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毛主席為何向中央委員推薦這書,要求大家學習領會,究竟寫了什麼

一直以來, 毛澤東熟讀史書, 要求以史為鏡, 提倡古為今用, 洋為中用, 曾多次指示, 要在讀史中吸取營養, 推行吸其精華, 棄其糟粕。 因此, 他善於把數千年來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結晶的一些優秀做法加以提煉、總結、推廣、複製, 有些取得了良好的實效。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 在 1958年12月, 中國共產黨第八屆六中全會期間, 毛澤東批示印發《三國志》中的《張魯傳》, 讓中央委員認真學習, 他還在1958年12月7日和10日寫下長段文字, 對區區幾百字的《張魯傳》進行了兩次傾情批註:

“晉、陳壽三國志張魯傳這裡所說的群眾性醫療運動, 有點像我們人民公社免費醫療味道, 不過那時是神道的, 也好, 那時只好神道。 道路上飯鋪裡吃飯不要錢, 最有意思, 開了我們人民公認公共食堂的先河。 大約有一千六百年的時間了。 貧農、中下弄的生產、消費和人們的心情還是大體相同, 鬥是一窮二白。 不同的是生產力於今進步許多了。 解放以後, 人們掌握了自己這塊土地, 在共產黨領導之下。 但一窮二白古今是接近的。 所以這個張魯傳值得一看。 ”

同年的12月7日武昌會議期間, 他又提到此事:“極端貧苦農民廣大階層夢想平等、自由, 擺脫貧困, 豐衣足食。 ……漢末張魯等行五斗米道, ‘民夷便樂’, 可見大受群眾歡迎。 其法, 信教者出五斗米, 以神道治病;置義舍(大路上的公共宿舍);吃飯不要錢(目的似乎是招徠關中區域的流民);修治道路(以犯輕微錯誤的人修路);‘犯法者三原而後行刑’(以說服為主要方法);‘不置長吏,

皆以祭酒為治’, 祭酒‘各領部眾, 多者為治頭大祭酒’(近乎政社合一, 勞武結合, 但以小農經濟為基礎)。 這幾條, 就是五斗米道的經濟、政治綱領。 ”

毛澤東博覽群書, 知識淵博, 特別對三國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知識更是瞭若指掌, 從中共的歷史來看, 在高規格的中央全會上,

將一個並不出眾的張魯的個人傳記作為會議材料下發的, 讓大家認真學習, 深刻領導, 這是絕無僅有的。

我們通過瞭解, 張魯, 在三國中, 無論是軍事才能、政治力量、經濟建設都不算出類拔萃, 而且他的地盤也只是偏居一隅、獨霸一著一個小地方, 為什麼一代領袖會如此看重這個不算出眾的人物,他究竟在治理這個地方期間做了些什麼呢?

當時的東漢末年,統治階級對農民施行殘酷的經濟和政治壓迫,引起內部官僚、外戚,宦官集團爭權奪利,互相火拚,結果逼得萬民饑流,人相啖食。朝廷面對這種現象,非但沒有採取救濟措施,相反,剝削得更凶了,以致民變彼伏此起,連續不斷。

到漢靈帝中平元年(西元184年),就爆發了以張角,張寶、張粱兄弟三人為首的大規模的黃巾軍農民起義。

黃巾軍是以“太平道”的教義作為發動群眾,領導起義的政治工具。起義後,燒官府,殺官吏,攻破地主壁塢,州郡長官,紛紛逃走。東漢王朝統治階級處在這種形勢下,便傾窠出動來鎮壓黃巾軍。不久,黃巾軍失敗了,但是,東漢王朝經過黃巾軍的猛烈衝擊,便喪失了統治能力而走向衰亡。

黃巾軍起義雖然失敗了,但它的“太平道”仍然在民間秘密流傳。特列是和“太平道”相類似的“五斗米道”,在漢中地區活躍起來,教主張魯政教合一政權“雄據巴漢,垂三十年”,實行的是一系列原始社會主義的政治、經濟措施。

當年,益州牧劉焉以張魯為督義司馬,將兵北上,襲擊漢中太守蘇固,消滅了南鄭豪強趙嵩和城固豪強陳調的地方武裝勢力後,又火拚襲殺了張修,奪其兵,壯大了自己的勢力,佔領了漢中,改漢中郡為“漢寧郡”,並斷絕褒斜穀道。幾次殺死漢朝廷派來的使臣,反抗漢朝廷的領導,並派人到漢朝廷去交涉,分庭抗禮,表示不能臣服。當時搖搖欲墜的漢朝廷,無可奈何,只好順水推舟的拜張魯為鎮民中郎將,領漢甯太守。但實際上,張魯並未接受漢朝的領導,在漢中實行了自己的一套新辦法,創立政教合一的新政權,史家稱為“張魯政權”。其新政權,採用了許多新措施。他的主要做法:

一、行政設施:當時的漢中,沒有漢王朝設的各級官員,而以五斗米道各級首領管理政務和教務,他不用當時例行的太守、縣令等名號,仍然沿用道教內部的稱號。

二、民事管理:設立祭酒管理民事。並組織群眾練武種田,實行勞武結合。民有小過,罰修路一百步,以勞代刑,對發展交通,起了積極的作用。民若犯罪,教育三次,不改正才行刑,實行教然後殺,使犯罪者死而無怨,罰而不恨。官民之問,皆以誠信相待,互不欺詐,使民心悅誠服而樂從之。又依月令,春夏禁止殺生;又禁釀酒。

三、設立義舍:通令各祭酒,于大路要道處設立義舍(即行人住宿處),備有義米義肉,讓行路人無償食用,量腹取足。

四、收容難民:獻帝建安十六年(公無211年),馬超、韓遂聯兵反曹,與曹操戰於潼關。關中老百姓由子午穀到漢中來避難者數萬家,張魯都收容下,給安排了生活和生產。

五、公平交易:不准巧取豪奪、囤集居奇和高抬市價。

六、力求自主:張魯本系益州牧劉焉的部屬,自到漢中後,便設法逐步擺脫劉焉的羈絆。獻帝興平元年(西元194年),劉焉病死,子劉璋繼領益州牧,忿恨張魯驕恣,不聽他的指揮,于獻帝建安五年(西元200年),殺了張魯留在益州的母親和弟弟,張魯便聯合川北少數民族的首領杜菠、朴胡、袁約等,起兵進攻劉璋,劉璋也幾次派兵“征討”張魯,都被張魯擊敗。

七、團結民族:當時,漢中是漢族與氏,羌民族雜居的地區,在以前,由於統治階級的挑撥離間,民族隔閡很深。自從張魯實行了上述新辦法,對各民族一律平等對待,民族之間和睦了,各族人民都擁護張魯的新政策,收到了“氏、夷便樂之”與“巴(川北)漢(中)夷、民多便之”的良好效果。

張魯在漢中“立行寬惠,百姓親附”,立下了保境安民的功績,宣導天地中一切財物都為社會公有,積財應“救窮周急”,強調人人自食其力,反對“強取人物”,主張人人平等、公平的平均主義原則。實行這些措施,以至於“民夷便樂之”和“民夷信向,朝廷不能討”。

在漢末天下大亂之際,張魯統治的漢中盆地,經濟發展,人民安居樂業、其樂融融,儼然一個世外桃源。 被人稱“漢中成為當時最平靜的地區”。

所以,1958年毛澤東推崇的張魯,他正是想實現一種偉大的理想社會,特別是“五斗米道”推行的“吃飯不要錢”“政社合一,勞武結合”的社會制度很感興趣, 因為毛澤東很早就在中國歷史的漫漫長河中尋找遺跡,尋求農村更好更快發展的歷史依據。精讀歷史、熟悉三國、滿腹經綸的毛澤東發現,《三國志張魯傳》恰好就有他所需要的記載,張魯政權的道德治國、平均主義深深打動了偉人的心,這成了他推進人民公社的思想源泉和原始教材之一。他說“人民公社好”的最高評價,因為人民公社正是他想要的《張魯傳》中記載平均分配的社會形式複製品。

因此,從這次會議完成後作的《關於人民公社的決議》我們可以看出“1958年,一種新的社會組織像初升的太陽一樣,在亞洲東部的廣闊的地幹線上出現了,這就是我國農村中的大規模的工農商學兵相結合的、政治合一的人民公社。它一出現,就以它強大的生命力,引起了人們廣泛的注意。”

其實,這也是一種想得到更好發展的有益嘗試,不管後來的結果如何,嘗試了覺得不合適再進行改正,因為,發展的本身就是在摸索的過程。

為什麼一代領袖會如此看重這個不算出眾的人物,他究竟在治理這個地方期間做了些什麼呢?

當時的東漢末年,統治階級對農民施行殘酷的經濟和政治壓迫,引起內部官僚、外戚,宦官集團爭權奪利,互相火拚,結果逼得萬民饑流,人相啖食。朝廷面對這種現象,非但沒有採取救濟措施,相反,剝削得更凶了,以致民變彼伏此起,連續不斷。

到漢靈帝中平元年(西元184年),就爆發了以張角,張寶、張粱兄弟三人為首的大規模的黃巾軍農民起義。

黃巾軍是以“太平道”的教義作為發動群眾,領導起義的政治工具。起義後,燒官府,殺官吏,攻破地主壁塢,州郡長官,紛紛逃走。東漢王朝統治階級處在這種形勢下,便傾窠出動來鎮壓黃巾軍。不久,黃巾軍失敗了,但是,東漢王朝經過黃巾軍的猛烈衝擊,便喪失了統治能力而走向衰亡。

黃巾軍起義雖然失敗了,但它的“太平道”仍然在民間秘密流傳。特列是和“太平道”相類似的“五斗米道”,在漢中地區活躍起來,教主張魯政教合一政權“雄據巴漢,垂三十年”,實行的是一系列原始社會主義的政治、經濟措施。

當年,益州牧劉焉以張魯為督義司馬,將兵北上,襲擊漢中太守蘇固,消滅了南鄭豪強趙嵩和城固豪強陳調的地方武裝勢力後,又火拚襲殺了張修,奪其兵,壯大了自己的勢力,佔領了漢中,改漢中郡為“漢寧郡”,並斷絕褒斜穀道。幾次殺死漢朝廷派來的使臣,反抗漢朝廷的領導,並派人到漢朝廷去交涉,分庭抗禮,表示不能臣服。當時搖搖欲墜的漢朝廷,無可奈何,只好順水推舟的拜張魯為鎮民中郎將,領漢甯太守。但實際上,張魯並未接受漢朝的領導,在漢中實行了自己的一套新辦法,創立政教合一的新政權,史家稱為“張魯政權”。其新政權,採用了許多新措施。他的主要做法:

一、行政設施:當時的漢中,沒有漢王朝設的各級官員,而以五斗米道各級首領管理政務和教務,他不用當時例行的太守、縣令等名號,仍然沿用道教內部的稱號。

二、民事管理:設立祭酒管理民事。並組織群眾練武種田,實行勞武結合。民有小過,罰修路一百步,以勞代刑,對發展交通,起了積極的作用。民若犯罪,教育三次,不改正才行刑,實行教然後殺,使犯罪者死而無怨,罰而不恨。官民之問,皆以誠信相待,互不欺詐,使民心悅誠服而樂從之。又依月令,春夏禁止殺生;又禁釀酒。

三、設立義舍:通令各祭酒,于大路要道處設立義舍(即行人住宿處),備有義米義肉,讓行路人無償食用,量腹取足。

四、收容難民:獻帝建安十六年(公無211年),馬超、韓遂聯兵反曹,與曹操戰於潼關。關中老百姓由子午穀到漢中來避難者數萬家,張魯都收容下,給安排了生活和生產。

五、公平交易:不准巧取豪奪、囤集居奇和高抬市價。

六、力求自主:張魯本系益州牧劉焉的部屬,自到漢中後,便設法逐步擺脫劉焉的羈絆。獻帝興平元年(西元194年),劉焉病死,子劉璋繼領益州牧,忿恨張魯驕恣,不聽他的指揮,于獻帝建安五年(西元200年),殺了張魯留在益州的母親和弟弟,張魯便聯合川北少數民族的首領杜菠、朴胡、袁約等,起兵進攻劉璋,劉璋也幾次派兵“征討”張魯,都被張魯擊敗。

七、團結民族:當時,漢中是漢族與氏,羌民族雜居的地區,在以前,由於統治階級的挑撥離間,民族隔閡很深。自從張魯實行了上述新辦法,對各民族一律平等對待,民族之間和睦了,各族人民都擁護張魯的新政策,收到了“氏、夷便樂之”與“巴(川北)漢(中)夷、民多便之”的良好效果。

張魯在漢中“立行寬惠,百姓親附”,立下了保境安民的功績,宣導天地中一切財物都為社會公有,積財應“救窮周急”,強調人人自食其力,反對“強取人物”,主張人人平等、公平的平均主義原則。實行這些措施,以至於“民夷便樂之”和“民夷信向,朝廷不能討”。

在漢末天下大亂之際,張魯統治的漢中盆地,經濟發展,人民安居樂業、其樂融融,儼然一個世外桃源。 被人稱“漢中成為當時最平靜的地區”。

所以,1958年毛澤東推崇的張魯,他正是想實現一種偉大的理想社會,特別是“五斗米道”推行的“吃飯不要錢”“政社合一,勞武結合”的社會制度很感興趣, 因為毛澤東很早就在中國歷史的漫漫長河中尋找遺跡,尋求農村更好更快發展的歷史依據。精讀歷史、熟悉三國、滿腹經綸的毛澤東發現,《三國志張魯傳》恰好就有他所需要的記載,張魯政權的道德治國、平均主義深深打動了偉人的心,這成了他推進人民公社的思想源泉和原始教材之一。他說“人民公社好”的最高評價,因為人民公社正是他想要的《張魯傳》中記載平均分配的社會形式複製品。

因此,從這次會議完成後作的《關於人民公社的決議》我們可以看出“1958年,一種新的社會組織像初升的太陽一樣,在亞洲東部的廣闊的地幹線上出現了,這就是我國農村中的大規模的工農商學兵相結合的、政治合一的人民公社。它一出現,就以它強大的生命力,引起了人們廣泛的注意。”

其實,這也是一種想得到更好發展的有益嘗試,不管後來的結果如何,嘗試了覺得不合適再進行改正,因為,發展的本身就是在摸索的過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