥沙, 逐漸沉積成灘地。 根據古代人喜歡擇高而居的習慣, 後有高姓移民, 佔據高灘, 開荒造田, 人口逐漸積多, 形成村落, 故取名為“高灘”。

由於高灘在濉河、唐河之間, 受黃水沖積, 形成了獨特的產品“高灘蘿蔔”。

高灘蘿蔔久負盛名, 又名裡外青。 綠葉細長, 個兒俊俏, 形如牛角, 諢號“彎腰青”。 一般體重在400——500克左右, 生長入地三分之一, 飽受光露暢和, 青韻豐滿, 皮薄肉嫩, 體內水分晶瑩體透, 一旦落地, 便摔成碎瓣, 故譽名“落地酥”。 生吃入口脆嫩, 辣甜味美, 爽口生津, 老少皆宜, 被譽為水果蘿蔔。 當地人說:“宿州有三怪, 蘿蔔都當水果賣……”熟食紅燒、烹、炒均可, 湯味鮮美。 另外可醃制蘿蔔乾,

纖化醬蘿蔔等。

高灘蘿蔔種植至少已有千年歷史。 相傳在唐太和年間(西元827-836年)宿州玉皇寺僧侶早有種植, 將蘿蔔作為供品, 並饋贈施主, 時稱萊菔, 其種子叫萊菔子, 供藥用。 後逐漸流傳民間, 廣為種植。 有史志載:“蘿蔔, 一名萊菔, 四時皆可栽, 唯末伏初為善, 破甲即可供食, 生沙壤者甘而脆, 生瘠土者堅而辣。 ”它的美味和醫療作用卻不斷地吸引人們, 使它成為高灘集的主要經濟作物, 宿州市的一大特產。 因其美味深受人們歡迎, 名揚宿、徐兩州, 其製成的蘿蔔乾, 遠銷北京、上海等地, 為高灘揚名。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