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濟群法師:心是什麼?

1.心是多元的

佛法將心分為心王和心所。 心王,是心靈世界的主人;心所,則配合心王的各種心理活動,包括善、不善、無記(非善非惡)三類。 從這個角度說,心又像是個王國,有國王當政,百官輔佐,有忠臣衛國,也有奸臣謀私。

心的各個因素雖然獨立,但心理活動卻是複合作用,由諸多因素配合完成。 正如國王行動必有臣下輔佐一樣,心王亦非單獨活動,必有相應心理與之配合。 唯識典藉將之歸納為六位五十一心所,它們輔助心王完成各種人生活動。

其中,作意、觸、受、想、思五種為遍行心所,心王活動時必隨之生起,有如不離國王左右的貼身侍衛一般。

而善、不善心所的作用,則與忠臣或奸臣相仿佛。 當意識與善心所(無貪、無嗔、無癡、慚、愧等)相應,便產生善(道德)的行為;與不善心所(貪、嗔、癡、無慚、無愧、自私、放逸等)相應,便產生不善(罪惡)的行為。

認識心理的各種因素,我們才能進行有效管理,增強善心所,抵制惡勢力。 而不像蒙昧無知的昏君那樣,大權旁落,一任屬下肆意妄為。 如果那樣,我們就失去了人生的基本自主權,幸福就更是遙不可及了。

2.心是緣起的

佛法是緣起論,認為萬物由因緣和合而成,所謂“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 心理活動同樣如此,皆依因仗緣而起,決非偶然。 因,是心理因素;緣,是相關境界。

如,見財起貪是貪心的作用;害怕黑暗是恐懼的作用;因作惡而內心不安是良心的作用;想起某個怨敵而咬牙切齒是嗔恨的作用;被人占了便宜而耿耿於懷是慳吝的作用;看到別人功成名就而失落難過是嫉妒的作用。 其中,貪心、恐懼是因,財物、黑暗是緣。 因緣具足,方能引發相應心理活動,任缺其一,皆不得成熟。

儘管如此,因、緣仍有主次之分。 雖然外境是引發心理活動的導火索,但內因才是根本所在。 同時,意識本身具有極強能力,即使不曾面對外境,也可通過回憶、分別引發相關心理活動。

認識因、緣的相互作用,我們就可以知道,改善外境固然對心行有一定影響,但關鍵還應從心的本身下工夫。 否則,作用必定是暫時而收效甚微的。

3.心是行為之本

凡夫往往心隨境轉,從表面看,似乎物質決定意識。 其實,這是由於對內心缺乏瞭解所致。 古時,鄭國有大夫名子產,有人贈其寶玉,他堅辭不受,謂: “爾以玉為寶,我以不貪為寶。 ”可見,沒有貪心為因,即使面對誘惑,也不會為之所動,喪失原則。

因,好比深埋於土壤的種子,由陽光、雨露滋潤而生長壯大。 種子雖隱沒不見,卻是作物成長的根本。 人人皆知“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之理,所以然者,乃因所種分別是瓜或豆的種子。 不同的種子,會在同樣的陽光雨露下結出不同果實。

我們的心,便是引發各種行為的種子。 有怎樣的心,便會導致怎樣的行為,導致怎樣的人生結果。

很多人嚮往成功,但往往只關注外在條件,如文憑、能力、資金、人際關係等,卻忽略了對內心的訓練。 當然,不能否認外在條件的作用。 但就目前的發展趨勢,已很難將文憑、資金作為個人的特有優勢。 在全球化到來的今天,面對瞬息萬變的社會,心理素質顯得尤為重要。

農人在播種時,都會選擇優良品種。 若選種有誤,即使辛勤耕種,也會事倍功半,乃至顆粒無收。 這些優秀種子,正是通過精心培育而來。 同樣,我們想要在人生收穫成功,也應努力調整心行,去除其中所有不健康元素。 如是,無論遭遇得失、榮辱,還是挫折、障礙,皆能從容面對。 自身問題解決了,再輔以相應的外在條件,才能成為真正的成功者。 否則,即使一朝暴富,僥倖領先,沒有正確心態,也難以長久保持。

4.心是苦樂之源

在這個物質化時代,人們習慣以財富決定一切,並將苦樂維繫於此,一味向外追逐。但隨著條件的不斷改善,痛苦,似乎仍是有增無減;快樂,多半還是曇花一現。原因何在?正是忽略內心所致,不知心在苦樂感受中的重要作用。

煩惱,是人生痛苦之源。煩為擾義,惱為亂義,是擾亂內心的不安定因素。究其根源,則是無明和執著。失戀之痛源於對感情的執著;破產之苦源於對金錢的執著;失敗之恨源于對成功的執著。執著有多深,痛苦就有多大。若心不曾陷入種種執著中,對失戀、破產、失敗乃至生死就能淡然處之了。所謂的“苦”,也就不會輕而易舉地將我們抓個正著,將我們再三折磨。

放下這些苦因,我們就能以從容的心感受自然,品味人生。對於這樣的心,快樂是無處不在的。有道是,世間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同樣,世間不是缺少快樂,而是缺少感受快樂的心。如果說發現美的眼睛須經專業訓練,那麼,感受快樂的心同樣需要經過相應調整,那就是斷除無明,放下執著。

否則,即使一朝暴富,僥倖領先,沒有正確心態,也難以長久保持。

4.心是苦樂之源

在這個物質化時代,人們習慣以財富決定一切,並將苦樂維繫於此,一味向外追逐。但隨著條件的不斷改善,痛苦,似乎仍是有增無減;快樂,多半還是曇花一現。原因何在?正是忽略內心所致,不知心在苦樂感受中的重要作用。

煩惱,是人生痛苦之源。煩為擾義,惱為亂義,是擾亂內心的不安定因素。究其根源,則是無明和執著。失戀之痛源於對感情的執著;破產之苦源於對金錢的執著;失敗之恨源于對成功的執著。執著有多深,痛苦就有多大。若心不曾陷入種種執著中,對失戀、破產、失敗乃至生死就能淡然處之了。所謂的“苦”,也就不會輕而易舉地將我們抓個正著,將我們再三折磨。

放下這些苦因,我們就能以從容的心感受自然,品味人生。對於這樣的心,快樂是無處不在的。有道是,世間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同樣,世間不是缺少快樂,而是缺少感受快樂的心。如果說發現美的眼睛須經專業訓練,那麼,感受快樂的心同樣需要經過相應調整,那就是斷除無明,放下執著。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