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徐建麗「歲月留痕」古棧今用

古棧今用

漢台區教研室 徐建麗

週末和朋友去留壩實地考察, 多半是圍繞古褒斜棧道和連雲棧道遺址進行。 也許是夫唱婦隨,

也許是耳濡目染, 總之, 不知不覺間, 我的文史知識大增, 於實地考察中也能發現一些端倪。

考察較多的是古棧道遺址, 每到一處有棧道壁孔的遺址, 為了實地測量壁孔的大小, 我們常常要涉水渡河, 河水較淺時, 我們掂著腳從河裡冒出水面的大小石頭上涉水而過, 雖然不是驚心動魄, 但也不能馬虎大意, 否則就會跌足河裡, 弄濕鞋褲。 河水較深時, 我們只能遠遠地看一看, 拍拍照, 記下遺址的位置, 等待合適的機會渡河靠近它。 因為對大大小小的棧道壁孔看得多了, 就對凡是石頭上有人工開鑿的洞口比較敏感。 一次在留壩桑園河溝的一塊大石頭上發現了兩個圓洞洞, 就尋思這是幹什麼用的?問先生, 他看了看只斷定是今人做的,

但是在這個大石頭上鑿洞有什麼用處, 不得而知。

這周我們又去了火燒店以西的一個小山溝, 在一個小河溝的一座木棧橋上, 我找到了答案。 原來這是留壩當地人對古棧橋的活學活用, 用“古棧今用”來說一點也不誇張。 仔細觀察會發現, 當河兩岸的距離不是很寬, 河中間又有幾個大石頭時, 他們就在大石頭上想辦法。 先在大石頭上鑿兩個圓圓的洞口, 再在洞口裡插上木樁作為支撐, 最後在木樁上鋪上木板, 一座簡易穩當的木橋就搭建好了。

因地制宜, 就地取材, 這簡直就是“古棧今用”的活教材。

我們的祖先, 在無路可走, 不得不走的險要處, 運用智慧和想像, 創造了世界上獨一無二的道路——棧閣。 山邊多懸崖,

懸崖多石頭, 想讓懸崖變坦途, 必須在石頭上想辦法。 或許是得益於平日在石磨中鑿孔的靈感, 或許是得益于在水中架橋需要支撐的靈感, 古人把大膽的想像付之於實踐。 於是在某個枯水季節, 他們在山崖邊的岩石上開鑿出疏密相間的壁孔;山上樹木蔥郁, 他們就地伐木取材, 在一個又一個的壁孔中安插上木樁, 再在這木樁上鋪上木板, 於是一條懸空的道路就這樣形成了。 看似質樸笨拙的做工, 創造的卻是輕盈靈動充滿想像力的藝術品。

留壩不愧是古棧之鄉, 先民們發明的用棧道搭建道路橋樑, 經過代代傳承, 留壩人民把對古棧道的活學活用延伸到他們的生活裡、深入到他們的骨子裡。 他們不經意的一個小動作,

就把棧道“古為今用”的創舉發揮到了極致。

【作者簡介】徐建麗, 女, 中學語文教研員, 善於從生活中感悟、尋找寫作題材, 宣導並踐行“大語文”教學觀, 喜歡讀書、旅遊、攝影、寫詩, 嘗試“詩中有畫, 畫中有詩”的詩歌創作。 有多篇散文、詩歌、教學論文公開發表。

審核:田也, 作者:徐建麗, 責編:楠陽:序號:748

漢中市赤土嶺文化交流協會官方微信公眾號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