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對“薅羊毛”式隱蔽扣費就得較真

近日, 記者發現手機被開通了一項收費服務, 運營商表示為電話行銷中本人自願辦理, 並有通話記錄和錄音為證。 然而, 當記者要求出示開通憑證即“電話錄音”時, 卻遭遇運營商的種種“不配合”。 記者調查發現, 使用者遭遇運營商這種鬼鬼祟祟的“影子服務”被扣話費並非個案, 但由於不易被發現、涉及金額小、維權成本高等因素, 一直未被引起足夠的重視。 (1月30日《北京青年報》)

所謂的“薅羊毛”, 就是在一隻羊毛濃密的羊身上拔一點羊毛, 如果不刻意留心就一點都看不出來, 但是對於拔羊毛的人而言, 從每一隻羊身上拔一點羊毛,

合起來那還是不少的。 由此可見, 運營商“薅羊毛”式的隱蔽扣費行為, 雖然十塊八塊的費用對個人來說並不多, 但一旦乘以龐大的用戶數量, 其金額就非常可觀。

事實上, 手機扣費亂象已經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 正如記者調查發現, 使用者遭遇運營商這種鬼鬼祟祟的“影子服務”被扣話費並非個案。

“薅羊毛”式的隱蔽扣費行為何以大行其道?業內人士分析認為, 從近幾年曝光和投訴的情況看, 不排除存在工作人員為完成任務私自開通的情況, 畢竟大多數人不會為了“這點錢”太較真。 正是因為較真的消費者並不多見, 客觀上縱容了運營商的亂收費行為。

消費者應該多一些較真精神, 要敢於拿起法律武器,

哪怕只是幾塊錢、幾毛錢。 這不僅是為了挽回損失, 而是要討個說法, 捍衛消費者的權利與尊嚴。 如果對違規行為不較真, 那恰恰是對違規的縱容, 對自己也不是負責任的行為。

當然, 也應當看到, 面對“薅羊毛”式的隱蔽扣費, 絕大多數消費者之所以不去較真, 更深層次的原因在於“投訴無門”。 報導中, 運營商以“個人隱私”保密為由, 拒絕向用戶提供收費憑證, 維權陷入了僵局, 這無疑是令人心寒的。 而如果通過司法管道維權, 不僅訴訟耗時耗力, 更要具備專業的法律知識, 否則很難打贏官司。 因此, 完善監督體系, 暢通維權管道, 顯得尤為迫切。

文/丁恒情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