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文>正文

何以解憂,唯有工作

每次假期的前一兩天, 總有一些朋友在朋友圈曬出特別愛工作的段子。 人們讀這些段子的時候會會心一笑, 大家心照不宣, 這樣“愛工作”的段子, 恰恰說明大家的心早已飛回家鄉, 飛向田野, 飛往一切可以休假的地方了。

在這個世界上, 也許有一位大師讀這些段子會信以為真, 並且被感動, 他就是理查·桑內特。 他的《匠人》一書, 扉頁題字赫然寫著這樣一句話:“何以解憂, 唯有工作”。 在他看來, 熱愛工作並且從工作中找到樂趣, 這正是匠人本色。

按照桑內特的理解, 所謂“匠人”, 就是指那些“為了把事情做好而做好的人”。

理論上來說, 每個人都有成為匠人的潛質。 人和人腦力上的差別並沒有那麼大, 即使看起來笨拙的人, 其實腦容量開發得也有限, 仍有巨大的提升空間。 有一個“1萬小時定律”, 不管你從事什麼工作, 或者熱愛某個專業, 只要你練習一萬個小時, 都能達到匠人級別。

如果按照每天練習3小時來計算, 1萬小時正好是10年。 其實, 中國人早就認識到這一點, 所謂“10年寒窗”不就是指這種連續性的訓練嗎?在武俠小說中也是如此, 除非意外獲得秘笈, 否則一個人想要成為高手, 至少需要練習10年以上。

匠人當然有著悠久的歷史, 某種程度上來看, 這個詞本身就有很強的傳統意味。 在古代, 不管是中國還是西方, 匠人(工匠)的工作都非常重要, 陶器、鐵器、金器, 都離不開心靈手巧的匠人。

對匠人來說, 如何傳承自己的技術往往是一個難題。 比如義大利琴匠安東尼奧·斯特拉迪瓦裡打造的小提琴, 除了他本人之外, 連他的兩個兒子都無法做出一模一樣的小提琴。 在他死後, 這門技藝就失傳了,

後人想盡各種辦法, 都無法復原他的制琴技術。

桑內特把這種神秘的技藝成為“隱性知識”。 隱性知識是人在不斷實踐中獲得的經驗, 但又融入了自己的生命體驗與個性。 在一個由師傅的個體性和獨特性統治的作坊裡, 隱性知識很可能佔據主導地位。 因此, 在傳統的作坊裡, “身教”的作用一直高於“言傳”, 這也為技藝的傳承帶來了困難。

在工業革命時代, 匠人的生活方式受到很大衝擊。 採用新式機器的紡織廠不僅成百上千倍地提高了效率, 織出來的布的圖案也更為精確。 工業時代的核心技術是“複製”, 人們能夠大量地製造一模一樣的產品, 而對一位元匠人來說, 這簡直是毀滅性的打擊。 在中國, 你也可以觀察到隨著電力的普及以及電動工具的使用,

對木匠等傳統匠人所造成的衝擊。

工業革命確實摧毀了傳統的作坊, 但是桑內特並不認為就徹底摧毀了匠人。 回到他對匠人的定義, 為了把事情做好而把事情做好, 在桑內特看來, 這是人類獨有的欲望, 儘管受到工業革命的衝擊, 也不會被消滅。 匠人工作方式的核心是腦與手的高度結合, 只有這樣人才會在工作中投入自我, 也才能從中感受到樂趣。

文章摘自《看歷史》 2017年07期

更多精彩雜誌, 歡迎流覽“龍源期刊網”!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