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他到中年折翼,卻不知早飲這味藥可化解危機

人到中年最怕什麼?一是自己生重病, 二是伴侶生重病。

因為到中年了, 上有老, 下有小, 中年的夫妻就是維繫住一個大家庭的紐帶, 兩個人互相支撐。

最近接了一個病患的電話, 電話裡, 一個大男人泣不成聲。 老婆突發失聰, 自己上網查了之後, 網上資訊最多的是腦瘤與血栓。

得知這個消息後, 兩人頓時覺得時日無多, 老婆說, 去醫院查個清楚, 落個心安, 讓他繼續上班。

他在上班路上給我電話, 痛哭失聲, 無外就是問我, 如果是最糟糕的情況, 能不能有搶救的機會?他實在不想在中年的時候, 無故折了一個翅膀。

只要有點希望, 能讓妻子安康歸來, 從此恬淡相伴是最大的心願。

這通電話接的我也內心沉重, 這也許是很多人的縮影, 小瀋陽不是說過麼, 最大的悲劇是錢還在, 人沒了。

我始終覺得現在的人過得太辛苦了, 壓力太大了。 其實, 我時常對身邊的朋友說, 健康與幸福是可以雙贏的, 70歲才是人生的開始。 平時工作再忙碌, 喝口水的時間總是有的, 這裡教給大家一個養生的好方子。

往水里加點黃芪就能養身體, 推掉一兩個不重要的見面, 也能省下時間來運動。

說到黃芪這味藥, 也許大多數人都不陌生, 黃芪具有補中益氣、止汗、利水消腫、除毒生肌、養血降壓的作用, 號稱“補氣之長。 在古代, 黃芪有著尊貴的地位, 只有“尊榮人”才可以享用, 不過現在不一樣了, 黃芪人人吃得起, 最簡單的吃法就是泡水喝, 取黃芪5~10克, 開水泡10~20分鐘後代茶飲即可, 可反復沖泡。

在廣東, 我經常見到一些上了年紀的阿姨, 在藥材市場一包包黃芪買回去煲湯, 最簡單的搭配就是黃芪、枸杞、紅棗煲雞了, 氣血雙補, 調整人體氣血平衡, 中老年人常吃, 能改善血液迴圈, 延年益壽。

我還搜羅了幾個名老中醫常用的食療方,大家可以酌情食用,身體有特殊情況可諮詢醫生。

01

國醫大師朱良春的養生長壽粥

適用人群:中老年人

原料:一人份需黃芪30g、薏仁10g、蓮子10g、扁豆10g、大棗6g、枸杞2g。

做法:

先將黃芪放入適量水中泡20分鐘,然後開火煮15分鐘後瀝出湯水;

向瀝完水的鍋中再加一碗水,繼續煮黃芪15分鐘,瀝出湯水;

將薏仁、蓮子、扁豆、大棗洗淨入鍋,加以上兩步中煮好的黃芪水急火煮沸後慢火煮30分鐘;

最後加入枸杞後再煮10分鐘,煮好後晾到合適的溫度即可食用。

02

國醫大師路志正的黃芪薏米飲

黃芪薏米飲可以推動濕邪更快地排出。

適用人群:濕邪重並伴有脾虛的人

原料:黃芪10克,薏米30克。

做法:將黃芪、薏米洗淨放入鍋內,加適量水,先用大火燒沸,再用小火燉煮40分鐘即成。每日1次,代茶飲。

03

國醫大師李濟仁的黃芪茶

適用人群:適合血脂血壓不正常的人食用。

藥材:黃芪10-15克,黃精10克,西洋參3-5克,枸杞子6-10克

李濟仁教授吃法:

悶一下

早上,將上面的藥材放入保溫杯內,倒入開水,悶10分鐘左右就可以喝了。

反復喝

喝沒水後可以不斷添加熱水,喝上一整天。

吃藥材:

晚上再把泡過的藥材吃下去。黃精像肥肉一樣,黃芪比較難吃,要牙齒好。(黃精、西洋參、枸杞子)三味藥都可以吃下去。

#部分圖片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我還搜羅了幾個名老中醫常用的食療方,大家可以酌情食用,身體有特殊情況可諮詢醫生。

01

國醫大師朱良春的養生長壽粥

適用人群:中老年人

原料:一人份需黃芪30g、薏仁10g、蓮子10g、扁豆10g、大棗6g、枸杞2g。

做法:

先將黃芪放入適量水中泡20分鐘,然後開火煮15分鐘後瀝出湯水;

向瀝完水的鍋中再加一碗水,繼續煮黃芪15分鐘,瀝出湯水;

將薏仁、蓮子、扁豆、大棗洗淨入鍋,加以上兩步中煮好的黃芪水急火煮沸後慢火煮30分鐘;

最後加入枸杞後再煮10分鐘,煮好後晾到合適的溫度即可食用。

02

國醫大師路志正的黃芪薏米飲

黃芪薏米飲可以推動濕邪更快地排出。

適用人群:濕邪重並伴有脾虛的人

原料:黃芪10克,薏米30克。

做法:將黃芪、薏米洗淨放入鍋內,加適量水,先用大火燒沸,再用小火燉煮40分鐘即成。每日1次,代茶飲。

03

國醫大師李濟仁的黃芪茶

適用人群:適合血脂血壓不正常的人食用。

藥材:黃芪10-15克,黃精10克,西洋參3-5克,枸杞子6-10克

李濟仁教授吃法:

悶一下

早上,將上面的藥材放入保溫杯內,倒入開水,悶10分鐘左右就可以喝了。

反復喝

喝沒水後可以不斷添加熱水,喝上一整天。

吃藥材:

晚上再把泡過的藥材吃下去。黃精像肥肉一樣,黃芪比較難吃,要牙齒好。(黃精、西洋參、枸杞子)三味藥都可以吃下去。

#部分圖片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