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讓孩子極有可能成功的“鐵飯碗”是什麼

《極有可能成功》是一部反映美國一所名為High Tech High學校的教育方法的紀錄片。 2017年在國內舉行過多次觀影會, 一直受到教育界人士和家長的熱烈歡迎和廣泛好評。 本文以這部紀錄片為出發點, 將自己多年從事教育的心得和思考呈現給讀者。 作者認為, 從個人到社會, 都有不少亟需解決的問題。 這些問題雖然不能全部由教育解決, 但是和教育有著密切的聯繫。 什麼樣的教育才能為個人和社會提供可能的出路呢?本文作者認為:批判性思維是基礎且必要的能力, 也是撬動其它能力和品質的便捷之路。

大學畢業幾年後, 我決定轉行做教育。 觸發這個決定的, 除了一直以來的興趣, 還有這樣一件事。 那好像是我的印象中, 第一次以旁聽的身份坐在教室裡, 一個高中語文老師在講著一篇我現在已經完全記不起來的課文。 由於實在無聊, 我有很多時間去觀察, 有學生在發呆, 有的在看課外書, 有的在小聲說話, 有的看手機偷笑, 認真聽課的沒有幾人。 這或許都是司空見慣的場景, 但那一刻卻深深的觸動了我, 頭腦中有個盤旋不去的問題:

老師, 以及其他的成年人, 真的有權利浪費別人的生命嗎?

進入教育行業以後, 因為工作原因, 我有幸走訪過幾十個嘗試教育改革的創新案例, 對比過不同情境下學生們完全不同的生命狀態。

後來創業做C計畫, 自己也會做講座、工作坊、線上課程, 更深刻的體會到教育的不易與深邃。 今天, 想和你分享一點我的思考。

那些容易被忽略的大問題

談論教育的時候, 眼前的小問題總是很容易被人們關注到。 孩子能考上哪所學校?這學期某門課考了幾分?會背誦幾首唐詩?得到老師的哪些誇獎?參加了幾個興趣班?

然而更重要的問題卻常常被忽略:當下以及不遠的未來, 社會和個人面臨著哪些重要問題?這些問題和教育有什麼關係?

看看我們成年人的世界。

在個人層面, 很多人面臨著精神世界的匱乏。

終其一生都:

?不瞭解自己。

不瞭解自己的性格、優缺點、價值觀念、道德觀念和人生的目標。 劉鑫在江歌被殺的那夜之前, 或許從沒想過, 自己在重大事件中會如何抉擇。 很多人用最惡毒的話語、甚至觸犯法律的行為, 攻擊出軌的明星、虐待小狗的人, 在替天行道的過程中, 可能也沒有深刻的思考過什麼樣的道德觀念和行為邊界是更合理的。 很多人考研、考公務員、結婚、離婚、成為房奴/孩奴,

可能也沒搞清楚這是不是想要的人生。

?不能主導自己。

喪劇之王《馬男波傑克》裡的馬男總是處在自我厭惡和否定的狀態, 總向自己發誓, 不要再傷害別人, 要少喝酒, 少浪費時間, 要去跑步, 要把握自己的人生。 但他從未做到。 元旦忙著定計劃, 聖誕忙著做總結的很多人們, 或許從不敢比對計畫和總結。 或許每個人, 都該先學會和自己和平相處。

?不能發揮自己的潛力。

《了不起的麥瑟爾夫人》中的女主, 如果沒被丈夫拋棄, 在50年代的背景下, 可能想不到自己會成為有獨立思想的脫口秀演說者。 在困境中突破自我的人們值得被敬重。

但難道一定要遭遇巨大的傷害才能絕地逢生?在任何環境下, 人能不能成就更好的自己呢?而一些應試教育的受益者, 可能看到自己得到了高薪而穩定的工作, 卻忽略了自己有可能失去了興趣愛好, 失去了在不確定中不斷探索和創造的勇氣, 失去了無數更好的可能性。

在人際層面,很多人很難建立信任、親密、持久的關係。婚姻的意義是什麼?友誼的價值是什麼?能不能和父母和解?婆媳、妯娌、同事、師生間的矛盾是否難以避免?那種發自內心的、真誠的、動人的人與人之間的連接變得如此少見,而什麼都不相信的犬儒主義變得如此盛行。

在社會層面,很多人很難應對當代的問題和衝突,也很難應對未來的挑戰。

社會問題存在於各個領域。公司招不到稱職的人才,環境污染和飲食安全問題影響廣泛,官僚和學術尤其腐敗,貧富差距日益擴大,缺乏社會責任甚至違法的企業比比皆是。

如何分析問題的原因?如何積極採取行動?很多人想不到分析的思路,也找不到應對的辦法,更沒有行動的勇氣或決心,流於網路上的謾駡和譏諷。

社會衝突撕裂著不同的階層和身份。過去的一年中,陝西孕婦跳樓後家屬和醫生的衝突升級,湖南16歲學生刺死老師,紅黃藍某幼稚園老師針紮幼兒,大學生李文星疑被傳銷組織害死,於歡刺死辱母的催債人。這些衝突發生的深層原因是什麼?普通人應該如何看待這些事件?如何避免類似的衝突再次發生?

而未來的挑戰來自於資訊化和全球化。谷歌研發的阿爾法狗(Alpha Go)閱讀了大量棋譜,擊敗了人類圍棋界排名第一的柯潔;隨後開發的阿爾法元(AlphaGo Zero)不依賴人類玩家的資訊,快速戰勝了所有之前的阿爾法狗系列。機器替代流水線上的工人早已實現,或許在不遠的將來,人工智慧也會取代不少律師、會計師、精算師等腦力工作者。

另一方面,全球化的中國企業可能感受到了中西方在思維方式和文化上的巨大差異,做代工和小商品的中國企業也感受到勞動力更低廉的東南亞國家的挑戰。

這些問題,是教育的責任嗎?應該等它們發生以後再去解決?還是通過好的教育預防這些問題?

這些確實不僅僅是教育的責任,制度和文化更難逃其咎。但這些問題和教育都有密切的關係,成年人總是容易忘記這一點。

以高考為目標的應試教育,能否讓孩子建立起經過審慎判斷的道德觀念和價值體系?有沒有保護孩子的好奇心和自尊心?有沒有激發孩子的潛力?有沒有關注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和習慣的養成?能否讓孩子創造性的解決問題?能否讓孩子應對資訊化時代的諸多挑戰?是否培養了孩子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如果學校和家庭教育沒能完成這些責任,甚至起到了反作用,把孩子自學的權利都剝奪了。我們又怎能指望接受了應試教育的孩子在成年之後,面對種種困境,就可以逃過抑鬱症、逃過青年迷惘、逃過中年危機,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實現人生的逆轉,促進社會的和諧?

就像教育紀錄片《極有可能成功》( Most Likely to Succeed)(2015)上所說的,過去的幾十年中,名牌大學畢業生就意味著好的工作,但在未來的幾十年中,情況很可能並非如此。當學歷不等於能力的時候,當人們可以通過互聯網獲取更多教育資源的時候,面對資訊化時代對個人更高的要求,高學歷也會被社會淘汰,中產也將不再意味著穩定。

如果我們對這些大問題缺乏思考,我們的孩子很可能會因為我們的無知,成為最直接的受害人。

有可能的出路

現在的教育制度沒能跟得上快速變化的社會,沒能有效預防和解決日益激增的問題,還有出路嗎?

出路,或許是從以傳授知識為主的教育,轉向培養能力和品質為主的教育。

這包括但不限於:

?能力:

批判性思維能力(Critical Thinking)、

創造力(Creativity)

溝通能力(Communication)

合作能力(Collaboration)

(簡稱4C,為核心的軟能力/soft skills)

?品質:

自信

毅力

勇氣

求知欲

思想開明

……

這時候,知識在學習過程中依然重要,但它們不再是筋骨、而只是血肉。知識被重新組織起來,為能力和品質服務,為解決問題服務。

當知識真正被活學活用的時候,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可能更加深入,但也可能犧牲掉一部分知識性內容,例如少學了幾個方程式、少記了幾個化學公式。

《極有可能成功》提出了一個實驗性的可能出路。

這個影片紀錄了High Tech High(簡稱HTH)這所發起於美國加州聖地牙哥的學校的教育方式。這是一所沒有分科教學、沒有教科書、沒有學期考試的學校,沒有特殊的生源(公立免費學校,隨機抽籤入學),大學升學率卻達到98%,平均成績比本地區高10%。

17年間,它的模式複製到13所學校,涵蓋小學到高中。HTH主要運用項目式學習(Project-Based-Learning,簡稱PBL)的方式,學生們自主選擇感興趣的項目,為了完成專案,需要應用跨學科的知識,側重培養核心的能力和品質。

雖然上述資料並不能說明這些學生就能更好的在未來社會生活,但影片希望展現的是這種教育方式對人能力和品質的培養。影片記錄了剛入學的9年級的2個新生班,在古雅典課程中的學習體驗,核心展現了兩個孩子的成長和變化。由於HTH的老師有極大的教學自由,兩個班的項目並不一樣。

A班的老師組織了大量蘇格拉底式研討會,通過討論、詰問和寫作的方式,探討古雅典時期的制度和文化,然後由學生分組自編自導自演同主題的戲劇,並和現代巴基斯坦社會聯繫起來。這個故事核心展現了一個小姑娘從內向羞澀,成長為自信的團隊領導者的過程。

B班的任務是分組研究文明從興起到衰落的原因,提煉出背後的理論,然後運用物理學知識,用齒輪、木板等工具,分組製作展板,來反映文明興衰的理論。最終各個小組的展板和一個大轉盤有機的結合,形成一副美妙的、運動的圖景。

這個故事核心展現了一個男孩開始時非常自信,卻因為不聽取別人的意見,導致小組沒能及時完成任務。學期結束後,他又用了四周假期的時間,重新研究並完成了項目。影片中的老師和一些鏡頭也試圖告訴我們,這樣的個人成長絕非個例。學生們的專注、反思和成長,是影片關注的焦點。

這自然不是唯一的嘗試。在歐美,有各種形式的探索,從STEM教育(融合科學、技術、工程、數學),可汗學院,到各種形式的課堂改革。在中國,也有應試教育之外的諸多嘗試,比較典型的像是冬青和大車老師作為家長在11年前開始創辦的日日新學堂,在借鑒和摸索的基礎上,關注孩子本身的成長。

當然,不以應試為主要目的的教育形式並不都是好的,我也見過不少偏激的、狹隘的、違反人性的教育探索。這些創新的教育項目,往往也面臨諸多挑戰,曲折前行。而且,以應試為目的的教育也不全壞。但這些不同的教育方式,目標並不相同,給孩子帶來的改變也不一樣。

一個關鍵的問題是,怎麼判斷呢?不以高考的分數為主要標準,還能夠評價這些教育探索的好壞嗎?

上周我組織了兩場《極有可能成功》觀影會,約300人參加的現場,這是我被問到最多的問題。

怎麼評價學生的軟能力和各種習慣或品質?這種評價當然是可行的,但確實比考察記憶知識要難得多。需要不斷探索這樣的評價體系,現在也已經有一些成果,有選擇題形式的測試,還有運用綜合評價的方法。

例如針對批判性思維能力,有加利福尼亞批判性思維技能測試(CCTST),ETS(Educational Testing Service,即設計SAT,GRE,託福等考試的機構)初步研發的測試,思維能力測試(Thinking Skills Assessment,簡稱TSA,被用於牛津劍橋等高校部分本科專業招生前測試),美國批判性思維協會(Critical Thinking Community)設計的針對閱讀和寫作的測試。

國際學生能力評估計畫(即PISA測試)在2015年也開始嘗試測試學生合作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根據美國21世紀技能合作組織(簡稱P21)對學術和實踐領域的研究,針對合作能力,會評價小組和個人的任務產出以及溝通技巧,有時會輔以錄影等手法;針對溝通能力,會借鑒商業領域的電梯遊說測試法,以及醫學、媒體領域的評價方式;針對創造力,則可能會從發散思維、產品評價和自我評估三方面進行評價。

當然,上述評價在中小學中的應用還很不成熟,但在出現完善的體系之前,每個老師和家長,只能抱著高考的大腿麼?

有時候,我覺得人們過於迷戀以測試為標準的評價體系了,而忽略了更核心的:孩子本身,他們的興趣、感受、思想和變化。

當老師和家長們焦慮,不看分數,怎麼知道孩子學到了什麼?這時有沒有反問過自己:你有沒有通過平等的溝通和真誠的關懷,去瞭解過孩子?

孩子喜不喜歡TA現在學的東西?有沒有讓TA充滿熱情的事情?TA對世界充滿好奇嗎?TA關心社會和他人嗎?TA喜歡提問嗎?TA瞭解社會、學校和家庭中發生的事情嗎?TA對這些事情持有什麼看法?TA評價是非對錯的標準是什麼?

TA怎麼看待自己?怎麼看待自己和別人的關係?TA用什麼心態迎接新的一天?TA所接觸到的資源是否豐富?品質高不高?這些資源豐富了TA的眼界,還是限制了TA對自我和世界的探索? 為了解決問題,TA做出過哪些嘗試?……

很多時候,或許是與孩子間的交流太膚淺、或許是關注孩子的側重點有偏頗,成年人和自以為熟悉的孩子之間,並沒有發生深刻的連接。當我們放下焦慮,用心關注孩子本身,關注那些分數之外更重要的問題,就更可能區分,什麼是更好的教育。

批判性思維

既然教育應該從單向講授知識,轉變為以培養能力和品質為主,但如果全方位改革的學校這麼少,如果應該培養的能力有那麼多,作為家長或者一個普通老師,可以怎麼辦?

我覺得一種有效的方式,是從培養孩子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入手,因為這個能力和其他能力密切相關,更基礎,更重要。

批判性思維能力,是有關思維的能力和品質,決定人應該信什麼和做什麼。這是一種獨立的、理性的、反思性的思維方式,雖然它與感性並不矛盾。

它有三個關鍵字:不懈質疑、多元意見、理性判斷。它也是在西方有兩千多年積澱,數十年學術研究的、具體的思維方法。它讓我們把思考和判斷的過程顯性化,看到自己和別人哪裡出了錯、哪裡應該被改進,最終幫助人明智決策、解決問題。

質疑,是創新的基礎。基於批判性思維的明智判斷,能幫助人改善溝通能力和合作能力。批判性思維也要求人們有挑戰權威的勇氣、對解決複雜問題有耐心和毅力、要有開明的思想、有好奇心和謙遜的態度。

所以培養批判性思維能力,是撬動其他能力與品質的便捷之路。

但是現在的學校教育普遍沒有培養這種能力,反而更可能打壓孩子的質疑意識與好奇心,該怎麼辦呢?

這就需要具備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家長,提供給孩子更好的家庭教育;

也需要更多的教育官員、校長和老師,意識到提高自身批判性思維能力的重要性;

當然,也需要直接面向孩子的課程。

任何年齡段的人,只要有學習和改變的意願,接受恰當的訓練,思維能力也會明顯的提高。

無論時代怎麼改變,無論挑戰變得多麼艱巨,這種明智判斷、解決問題的能力,才是真正的“鐵飯碗”。它塑造著有獨立精神、自由思想的人,也影響著這個社會的未來會走向何方。

在人際層面,很多人很難建立信任、親密、持久的關係。婚姻的意義是什麼?友誼的價值是什麼?能不能和父母和解?婆媳、妯娌、同事、師生間的矛盾是否難以避免?那種發自內心的、真誠的、動人的人與人之間的連接變得如此少見,而什麼都不相信的犬儒主義變得如此盛行。

在社會層面,很多人很難應對當代的問題和衝突,也很難應對未來的挑戰。

社會問題存在於各個領域。公司招不到稱職的人才,環境污染和飲食安全問題影響廣泛,官僚和學術尤其腐敗,貧富差距日益擴大,缺乏社會責任甚至違法的企業比比皆是。

如何分析問題的原因?如何積極採取行動?很多人想不到分析的思路,也找不到應對的辦法,更沒有行動的勇氣或決心,流於網路上的謾駡和譏諷。

社會衝突撕裂著不同的階層和身份。過去的一年中,陝西孕婦跳樓後家屬和醫生的衝突升級,湖南16歲學生刺死老師,紅黃藍某幼稚園老師針紮幼兒,大學生李文星疑被傳銷組織害死,於歡刺死辱母的催債人。這些衝突發生的深層原因是什麼?普通人應該如何看待這些事件?如何避免類似的衝突再次發生?

而未來的挑戰來自於資訊化和全球化。谷歌研發的阿爾法狗(Alpha Go)閱讀了大量棋譜,擊敗了人類圍棋界排名第一的柯潔;隨後開發的阿爾法元(AlphaGo Zero)不依賴人類玩家的資訊,快速戰勝了所有之前的阿爾法狗系列。機器替代流水線上的工人早已實現,或許在不遠的將來,人工智慧也會取代不少律師、會計師、精算師等腦力工作者。

另一方面,全球化的中國企業可能感受到了中西方在思維方式和文化上的巨大差異,做代工和小商品的中國企業也感受到勞動力更低廉的東南亞國家的挑戰。

這些問題,是教育的責任嗎?應該等它們發生以後再去解決?還是通過好的教育預防這些問題?

這些確實不僅僅是教育的責任,制度和文化更難逃其咎。但這些問題和教育都有密切的關係,成年人總是容易忘記這一點。

以高考為目標的應試教育,能否讓孩子建立起經過審慎判斷的道德觀念和價值體系?有沒有保護孩子的好奇心和自尊心?有沒有激發孩子的潛力?有沒有關注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和習慣的養成?能否讓孩子創造性的解決問題?能否讓孩子應對資訊化時代的諸多挑戰?是否培養了孩子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如果學校和家庭教育沒能完成這些責任,甚至起到了反作用,把孩子自學的權利都剝奪了。我們又怎能指望接受了應試教育的孩子在成年之後,面對種種困境,就可以逃過抑鬱症、逃過青年迷惘、逃過中年危機,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實現人生的逆轉,促進社會的和諧?

就像教育紀錄片《極有可能成功》( Most Likely to Succeed)(2015)上所說的,過去的幾十年中,名牌大學畢業生就意味著好的工作,但在未來的幾十年中,情況很可能並非如此。當學歷不等於能力的時候,當人們可以通過互聯網獲取更多教育資源的時候,面對資訊化時代對個人更高的要求,高學歷也會被社會淘汰,中產也將不再意味著穩定。

如果我們對這些大問題缺乏思考,我們的孩子很可能會因為我們的無知,成為最直接的受害人。

有可能的出路

現在的教育制度沒能跟得上快速變化的社會,沒能有效預防和解決日益激增的問題,還有出路嗎?

出路,或許是從以傳授知識為主的教育,轉向培養能力和品質為主的教育。

這包括但不限於:

?能力:

批判性思維能力(Critical Thinking)、

創造力(Creativity)

溝通能力(Communication)

合作能力(Collaboration)

(簡稱4C,為核心的軟能力/soft skills)

?品質:

自信

毅力

勇氣

求知欲

思想開明

……

這時候,知識在學習過程中依然重要,但它們不再是筋骨、而只是血肉。知識被重新組織起來,為能力和品質服務,為解決問題服務。

當知識真正被活學活用的時候,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可能更加深入,但也可能犧牲掉一部分知識性內容,例如少學了幾個方程式、少記了幾個化學公式。

《極有可能成功》提出了一個實驗性的可能出路。

這個影片紀錄了High Tech High(簡稱HTH)這所發起於美國加州聖地牙哥的學校的教育方式。這是一所沒有分科教學、沒有教科書、沒有學期考試的學校,沒有特殊的生源(公立免費學校,隨機抽籤入學),大學升學率卻達到98%,平均成績比本地區高10%。

17年間,它的模式複製到13所學校,涵蓋小學到高中。HTH主要運用項目式學習(Project-Based-Learning,簡稱PBL)的方式,學生們自主選擇感興趣的項目,為了完成專案,需要應用跨學科的知識,側重培養核心的能力和品質。

雖然上述資料並不能說明這些學生就能更好的在未來社會生活,但影片希望展現的是這種教育方式對人能力和品質的培養。影片記錄了剛入學的9年級的2個新生班,在古雅典課程中的學習體驗,核心展現了兩個孩子的成長和變化。由於HTH的老師有極大的教學自由,兩個班的項目並不一樣。

A班的老師組織了大量蘇格拉底式研討會,通過討論、詰問和寫作的方式,探討古雅典時期的制度和文化,然後由學生分組自編自導自演同主題的戲劇,並和現代巴基斯坦社會聯繫起來。這個故事核心展現了一個小姑娘從內向羞澀,成長為自信的團隊領導者的過程。

B班的任務是分組研究文明從興起到衰落的原因,提煉出背後的理論,然後運用物理學知識,用齒輪、木板等工具,分組製作展板,來反映文明興衰的理論。最終各個小組的展板和一個大轉盤有機的結合,形成一副美妙的、運動的圖景。

這個故事核心展現了一個男孩開始時非常自信,卻因為不聽取別人的意見,導致小組沒能及時完成任務。學期結束後,他又用了四周假期的時間,重新研究並完成了項目。影片中的老師和一些鏡頭也試圖告訴我們,這樣的個人成長絕非個例。學生們的專注、反思和成長,是影片關注的焦點。

這自然不是唯一的嘗試。在歐美,有各種形式的探索,從STEM教育(融合科學、技術、工程、數學),可汗學院,到各種形式的課堂改革。在中國,也有應試教育之外的諸多嘗試,比較典型的像是冬青和大車老師作為家長在11年前開始創辦的日日新學堂,在借鑒和摸索的基礎上,關注孩子本身的成長。

當然,不以應試為主要目的的教育形式並不都是好的,我也見過不少偏激的、狹隘的、違反人性的教育探索。這些創新的教育項目,往往也面臨諸多挑戰,曲折前行。而且,以應試為目的的教育也不全壞。但這些不同的教育方式,目標並不相同,給孩子帶來的改變也不一樣。

一個關鍵的問題是,怎麼判斷呢?不以高考的分數為主要標準,還能夠評價這些教育探索的好壞嗎?

上周我組織了兩場《極有可能成功》觀影會,約300人參加的現場,這是我被問到最多的問題。

怎麼評價學生的軟能力和各種習慣或品質?這種評價當然是可行的,但確實比考察記憶知識要難得多。需要不斷探索這樣的評價體系,現在也已經有一些成果,有選擇題形式的測試,還有運用綜合評價的方法。

例如針對批判性思維能力,有加利福尼亞批判性思維技能測試(CCTST),ETS(Educational Testing Service,即設計SAT,GRE,託福等考試的機構)初步研發的測試,思維能力測試(Thinking Skills Assessment,簡稱TSA,被用於牛津劍橋等高校部分本科專業招生前測試),美國批判性思維協會(Critical Thinking Community)設計的針對閱讀和寫作的測試。

國際學生能力評估計畫(即PISA測試)在2015年也開始嘗試測試學生合作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根據美國21世紀技能合作組織(簡稱P21)對學術和實踐領域的研究,針對合作能力,會評價小組和個人的任務產出以及溝通技巧,有時會輔以錄影等手法;針對溝通能力,會借鑒商業領域的電梯遊說測試法,以及醫學、媒體領域的評價方式;針對創造力,則可能會從發散思維、產品評價和自我評估三方面進行評價。

當然,上述評價在中小學中的應用還很不成熟,但在出現完善的體系之前,每個老師和家長,只能抱著高考的大腿麼?

有時候,我覺得人們過於迷戀以測試為標準的評價體系了,而忽略了更核心的:孩子本身,他們的興趣、感受、思想和變化。

當老師和家長們焦慮,不看分數,怎麼知道孩子學到了什麼?這時有沒有反問過自己:你有沒有通過平等的溝通和真誠的關懷,去瞭解過孩子?

孩子喜不喜歡TA現在學的東西?有沒有讓TA充滿熱情的事情?TA對世界充滿好奇嗎?TA關心社會和他人嗎?TA喜歡提問嗎?TA瞭解社會、學校和家庭中發生的事情嗎?TA對這些事情持有什麼看法?TA評價是非對錯的標準是什麼?

TA怎麼看待自己?怎麼看待自己和別人的關係?TA用什麼心態迎接新的一天?TA所接觸到的資源是否豐富?品質高不高?這些資源豐富了TA的眼界,還是限制了TA對自我和世界的探索? 為了解決問題,TA做出過哪些嘗試?……

很多時候,或許是與孩子間的交流太膚淺、或許是關注孩子的側重點有偏頗,成年人和自以為熟悉的孩子之間,並沒有發生深刻的連接。當我們放下焦慮,用心關注孩子本身,關注那些分數之外更重要的問題,就更可能區分,什麼是更好的教育。

批判性思維

既然教育應該從單向講授知識,轉變為以培養能力和品質為主,但如果全方位改革的學校這麼少,如果應該培養的能力有那麼多,作為家長或者一個普通老師,可以怎麼辦?

我覺得一種有效的方式,是從培養孩子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入手,因為這個能力和其他能力密切相關,更基礎,更重要。

批判性思維能力,是有關思維的能力和品質,決定人應該信什麼和做什麼。這是一種獨立的、理性的、反思性的思維方式,雖然它與感性並不矛盾。

它有三個關鍵字:不懈質疑、多元意見、理性判斷。它也是在西方有兩千多年積澱,數十年學術研究的、具體的思維方法。它讓我們把思考和判斷的過程顯性化,看到自己和別人哪裡出了錯、哪裡應該被改進,最終幫助人明智決策、解決問題。

質疑,是創新的基礎。基於批判性思維的明智判斷,能幫助人改善溝通能力和合作能力。批判性思維也要求人們有挑戰權威的勇氣、對解決複雜問題有耐心和毅力、要有開明的思想、有好奇心和謙遜的態度。

所以培養批判性思維能力,是撬動其他能力與品質的便捷之路。

但是現在的學校教育普遍沒有培養這種能力,反而更可能打壓孩子的質疑意識與好奇心,該怎麼辦呢?

這就需要具備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家長,提供給孩子更好的家庭教育;

也需要更多的教育官員、校長和老師,意識到提高自身批判性思維能力的重要性;

當然,也需要直接面向孩子的課程。

任何年齡段的人,只要有學習和改變的意願,接受恰當的訓練,思維能力也會明顯的提高。

無論時代怎麼改變,無論挑戰變得多麼艱巨,這種明智判斷、解決問題的能力,才是真正的“鐵飯碗”。它塑造著有獨立精神、自由思想的人,也影響著這個社會的未來會走向何方。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