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78歲溫州老人用畫筆留存老城技藝

本報記者 冉夢蝶

打銅擔、剃頭擔、豆腐擔、打篾擔、米塑攤、磨刀磨鉸剪、賣耳朶爬兒……這些逐漸消失的溫州老行當, 你還記得嗎?近日, 78歲的溫州老人鄭家清, 與中國郵政溫州分公司合作發行了一套《溫州老行當》明信片, 用一幅幅生動明快的彩繪, 記錄下難忘的溫州傳統技藝與舊時街景。

“現在大家都用塑膠(做的傢俱), 以前竹製品更多, 經久耐用, 篾匠挑著擔走街串巷。 ”每套明信片有十張圖, 都是鄭家清精心挑選出來的老行當場景。 他抽出其中一張《打篾擔》說, 在老溫州, 製作竹器就是“鐵飯碗”, 從最簡單的竹製品如筷子、竹筒、竹槍, 到竹席、竹椅、竹籃、竹簍、曬穀簈等精緻複雜的器具, 都要請篾匠來製作修繕。

圖中的篾匠穿著短袖短褲,

戴著眼鏡和手錶, 坐在一張木箱子上, 手上正用篾條編一張竹椅, 背後的擔子裡則放著長長短短的篾條、竹竿、鋸子等等。 鄭家清的畫筆, 不僅記錄場景, 更注重刻畫人的情態, 寥寥幾筆, 一位氣定神閑的篾匠躍然紙上, 篾條在他的手裡乖巧聽話, 縱橫交織, 上下翻飛, 足見其技藝精湛。

除了篾匠外, 鄭家清還刻畫了形形色色的老手藝人, 他們大多一個人挑著擔、背著工具包便可出門攬活, 樸素踏實, 在大街小巷、街道堂前施展著他們的絕活。 “現在都已經看不到了, 這個剃頭擔還是1981年我在永嘉楓林碰到的。 ”鄭家清這套老行當組圖的成圖時間集中在上世紀80年代,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 這些老行當大多難以為繼而逐步被淘汰,

而這些老手藝人的身影也已逐漸模糊在人們的腦海裡, 逾行逾遠。

據悉, 這套《溫州老行當》明信片是鄭家清自費發行的第三套溫州老城系列明信片, 希望能夠喚起人們對傳統手藝的重視。 2014年老人曾發行《溫州蹤跡》系列明信片, 得到很多溫州人尤其是年輕人的喜愛, 引發大家對溫州傳統文化、舊街民俗的追憶。 同年還出版畫冊《溫州舊貌百景》, 從老人30年寫生的一萬多幅作品中精選出來, 描摹溫州秀美山水, 記錄溫州古城風貌, 追蹤歷史記憶。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