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魯迅避難的“娛園”,曾風光過!如今卻是鮮為人知的越中“名園”

作者丨謝雲飛

紹興孫端安橋頭、皇甫莊是魯迅的外婆家, 世人皆知, 因為魯迅在那結識了少年閏土, 後來被他寫進了短篇小說《故鄉》。

但是, 魯迅在13歲那年, 因家庭的變故, 避難小皋埠“娛園”, 知者恐怕不多。

避難“小皋埠”

光緒十九年(1893), 這年的十月深秋季節, 魯迅的弟弟, 9歲的周作人正坐在廳房裡與鳳升叔一起讀“四書”、“五經”, 塾師是義房廣蕃公公的兒子伯文叔, 一個沒考上秀才的先生。 伯文叔對學生並不嚴厲, 早晚到廳房來一次, 其餘的時間都任由孩子們在廳堂裡讀書或玩耍。

突然有一天, 紹興府城的周家台門外, 傳來一陣異乎尋常的喧鬧聲。 少年周作人與伯文叔聞聲趕出去, 只見兩個衙門差役高嚷著:“捉拿犯官周福清……”邊嚷嚷邊徑直闖了進來。

這突如其來的變故, 讓周家老台門上下“震驚”。 年幼的周作人, 睜著驚恐的眼睛, 怎麼也弄不明白是怎麼回事?他只是從大人的驚慌的臉色中,

隱約感到事態的嚴重性。 但不等他弄清緣由, 當天晚上, 就和大哥魯迅一起被送到皇甫莊外婆家。

後來, 周作人在《魯迅的青年時代·避難》一文中, 回憶道:“魯迅被寄在大舅父處, 周作人寄在小舅父那邊……我因為年紀小, 不曾感覺著什麼,

魯迅則不免很受到些激刺, 據他後來說, 曾在那裡被人稱作‘討飯’, 即是說乞丐……這個刺激的影響很不輕。 ”

在周作人的記憶裡, 皇甫莊的外婆家只有半所房屋, 房屋主是有名的《越諺》的作者范嘯風, 即範寅。 擠在外婆及大舅一家、小舅一家, 因為沒有地方歇宿, 只好讓周作人與小舅父的老僕婦“唐媽媽”擠在一處。 這是在一間閣樓, 放著一張大眠床, 此外有一個朱紅漆的皮制方枕頭, 最特別的是上邊鏤空有一個窟窿, 可以安放一隻耳朵進去, 當時覺得很有趣味, 這事始終記得。 其他的一切, “渾渾噩噩的”, 什麼都記不清了。

這年年底, 魯迅兄弟倆又隨大舅父魯怡堂一家, 遷居小皋埠的“當”台門。 直到很久以後, 周作人才弄明白, 祖父犯的是科場代人(陳、馬、孫、顧、章等都與周家有親戚關係)行賄罪, 這在當時是司空見慣的, 但一經敗露, 必嚴究。 而把他們兄弟倆送到舅舅家, 也就是為了“避難”。

這是周氏家族由鼎盛走向沒落的轉捩點。這對於已經13歲,並且是周家長子長孫的魯迅來說,祖父的被捕,以及隨後的避難生活,使他睜開了眼,清醒認識社會與人生本來面目的開端。從此,由於祖父的下獄,加上父親的病患,頗受社會的奚落和冷遇,讓年幼的魯迅體會到世態炎涼,人情冷暖。

“有誰從小康人家而墜入困頓的嗎,我以為在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見世人的真面目。”魯迅《呐喊·自序》中寫道。

越中名園“娛園”

魯迅避難的“當”台門,門前曾掛過“文魁”和“孝友文章”等匾額,為沈、秦兩家共有,這兩家都是紹興當地的大族,出過三個“舉人”。魯怡堂的亡妻,即魯迅的舅媽秦氏,就是清朝“舉人”秦秋漁的女兒。

秦秋漁,名樹銛,前清舉人,愛好吟詩作畫,擅長畫梅花,在紹興頗有名聲。清同治初年,曾與清文史學家李慈銘等人組織了一個詩社,取名“皋社”。社員有陶在銘,陶方琦,馬賡良等,“娛園”為其重要活動場所,創辦《娛園》詩刊,如今仍留存有《娛園詩存》4卷。

魯迅兄弟倆到小皋埠“娛園”時,那個前清舉人秦秋漁早已過世。“當”台門由其兒子秦少漁當家。秦少漁,小名“友”,孩子們都叫他“友舅舅”。然而,這個“友舅舅”,因抽鴉片煙上癮,將偌大的家業揮霍殆盡。有時,魯迅看見帳子內煙燈一閃一閃地發出火光,才知道他醒著,就隔著帳子叫他一聲“友舅舅”。

不過,這個秦少漁,秉承了其父詩文愛好,也擅長畫梅。愛看小說,書多是一些木刻或石印本,看完後就隨便地堆放在樓上的一間小房裡,蒙著厚厚一層灰塵。魯迅兄弟倆常到他的閣樓翻檢愛看的小說。秦家的藏書,讓幼年魯迅和周作人大受其益。

在避難中,上不了學。魯迅先是把這時間用來影寫小說書上的“繡像”。“繡像”就是工筆白描的小說人物畫像。他用一種半透明的薄紙蒙在書上,一個一個描下來。所描下的《蕩寇志》和《西遊記》繡像,後來各裝訂成了一大本。受此興趣影響,魯迅日後對版畫情有獨鍾。收集了上千幅中外版畫,並與年輕的版畫作家來往交好。

後來,魯迅把描好的畫像訂成二大本,帶回紹興,以二百文錢賣給了三味書屋的同窗章翔耀。“為要錢用,賣給了一個有錢的同窗了”。《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有記述。同時,也反映了當時魯迅家的生活窘境。

到1894年春夏之交,兄弟倆結束了這段將近一年的鄉間避難。但這段“避難”生活,對魯迅今後的“文學人生”留下了深刻印象。除了感受到的世態的炎涼外,鄉村大自然的景色、與閏土等“野孩子”的生活,以及水鄉社戲等民間文藝和繪圖畫,都影響著他以後的生活與性格,和日後從事文學,表現農村的貧困,深刻揭發社會矛盾,以及研究漢畫、造像,提倡木刻,都與此有關。

至於批判的眼光,也在少年開始萌芽。而從家族變故得來的那種公正、剛強,持之以恆的精神,與他後來在逆境時的戰鬥,成為“硬骨頭”不無關係。

這是周氏家族由鼎盛走向沒落的轉捩點。這對於已經13歲,並且是周家長子長孫的魯迅來說,祖父的被捕,以及隨後的避難生活,使他睜開了眼,清醒認識社會與人生本來面目的開端。從此,由於祖父的下獄,加上父親的病患,頗受社會的奚落和冷遇,讓年幼的魯迅體會到世態炎涼,人情冷暖。

“有誰從小康人家而墜入困頓的嗎,我以為在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見世人的真面目。”魯迅《呐喊·自序》中寫道。

越中名園“娛園”

魯迅避難的“當”台門,門前曾掛過“文魁”和“孝友文章”等匾額,為沈、秦兩家共有,這兩家都是紹興當地的大族,出過三個“舉人”。魯怡堂的亡妻,即魯迅的舅媽秦氏,就是清朝“舉人”秦秋漁的女兒。

秦秋漁,名樹銛,前清舉人,愛好吟詩作畫,擅長畫梅花,在紹興頗有名聲。清同治初年,曾與清文史學家李慈銘等人組織了一個詩社,取名“皋社”。社員有陶在銘,陶方琦,馬賡良等,“娛園”為其重要活動場所,創辦《娛園》詩刊,如今仍留存有《娛園詩存》4卷。

魯迅兄弟倆到小皋埠“娛園”時,那個前清舉人秦秋漁早已過世。“當”台門由其兒子秦少漁當家。秦少漁,小名“友”,孩子們都叫他“友舅舅”。然而,這個“友舅舅”,因抽鴉片煙上癮,將偌大的家業揮霍殆盡。有時,魯迅看見帳子內煙燈一閃一閃地發出火光,才知道他醒著,就隔著帳子叫他一聲“友舅舅”。

不過,這個秦少漁,秉承了其父詩文愛好,也擅長畫梅。愛看小說,書多是一些木刻或石印本,看完後就隨便地堆放在樓上的一間小房裡,蒙著厚厚一層灰塵。魯迅兄弟倆常到他的閣樓翻檢愛看的小說。秦家的藏書,讓幼年魯迅和周作人大受其益。

在避難中,上不了學。魯迅先是把這時間用來影寫小說書上的“繡像”。“繡像”就是工筆白描的小說人物畫像。他用一種半透明的薄紙蒙在書上,一個一個描下來。所描下的《蕩寇志》和《西遊記》繡像,後來各裝訂成了一大本。受此興趣影響,魯迅日後對版畫情有獨鍾。收集了上千幅中外版畫,並與年輕的版畫作家來往交好。

後來,魯迅把描好的畫像訂成二大本,帶回紹興,以二百文錢賣給了三味書屋的同窗章翔耀。“為要錢用,賣給了一個有錢的同窗了”。《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有記述。同時,也反映了當時魯迅家的生活窘境。

到1894年春夏之交,兄弟倆結束了這段將近一年的鄉間避難。但這段“避難”生活,對魯迅今後的“文學人生”留下了深刻印象。除了感受到的世態的炎涼外,鄉村大自然的景色、與閏土等“野孩子”的生活,以及水鄉社戲等民間文藝和繪圖畫,都影響著他以後的生活與性格,和日後從事文學,表現農村的貧困,深刻揭發社會矛盾,以及研究漢畫、造像,提倡木刻,都與此有關。

至於批判的眼光,也在少年開始萌芽。而從家族變故得來的那種公正、剛強,持之以恆的精神,與他後來在逆境時的戰鬥,成為“硬骨頭”不無關係。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