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故事>正文

2018,處於“青年危機”中的我們到底該往何處走?

人們常說, 少年強則中國強。 青年是未來的希望, 也代表未來發展的力量。 但在當下, 青年因困惑和無力感正迎來一場醞釀中的“青年危機”。

80後、90後從出生就註定不太一樣, 大多數人在成長過程中, 稍有行為不合適, 就會被帶上“獨生子女”的有色眼鏡加以放大, 被嘲諷為自私自利不知感恩被貼上“獨”“不合群”的標籤;在贏過“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象牙塔讀書生涯, 來自天南地北的大學生坐在同一間教室裡, 他們的說話觀念好惡背後的支撐的價值觀卻像同一所中學的畢業生, 三觀一致;而大學畢業不久, 就開始擔心買房買車彩禮的三座大山, 焦慮著脫髮腆著啤酒肚, 捧起了保溫杯還不忘水裡放幾枚大棗和枸杞。

本來是如狼似虎熱血拼殺約炮的荷爾蒙肆意的年紀, 卻開始了“佛系”參禪“養娃”, 蝸居在城中村的十平米公寓裡舒服的“葛優躺”。 無欲無求無所謂成了青年的口頭禪。

中年人有中年危機, 孰不知青年人的危機也到來了, 於是青年人靈魂和身體都過早衰老。

按理說這個進步開放的時代年輕人應該有著更多的選擇與自由。 而無論生活在哪個時代的青年, 他都會碰上的各種各樣問題,

這是不可回避的。

到底多少歲算做青年, 世界衛生組織給的標準是44歲, 聯合國大會給的標準是14-24歲, 國務院法制辦給的標準是14-28歲。 中共中央和國務院發過中國青年中長期規劃檔, 裡面是把青年劃為14-35歲。

中年危機, 大概是上有老, 下有小, 婚姻出紅燈, 職業發展遇到問題等等。

那說到青年危機我們又在說什麼呢?

現代青年人的危機, 如果用三個詞形容:是“焦慮”;“有夢”, 夢想也是比較務實的夢;“功利”。

這一代青年比較功利, 而且焦慮是普遍的現象。 為什麼青年人普遍焦慮呢?恐怕和這個時代上升通道開始收窄,

階層跨入越來越艱難有關。 這個時代的青年人有很多是知識性非常好的, 他們有豐富的讀書量, 比之前時代的同齡人讀書都讀得多, 而且他們認為競爭是天經地義的, 照顧弱者是不公平的, 照顧應該放到另外的地方去照顧。 這一代青年人, 從一開始就生長在網路時代, 信息量非常豐富, 見多識廣, 對於問題有非常多的判斷, 能力很強。 原來曾經擔憂過獨生子女會不會有問題, 後來發現他們沒有任何問題, 他們有非常強的能力。

今天說到青年危機, 其實是因為年輕人過於敏感, 有過於強烈的危機感使然。 這個危機感來源於他們內心理想與現實的巨大反差, 遠大的抱負, 強烈的出人頭地的欲望, 對自己人生長遠的規劃, 追求事業的成功,實現有房、有車、嬌妻美眷,兒女雙全,還順便養一隻貓一隻狗的中產階級生活。

但是現實世界是殘酷的熱帶雨林,生存競爭壓力山大,加上前途有更多的不確定性,獲得感太低,導致他們會有焦慮和不安全感。

現代年輕人的生存環境更殘酷了,我們需要能夠感受危機,承受危機,抵抗住壓力,這才剛剛具備成功的可能性,剛剛達到及格不被社會淘汰的分數線。

現在的青年人更相像了,換個詞說叫“同質化”。

來自天南地北的人,三觀一致人生追求相同,我們中國的教育體系多麼強大多麼可悲,能把天南地北的本該各不相同百花齊放的人才都整合成一種風格!

年輕人也更“畏首畏尾”了。或者說他們更“循規蹈矩”缺乏冒險精神。張愛玲說過成名要趁早,因為晚了滋味就不對了,高興也不那麼盡興了。所以我們在步入大學之前就已經開始長遠設計自己的人生規劃,然後按部就班去做。

這就導致了年輕人像綿羊,缺乏狼性。朱自清的一篇散文,裡面有一句話叫“青年有健壯的腰腳,領著我們上前去。”

但是現在的年輕人更擅長葛優躺,腰腳酸軟,四肢無力,安於低頭刷手機,乏於出去看天地。年輕人過早的束縛中自己的未來人生的可能性,不在願意積極嘗試。

日本和臺灣很長時間都是經濟停止的狀態,新一代年輕人實際上沒有什麼太高的期待,也沒有什麼成長的空間,他們就是一種無欲無求的狀態,甚至說三分之一的年輕人覺得根本不想談戀愛,不是找不到物件,而是根本不想談,就是這麼一個狀態。

但是我覺得中國的“佛系”年輕人,並不是真的無欲無求,他們在骨子裡面對利益物質美好愛情還是有希冀的,並不是完全喪失欲望的狀態。這是夢想和現實造成的現代年輕人的複雜性和分裂。

80後其實整個成長過程是經歷了國家非常大的變化。他們經歷了國家相對不那麼富裕的年代,經歷了政治上一些跟現在不太一樣的狀態。但00後一出生就有網路,就有智慧手機,就是國家相對富足的狀態。在00後成長的十幾年裡面,可能我們國家的發展和變化並不是那麼的日新月異。所以對他們來說重要的是不要把你們現在的時代狀態當成一個必然,你應該完全可以完善和改變他,因為他裡面可能有很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

的確現在80後90後青年人的成長的環境必須要面對的有兩方面,一是“勞動價值觀改變”,二是“時間感覺的變遷”。

同時互聯網時代資訊過量的包裹環境會給人創造非常好的決策條件,但也很容易使人陷入迷茫。

不是所有資訊都是有益的,而篩選資訊,去粗取精會消耗我們的注意力和時間,我想這對我們來說是一種恩賜,也是一種詛咒。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面對“青年危機”呢?

最重要的是青年應該有行動力!即使考慮不是那麼周全,可能會犯錯,也應該去勇敢的行動,要勇敢去挑戰和嘗試各種可能性,這是青年人的優勢之一。

其次如果你想做一點跟你的年齡或者身份可能有點另類的事情,你會面臨非常大的壓力。那麼我們怎樣尋找那種支撐或者力量呢?

我想給青年朋友兩個建議,一個就是多讀書,讀好書,比如閱讀歷史書籍。我們今天做很多事,你覺得壓力很大,是因為時代有主流價值觀,但這個主流價值觀並不是永恆的,如果你讀歷史多的話,你會發現今天這個價值觀其實在歷史上有很特殊的時期。以前的人會有不同各種各樣的追求,他們有各種各樣的精神。

還有就是我們需要看見彼此,看見很多人都在行動。如果看見有一些人跟自己有同樣理念、同樣行動的話,我覺得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支撐我們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的力量。

我們走出學校以後,其實很少關注公共議題的討論。工作以後其實變得非常孤獨,因為你每天面對的只有你自己,當然了還有我們摯愛的手機。但是大資料分析和演算法實際上在拖累我們,讓我們的思維能力邏輯能力分析呢能力溝通能力分辨能力都變得越來越退化,我們的視野越來越狹窄,我們會越來越孤獨。

真的要在心靈上克制自己,不要被手機奴役。我們必須去接觸更多元的資訊,必須和自己的朋友、同學參與討論,只有在討論當中才會看到這個世界其實是多元的,你還能看到更多的可能。不然的話我們只會慢慢困死在自己的世界之中。

至於青年人為什麼不太願意參加公共事務、關心公共事務,是因為獲得感太低無力感太高。自己參與了也不會改變什麼。這樣讓我聯想到一個詞叫延遲滿足。我們現在這個年代很多都是即刻滿足的,你想幹什麼馬上就可以。這種非常便利的同時,也讓我們無法接受延遲滿足這件事情,如果晚一秒鐘獲得都會大發雷霆。

而我們參與社會的完善和改革,為社會帶來改變是一個非常緩慢的過程,所以我覺得非常重要一點就是,要培養大家的延遲滿足感。這個確實是逆潮流的,因為我們所有的科技都在縱容我們即刻滿足。

最後不得不提的是我們面對的勞動價值觀的改變。

讓我們心甘情願接受勞動,背後一定有一套社會激勵警示邏輯和體系存在。

前三十年國家說勞動是光榮,所以我們要勞動;改革開放初期國家說,勞動是致富的手段,所以我們必須勞動。

但對我們現在正處在一個轉型的路口。之前這些勞動價值觀的激勵和警示體系在人的內心都崩塌了,現在勤勞只能是勉強餓不死,已經不能致富了,現在是炒房和炒股,投機取巧才能致富,我們並非否定勞動,回歸人的本性來講,勞動是痛苦的,只有極少數的人站在食物鏈的頂端,他會去說勞動是一種享受,是一種人生價值體現。

而對於我們普通人,勞動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它就是一個維持生存的手段,很難成為一種生活的目的,這是一個現實。

就是不管我們在理論上講得多麼漂亮,對普通人來講就是這樣的。因為躺著確實是挺舒服的。

年輕人通過何種管道實現階層晉升和夢想實現,我想是擺在我們所有人面前亟待解決的難題。

追求事業的成功,實現有房、有車、嬌妻美眷,兒女雙全,還順便養一隻貓一隻狗的中產階級生活。

但是現實世界是殘酷的熱帶雨林,生存競爭壓力山大,加上前途有更多的不確定性,獲得感太低,導致他們會有焦慮和不安全感。

現代年輕人的生存環境更殘酷了,我們需要能夠感受危機,承受危機,抵抗住壓力,這才剛剛具備成功的可能性,剛剛達到及格不被社會淘汰的分數線。

現在的青年人更相像了,換個詞說叫“同質化”。

來自天南地北的人,三觀一致人生追求相同,我們中國的教育體系多麼強大多麼可悲,能把天南地北的本該各不相同百花齊放的人才都整合成一種風格!

年輕人也更“畏首畏尾”了。或者說他們更“循規蹈矩”缺乏冒險精神。張愛玲說過成名要趁早,因為晚了滋味就不對了,高興也不那麼盡興了。所以我們在步入大學之前就已經開始長遠設計自己的人生規劃,然後按部就班去做。

這就導致了年輕人像綿羊,缺乏狼性。朱自清的一篇散文,裡面有一句話叫“青年有健壯的腰腳,領著我們上前去。”

但是現在的年輕人更擅長葛優躺,腰腳酸軟,四肢無力,安於低頭刷手機,乏於出去看天地。年輕人過早的束縛中自己的未來人生的可能性,不在願意積極嘗試。

日本和臺灣很長時間都是經濟停止的狀態,新一代年輕人實際上沒有什麼太高的期待,也沒有什麼成長的空間,他們就是一種無欲無求的狀態,甚至說三分之一的年輕人覺得根本不想談戀愛,不是找不到物件,而是根本不想談,就是這麼一個狀態。

但是我覺得中國的“佛系”年輕人,並不是真的無欲無求,他們在骨子裡面對利益物質美好愛情還是有希冀的,並不是完全喪失欲望的狀態。這是夢想和現實造成的現代年輕人的複雜性和分裂。

80後其實整個成長過程是經歷了國家非常大的變化。他們經歷了國家相對不那麼富裕的年代,經歷了政治上一些跟現在不太一樣的狀態。但00後一出生就有網路,就有智慧手機,就是國家相對富足的狀態。在00後成長的十幾年裡面,可能我們國家的發展和變化並不是那麼的日新月異。所以對他們來說重要的是不要把你們現在的時代狀態當成一個必然,你應該完全可以完善和改變他,因為他裡面可能有很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

的確現在80後90後青年人的成長的環境必須要面對的有兩方面,一是“勞動價值觀改變”,二是“時間感覺的變遷”。

同時互聯網時代資訊過量的包裹環境會給人創造非常好的決策條件,但也很容易使人陷入迷茫。

不是所有資訊都是有益的,而篩選資訊,去粗取精會消耗我們的注意力和時間,我想這對我們來說是一種恩賜,也是一種詛咒。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面對“青年危機”呢?

最重要的是青年應該有行動力!即使考慮不是那麼周全,可能會犯錯,也應該去勇敢的行動,要勇敢去挑戰和嘗試各種可能性,這是青年人的優勢之一。

其次如果你想做一點跟你的年齡或者身份可能有點另類的事情,你會面臨非常大的壓力。那麼我們怎樣尋找那種支撐或者力量呢?

我想給青年朋友兩個建議,一個就是多讀書,讀好書,比如閱讀歷史書籍。我們今天做很多事,你覺得壓力很大,是因為時代有主流價值觀,但這個主流價值觀並不是永恆的,如果你讀歷史多的話,你會發現今天這個價值觀其實在歷史上有很特殊的時期。以前的人會有不同各種各樣的追求,他們有各種各樣的精神。

還有就是我們需要看見彼此,看見很多人都在行動。如果看見有一些人跟自己有同樣理念、同樣行動的話,我覺得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支撐我們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的力量。

我們走出學校以後,其實很少關注公共議題的討論。工作以後其實變得非常孤獨,因為你每天面對的只有你自己,當然了還有我們摯愛的手機。但是大資料分析和演算法實際上在拖累我們,讓我們的思維能力邏輯能力分析呢能力溝通能力分辨能力都變得越來越退化,我們的視野越來越狹窄,我們會越來越孤獨。

真的要在心靈上克制自己,不要被手機奴役。我們必須去接觸更多元的資訊,必須和自己的朋友、同學參與討論,只有在討論當中才會看到這個世界其實是多元的,你還能看到更多的可能。不然的話我們只會慢慢困死在自己的世界之中。

至於青年人為什麼不太願意參加公共事務、關心公共事務,是因為獲得感太低無力感太高。自己參與了也不會改變什麼。這樣讓我聯想到一個詞叫延遲滿足。我們現在這個年代很多都是即刻滿足的,你想幹什麼馬上就可以。這種非常便利的同時,也讓我們無法接受延遲滿足這件事情,如果晚一秒鐘獲得都會大發雷霆。

而我們參與社會的完善和改革,為社會帶來改變是一個非常緩慢的過程,所以我覺得非常重要一點就是,要培養大家的延遲滿足感。這個確實是逆潮流的,因為我們所有的科技都在縱容我們即刻滿足。

最後不得不提的是我們面對的勞動價值觀的改變。

讓我們心甘情願接受勞動,背後一定有一套社會激勵警示邏輯和體系存在。

前三十年國家說勞動是光榮,所以我們要勞動;改革開放初期國家說,勞動是致富的手段,所以我們必須勞動。

但對我們現在正處在一個轉型的路口。之前這些勞動價值觀的激勵和警示體系在人的內心都崩塌了,現在勤勞只能是勉強餓不死,已經不能致富了,現在是炒房和炒股,投機取巧才能致富,我們並非否定勞動,回歸人的本性來講,勞動是痛苦的,只有極少數的人站在食物鏈的頂端,他會去說勞動是一種享受,是一種人生價值體現。

而對於我們普通人,勞動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它就是一個維持生存的手段,很難成為一種生活的目的,這是一個現實。

就是不管我們在理論上講得多麼漂亮,對普通人來講就是這樣的。因為躺著確實是挺舒服的。

年輕人通過何種管道實現階層晉升和夢想實現,我想是擺在我們所有人面前亟待解決的難題。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