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親子關係:張弛有度,才能收放自如

最近, “北大畢業美國留學生萬字長文數落父母”一文, 將王猛(化名)和父母推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 在父母和外人眼裡, 王猛符合所有“別人家孩子”的特徵:地級市的高考狀元, 北大留美碩士……然而, 這一切光環的背後, 卻是他和父母的決裂:12年前, 他不再回家過春節;6年前, 他拉黑了父母的電話、qq、微信。 他找心理醫生, 甚至準備再到北大讀心理學方面的博士, 以解決自己長期壓抑之下的心理問題。

萬字長文, 洋洋灑灑, 讀來心酸, 現實生活中, 何止一個王猛, 何止一對王猛的父母呢?父母的關心變成孩子眼中的“控制”,

孩子的“反抗”變成父母心中的困惑, 其中的癥結到底在哪兒, 癥結又如何得解, 是橫亙在所有父母、子女之間的一道難題。

事件引發了網友的熱烈討論, 批評父母包辦和指責兒子不孝的聲音兼而有之, 在這些聲音的背後, 我們看到的是代際的衝突, 這種衝突的表現, 是兩代人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上的差異, 用最簡單的詞來說就是“代溝”。

代溝是客觀存在的現實。 匈牙利社會學家曼海姆在研究個人與社會的時候, 發現每一代人(大約30年)所處的社會文化背景、受的教育以及經歷基本相同, 因而, 價值觀、世界觀和人生觀也基本相似, 這使得同代人之間交流起來比較容易, 但一個代群和上下各代群之間卻存在著明顯的差距、分歧。

父母生活的50、60、70年代, 和子女生活的80、90年代, 他們身處的文化背景和受教育環境的天差地別, 決定了父母和子女思想觀念的不同, 導致了對待和處理事務方式的不同, 久而久之, 矛盾升級, 愈發不可調和。

我們無法消除代溝, 但卻可以最大程度地消除代溝所帶來的負面作用。 這對父母和子女來說, 都是一門學問。

父母與子女, 有著割不斷的人倫親情斬不斷的愛, 但有時候“愛太多”也會成為負擔。 “中國式父母”向來是為人詬病的一個群體, 雖然近些年來, 中國父母的教育理念有了很大改觀, 但“過度關愛”仍然是一個普遍現象, 所以, 當評論中出現指責父母教育理念落後的聲音時, 依然認同者眾, 但親情裡沒有對錯,

疏解癥結還需雙方努力。

為人父母者, 要學會尊重和留白。 愛得有分寸, 孩子才優秀, 最好的教育就是愛的分寸感, 學會在自己的世界裡給孩子留一點空間, 在孩子的世界裡給自己爭點餘地, 弦繃得太緊容易斷, 太松不成曲調, 如此, 孩子才能奏響自己人生的華章。 為人子女者, 也要學會理解。 父母與子女之間缺乏的不是瞭解, 而是理解。 當出現意見分歧時, 不要以自己的觀點定對錯, 學會和父母溝通, 學會換位思考, 學會求同存異, 盡力在溝通和交流下達成共識, 而不是一味逃避、壓抑或指責, 最終才不會形成難以訴說和癒合的情感裂縫。

父母與子女的關係, 張弛有度, 才能收放自如。 這其中既需要父母的努力, 也需要孩子的配合,

雙方相向而行, 關係才能重回正軌。

文/於海新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