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才氣測漏,“掉書袋”大師除了辛棄疾還有他

一提起“掉書袋”, 我們通常會想起辛棄疾, 此人最喜歡在詞中用典, 而且用典用的出神入化, 令人歎為觀止, 著名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一詞即為明證。

而提起喜歡用典的詩人, 有人會想起杜甫, 但估計很少有人想起李白。 在大家的印象中, 詩仙的詩風瀟灑飄逸, 一氣呵成, 似乎很少用典故。

實際上, 太白固然才氣縱橫, 卻也是飽讀詩書之輩, 怎麼可能不在詩中“掉書袋”呢?

請看下麵這首詩:

行路難 其三

唐·李白

有耳莫洗潁川水, 有口莫食首陽蕨。

含光混世貴無名, 何用孤高比雲月。

吾觀自古賢達人, 功成不退皆殞身。

子胥既棄吳江上, 屈原終投湘水濱。

陸機雄才豈自保?李斯稅駕苦不早。

華亭鶴唳詎可聞?上蔡蒼鷹何足道?

君不見吳中張翰稱達生, 秋風忽憶江東行。

且樂生前一杯酒, 何須身後千載名?

在這首詩中, 李白先後用了許由、伯夷叔齊、伍子胥、屈原、陸機、李斯、張翰等人的典故, 通過這些人或好或壞的下場表達自己不戀名利、功成身退、及時行樂的人生態度。

下面簡單介紹一下這些典故的出處。

晉皇甫謐《高士傳·許由》:“堯讓天下於許由……由於是遁耕於中嶽穎水之陽箕山之下, 終身無經天下色。 堯又召為九州長, 由不欲聞之, 洗耳於穎水濱。 ”後世常用許由洗耳形容高蹈出塵、淡泊名利的行為。

《史記·伯夷列傳》:“武王已平殷亂, 天下宗周, 而伯夷、叔齊恥之, 義不食周粟, 隱于首陽山, 采薇而食之。 及餓且死, 作歌。 其辭曰:“登彼西山兮, 采其薇矣。 以暴易暴兮, 不知其非矣。

神農、虞、夏忽焉沒兮, 我安適歸矣?於嗟徂兮, 命之衰矣!遂餓死于首陽山。 ”唐司馬貞《史記索隱》:“薇, 厥也。 ”後世遂用伯夷叔齊之典讚揚抱節守志、為國盡忠之高行。

《吳越春秋·夫差內傳》:“吳王聞子胥之怨恨也, 乃使人賜屬鏤之劍, 子胥……遂伏劍而死。 吳王乃取子胥屍, 盛以鴟夷之器, 投之于江中。 ”伍子胥為吳國的崛起做出了巨大貢獻, 最終卻因為苦苦勸諫剛愎自用的吳王夫差而見棄被殺, 可謂不值。

《史記·屈原列傳》:“令伊子蘭聞之大怒, 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頃襄王, 頃襄王怒而牽之。 屈原至於江濱, 披髮行吟澤畔。 顏色憔悴, 形容枯槁……乃作《懷沙》之賦……於是懷石遂自沈汨羅以死。 ”屈原空懷一顆耿耿丹心, 滿腔愛國熱情, 卻“信而見疑,

忠而被謗”, 最終自沉於汨羅江中, 千百年來令多少仁人志士扼腕歎息?

《世說新語·尤梅》:“陸平原河橋敗, 為盧志所讒, 被誅。 臨刑歎曰:'欲聞華亭鶴唳可複得乎!'”陸機本是西晉著名文學家、詩人, 天才秀逸, 被譽為“太康之英”, 鐘嶸在《詩品》中將其列為上品。 但就是這樣一位才華橫溢的詩人, 卻捲入“八王之亂”的權力鬥爭之中, 最終被成都王司馬穎殺死在軍中, 年僅四十三歲, 令人無比惋惜。 陸機臨死前還想聽再聽一聽家鄉華亭的鶴唳, 但卻再也沒有機會了……

《史記.李斯傳》:“李斯喟然歎曰:‘……斯乃上蔡布衣……今人臣之位, 無居臣上者, 可謂富貴極矣。 物極則衰, 吾未知所稅駕’……”(注:稅駕, 猶解駕, 言休息也)二世二年七月, 具斯五刑, 論腰斬咸陽市。 斯出獄, 與其中子俱執,顧謂其中子曰:'吾欲與若複牽黃犬俱出上蔡東門逐狡兔,豈可得乎!'”李斯作為秦始皇的肱骨之臣,在秦國統一天下的過程中立下了煊赫功勞,若如范蠡、張良一般功成身退,定能長保富貴,得享天年,名垂青史。但可惜他貪戀權位,與趙高同流合污,陰謀立胡亥為帝,最終卻玩火自焚,落得個五馬分屍的下場,到臨刑之前方才後悔不已,還想再次牽黃擎蒼,出獵于上蔡東門,可惜已經太晚……

陸機和李斯,是貪戀功名權力而身死人手的典型例子。“華亭鶴唳詎可聞,上蔡蒼鷹何足道”這兩句也因此成為千古名句,告誡後人牢記著兩個反面例子,時時引以為戒。

《世說新語·識鑒》:“張季鷹辟齊王東曹掾,在洛陽見秋風起,因思吳中菰菜羹、鱸魚膾,曰:‘人生貴得適意爾,何能羈宦數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駕便歸。俄而齊王敗,時人皆謂為見機。”張翰這個典故被後世大量的詩詞所引用,“蓴鱸之思”一詞早已膾炙人口,幾乎成為思鄉或歸隱的代名詞,說它是史上最著名的思鄉典故,應該並不過分。

怎麼樣,看完詩仙這首《行路難》,是不是覺得詩仙掉起書袋來也是“老司機”呢?

其實這位“老司機”還有首更厲害的詩,其中運用的典故可比《行路難》多多了。

下面將這首詩摘錄於下,鑒於篇幅就不一一介紹典故了,有興趣的詩友可以自行查閱。

梁甫吟

唐·李白

長嘯梁甫吟,何時見陽春。君不見朝歌屠叟辭棘津,八十西來釣渭濱。甯羞白髮照清水,逢時吐氣思經綸。廣張三千六百釣,風期暗與文王親。大賢虎變愚不測,當年頗似尋常人。君不見高陽酒徒起草中,長揖山東隆准公。入門不拜騁雄辨,兩女輟洗來趨風。東下齊城七十二,指揮楚漢如旋蓬。狂客落魄尚如此,何況壯士當群雄。我欲攀龍見明主,雷公砰訇震天鼓。帝傍投壺多玉女,三時大笑開電光,倐爍晦冥起風雨。閶闔九門不可通,以額扣關閽者怒。白日不照吾精誠,杞國無事憂天傾。猰貐磨牙競人肉,騶虞不折生草莖。手接飛猱搏雕虎,側足焦原未言苦。智者可卷愚者豪,世人見我輕鴻毛。力排南山三壯士,齊相殺之費二桃。吳楚弄兵無劇孟,亞夫咍爾為徒勞。梁甫吟,聲正悲。張公兩龍劍,神物合有時。風雲感會起屠釣,大人嵲屼當安之。

怎麼樣?這樣的詩仙跟你想像的是不是不太一樣呢?喜歡這樣的李白嗎?

與其中子俱執,顧謂其中子曰:'吾欲與若複牽黃犬俱出上蔡東門逐狡兔,豈可得乎!'”李斯作為秦始皇的肱骨之臣,在秦國統一天下的過程中立下了煊赫功勞,若如范蠡、張良一般功成身退,定能長保富貴,得享天年,名垂青史。但可惜他貪戀權位,與趙高同流合污,陰謀立胡亥為帝,最終卻玩火自焚,落得個五馬分屍的下場,到臨刑之前方才後悔不已,還想再次牽黃擎蒼,出獵于上蔡東門,可惜已經太晚……

陸機和李斯,是貪戀功名權力而身死人手的典型例子。“華亭鶴唳詎可聞,上蔡蒼鷹何足道”這兩句也因此成為千古名句,告誡後人牢記著兩個反面例子,時時引以為戒。

《世說新語·識鑒》:“張季鷹辟齊王東曹掾,在洛陽見秋風起,因思吳中菰菜羹、鱸魚膾,曰:‘人生貴得適意爾,何能羈宦數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駕便歸。俄而齊王敗,時人皆謂為見機。”張翰這個典故被後世大量的詩詞所引用,“蓴鱸之思”一詞早已膾炙人口,幾乎成為思鄉或歸隱的代名詞,說它是史上最著名的思鄉典故,應該並不過分。

怎麼樣,看完詩仙這首《行路難》,是不是覺得詩仙掉起書袋來也是“老司機”呢?

其實這位“老司機”還有首更厲害的詩,其中運用的典故可比《行路難》多多了。

下面將這首詩摘錄於下,鑒於篇幅就不一一介紹典故了,有興趣的詩友可以自行查閱。

梁甫吟

唐·李白

長嘯梁甫吟,何時見陽春。君不見朝歌屠叟辭棘津,八十西來釣渭濱。甯羞白髮照清水,逢時吐氣思經綸。廣張三千六百釣,風期暗與文王親。大賢虎變愚不測,當年頗似尋常人。君不見高陽酒徒起草中,長揖山東隆准公。入門不拜騁雄辨,兩女輟洗來趨風。東下齊城七十二,指揮楚漢如旋蓬。狂客落魄尚如此,何況壯士當群雄。我欲攀龍見明主,雷公砰訇震天鼓。帝傍投壺多玉女,三時大笑開電光,倐爍晦冥起風雨。閶闔九門不可通,以額扣關閽者怒。白日不照吾精誠,杞國無事憂天傾。猰貐磨牙競人肉,騶虞不折生草莖。手接飛猱搏雕虎,側足焦原未言苦。智者可卷愚者豪,世人見我輕鴻毛。力排南山三壯士,齊相殺之費二桃。吳楚弄兵無劇孟,亞夫咍爾為徒勞。梁甫吟,聲正悲。張公兩龍劍,神物合有時。風雲感會起屠釣,大人嵲屼當安之。

怎麼樣?這樣的詩仙跟你想像的是不是不太一樣呢?喜歡這樣的李白嗎?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