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協和人的故事」懸壺濟世內分泌 仁心仁術陸召麟

傳聞東漢一位名醫, 為紀念傳授自己醫技的老翁, 特將“藥葫蘆”懸掛于藥鋪外作為行醫的標誌, “懸壺濟世”也因此被後人作為治病救人的代名詞。

如今, 懸壺做法已不再, 醫者仁心卻永傳。

1963年畢業於上海第一醫學院(現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醫療系的陸召麟教授, 將自己從醫近60年的時光, 悉數奉獻給了北京協和醫院內分泌科, 是協和內分泌科乃至我國內分泌學科發展壯大的見證人之一。

後輩們常常親切地稱陸召麟教授為“陸老”。

前言

在北京協和醫院老樓6號樓的2層, 有個“專家巷”。 推開那扇有著年代印記的大門, 可以看到一條不長的走廊, 兩邊的辦公室主人是協和醫院部分享有盛名的退休老專家。

陸老早早地就等在辦公室裡了。 “我今天沒準備其他事情, 就專門空出時間跟你們聊聊協和內分泌。 ”

陸老的辦公桌上, 放著兩本書——一本是我國內分泌學界首位院士、內分泌科老主任史軼蘩教授(1928-2013)主編的《協和內分泌和代謝學》, 另一本是陸老1974年于英國求學期間所購的《Methods of Hormone Radioimmunoassay》(激素放射免疫學檢測法)。 其中, 前者是集內分泌代謝病的基礎和臨床、普遍規律和協和經驗於一體的經典之作, 已成為國內許多內分泌專科醫生案頭必備參考書。

陸老曾先後兩次出國留學。 “那時出國學習跟現在還是很不一樣的, 帶回來的一些先進技術和產品,

很多都是國內眼巴巴等著治病救人的關鍵東西, 甚至會直接影響整個學科的發展。 ”

陸老作為主要研究者之一參加的“激素分泌性垂體瘤的臨床與基礎研究”項目, 分別榮獲國家級和衛生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 同時, 他還曾於1986年至1999年先後任北京協和醫院副院長和院長。 “擔任醫院行政職務期間, 您還兼著臨床工作麼?”

“當然, 醫生不能脫離臨床。 ”

採訪最後, 我們徵求陸老意見能否錄一段視頻, 請他說說對未來協和內分泌科還有年輕一輩的期望。 他欣然答應:“協和精神的發揚光大, 需要靠一代又一代後輩的薪火傳承。 ”

以下為陸老的口述。

1談協和內分泌歷史

很多人覺得內分泌很深奧, 不好做, 因為這需要有非常扎實的生物化學基礎。 國內內分泌科起步最早是1958年,劉士豪教授等開始創建了北京協和醫院內分泌科,這也是我國第一個內分泌專科。為了學科發展需要,上世紀80年代初,內分泌科分成多個研究組,如垂體組、糖尿病組、甲狀腺組、腎上腺組、代謝性骨病組等,史軼蘩教授負責起一個幾乎沒有起步的組——垂體組,我負責腎上腺組。

激素測定是內分泌臨床研究的基礎。垂體組重點抓的第一件事就是建立方法學。上世紀60年代初,放射免疫法在西方興起。1974年初,醫院派我去英國學習激素的放射免疫測定法。當時在國內,激素測定在技術層面上非常困難,因為激素含量很低,用一般的化學方法測定幾乎是不可能的。在放射免疫方法出現之前,國內醫生在臨床上只能靠臨床表現和一般化驗來進行判斷內分泌疾病,如肢端肥大症患者一般有高顴骨、高眉弓、容貌變醜、高血壓、高血糖等臨床表現。

放射免疫測定法將放射學的靈敏度與免疫學的特異度結合,能簡便準確地實現激素微量定量,同時又靈敏可靠,被稱為“革命性的進步”。其創立者——美國免疫學家耶洛,也因此榮獲了197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我們都知道,現在用放射免疫方法測定激素比較容易,因為有現成的試劑盒。那時我們什麼也沒有,需要自己純化抗原、製備抗體、做標記化合物。我到了英國之後,學習了垂體激素放射免疫測定的全過程,包括抗原的製備-人垂體激素的提取和純化,免疫動物得到特異性高靈敏度好的抗體,製備高品質的同位素碘125標記抗原。我的英國導師、來自英國倫敦大學聖巴薩羅繆醫學院內分泌學系的邁克爾・貝塞爾教授很友好,為我提供了很好的學習條件。我不僅學理論,還參與每一步實驗操作。在學成回國時,導師還贈予我該實驗室製備的高純度人生長激素帶回祖國。

回國後,我和內分泌科鄧潔英教授等一起著手建立人生長激素放射免疫測定方法,從製備生長激素抗體,自己做標記做起,花了1年多時間終於將方法建立起來,並於第2年開始用於臨床。這也是國內第一次將生長激素放射免疫學測定方法建立起來,對於後來垂體生長激素瘤臨床和科研研究打下了重要的基礎。

內分泌科有個特點——疾病的診斷治療和研究都離不開實驗室。北京協和醫院內分泌科多年來一直在默默踐行著臨床-實驗室-臨床的特色和精髓。協和內分泌科有專門的實驗室,有專門的技術人員開展實驗室研究。不僅是激素測定,還有很多跟分子生物學相關的工作,像基因測序、片段的敲除等,都有專人在做。

垂體瘤研究的第一步就是功能試驗,包括興奮試驗和抑制試驗。現在協和醫院所採用的功能試驗正常參考值往往跟一些試劑盒上標注的不一樣,因為試劑盒上那些多是根據國外的正常人試驗資料得出,協和的則是在國內約100個正常人身上測定得出,而這些正常人,大部分都是協和自己的職工和親屬。

正是在這些協和人嚴謹、求精、勤奮、奉獻等精神的指引下,協和內分泌科在國內率先建立了7種垂體激素的檢測方法,確立了11種下丘腦-垂體-靶腺的功能試驗正常值,使垂體疾病診斷進入定量評價階段,為臨床診治提供了可靠的基礎。

2談協和內分泌特色

這些年來,協和醫院垂體疾病相關的多個科室建立了緊密的聯繫,積累了很多寶貴經驗,我覺得這是非常值得跟大家分享一下的。

例如,史軼蘩院士的團隊在使用生長抑素類似物治療垂體生長激素瘤的過程中,注意到了膽石症患者明顯增加,當時這種現象在全世界範圍內未曾報導過。之後大家進行了深入的實驗設計和系列臨床研究,得出結論:奧曲肽可使膽石症的發生增加,對於肢端肥大症患者的長期奧曲肽治療過程中,建議監測其膽囊功能。

另外,眼科專門從事視野學研究的勞遠琇教授曾經發現,不僅垂體大腺瘤會壓迫視交叉,出現顳側偏盲。垂體微腺瘤也會影響視交叉血運,也會出現顳側偏盲。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協和醫院這些年來在Cushing綜合征的診斷及不同病因的鑒別診斷方面,也開展了大量研究和工作,在國內可以說開展得最早,現在發展得也比較完善。

協和內分泌科住院的庫欣(Cushing)綜合征患者所占的病床數比例要達到接近病床總數的1/3,這在其他醫院是難以想像的。這本來是一種罕見病,到了北京協和醫院就變成內分泌科的常見病了。病因不同,治療方法可以完全不同,所以病因鑒別很重要。最難鑒別的是垂體ACTH瘤和異位ACTH綜合征,有時候即使臨床上高度懷疑異位ACTH分泌瘤,也很難找到腫瘤。經過內分泌科和放射科的共同努力,在國內最早建立了雙側岩下竇取血+去氨加壓素(DDAVP)興奮試驗,這是目前鑒別兩者的最佳選擇。另外,有的垂體ACTH微腺瘤的手術治療也是國際性難題。我院神經外科經過長期努力,積累了非常豐富的經驗,躋身于國際先進水準。

這些年來,內分泌科一直嚴格按照指南或者共識來進行Cushing綜合征的鑒別診斷,每個環節、每個細節都嚴格把控。而且,在國內最早開展的岩下竇導管取血的整個過程,體現了內分泌科、放射科、檢驗科等多個科室的密切協作。同時,協和內分泌科還擔負著患者術後復發評估的重要工作。通過手術後ACTH和皮質醇測定值與術前的對比,可以評估患者術後復發率。

可以說,雖然Cushing綜合征的治療手段主要是手術,但手術前明確診斷、具體病因的判斷、病變部位的確定、術後復發評估等大量工作,都是由內分泌科完成的。協和醫院在這類疾病診斷和治療方面的豐富經驗,也正是基於協和醫院各個科室的強有力配合、堅持醫療第一的原則下才能實現的。

由內分泌科、神經外科、放射科、放射治療科、麻醉科、檢驗科等參加的垂體瘤協作組在醫院領導和支持下越辦越好。

3談協和內分泌未來

協和醫院一向以嚴格著稱,內分泌科更是嚴上加嚴,病例報告中只要出現一個錯別字就會被要求重寫,每位大夫做病例彙報時都是要求把病歷摘要完整背下來的。可是,回想一下,越是嚴格的環境,就越是能培養出嚴謹、求實、堅強的品格來。

現在的年輕一代,無論是外部大環境還是科室硬體軟體配備,都比我們那個時候要好很多了。我們那時條件有限,連聽診器都因為是乳膠管制成的,到了夏天會軟化。那時血尿便三大常規檢查都是實習住院醫師自己親自做,包括每例患者的複查,也都是自己在嚴密觀察著。可即便是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大家也時刻沒忘記思考和鑽研,對未知領域永遠保持著探索的精神。

有時,我們常常感歎醫學上還有很多“無奈”。記得有位來自江西的女孩兒,不到30歲得了垂體腺瘤,當時是神經外科給做的手術。但奇怪的是,這例患者後來經常復發,而且復發得越來越頻繁。最後,發生了垂體瘤顱內轉移,確診垂體ACTH癌。

臨床上,垂體ACTH癌非常罕見,而且病理學細胞形態上與垂體腺瘤基本沒有差異,無法早期明確,只能發生轉移後才能確診。當今醫學發展進入高速發展時代,但仍有這樣的“無奈”有待年輕一代在未來的研究和工作中去發現、解決。

協和醫院的特色是病種多、患者數量也多,全國的疑難病例很多都集中到這裡來了。希望未來的年輕一代,能利用這樣得天獨厚的條件,開展深入的臨床研究,這對於協和內分泌科甚至是整個學科的發展都將會有很大幫助。出國的時候,也別只顧著悶頭做基礎研究,多看看國外臨床上都在做著什麼,一定要多跟著出出門診,因為很多問題都是藏在臨床中的。

老一輩協和內分泌人為了學科的發展進步,付出了很多鮮為人知的努力。希望未來在你們的努力下,讓協和內分泌精神在國內、國際上發揚光大,佔據應有的一席之地。

後輩眼中的陸老

在北京協和醫院眾多年輕醫生的眼中,陸老給人的感覺就是如沐春風,總是那麼溫和。查房的時候,年輕大夫有時難免會犯錯。與大部分人的嚴厲批評不同,陸老的處理方式常常是告訴對方:“這次錯了要注意改,下次可不能再錯,病人會遭殃的。”雖然態度是溫和的,但語氣卻是嚴厲的,會讓大家印象非常深刻。

現在陸老因為身體原因,只是在週二上午寇里大查房和專家門診時會來醫院。但無論何時大家遇到問題找他探討,他都從來不會拒絕,而是盡可能地認真回答。另外,特別值得後輩學習的是,陸老每次開會都會非常認真、嚴謹地對待。即便是作為大會主席,或者是某一專場的主持,他也會預先要來相關講者的資料、PPT摘要,對於每個學術領域都提前瞭解,遇到自己不懂的還要查資料,做好充分準備。

這些細節,也正是協和醫院內分泌科後輩們要學習、傳承下去的重要精神所在。

國內內分泌科起步最早是1958年,劉士豪教授等開始創建了北京協和醫院內分泌科,這也是我國第一個內分泌專科。為了學科發展需要,上世紀80年代初,內分泌科分成多個研究組,如垂體組、糖尿病組、甲狀腺組、腎上腺組、代謝性骨病組等,史軼蘩教授負責起一個幾乎沒有起步的組——垂體組,我負責腎上腺組。

激素測定是內分泌臨床研究的基礎。垂體組重點抓的第一件事就是建立方法學。上世紀60年代初,放射免疫法在西方興起。1974年初,醫院派我去英國學習激素的放射免疫測定法。當時在國內,激素測定在技術層面上非常困難,因為激素含量很低,用一般的化學方法測定幾乎是不可能的。在放射免疫方法出現之前,國內醫生在臨床上只能靠臨床表現和一般化驗來進行判斷內分泌疾病,如肢端肥大症患者一般有高顴骨、高眉弓、容貌變醜、高血壓、高血糖等臨床表現。

放射免疫測定法將放射學的靈敏度與免疫學的特異度結合,能簡便準確地實現激素微量定量,同時又靈敏可靠,被稱為“革命性的進步”。其創立者——美國免疫學家耶洛,也因此榮獲了197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我們都知道,現在用放射免疫方法測定激素比較容易,因為有現成的試劑盒。那時我們什麼也沒有,需要自己純化抗原、製備抗體、做標記化合物。我到了英國之後,學習了垂體激素放射免疫測定的全過程,包括抗原的製備-人垂體激素的提取和純化,免疫動物得到特異性高靈敏度好的抗體,製備高品質的同位素碘125標記抗原。我的英國導師、來自英國倫敦大學聖巴薩羅繆醫學院內分泌學系的邁克爾・貝塞爾教授很友好,為我提供了很好的學習條件。我不僅學理論,還參與每一步實驗操作。在學成回國時,導師還贈予我該實驗室製備的高純度人生長激素帶回祖國。

回國後,我和內分泌科鄧潔英教授等一起著手建立人生長激素放射免疫測定方法,從製備生長激素抗體,自己做標記做起,花了1年多時間終於將方法建立起來,並於第2年開始用於臨床。這也是國內第一次將生長激素放射免疫學測定方法建立起來,對於後來垂體生長激素瘤臨床和科研研究打下了重要的基礎。

內分泌科有個特點——疾病的診斷治療和研究都離不開實驗室。北京協和醫院內分泌科多年來一直在默默踐行著臨床-實驗室-臨床的特色和精髓。協和內分泌科有專門的實驗室,有專門的技術人員開展實驗室研究。不僅是激素測定,還有很多跟分子生物學相關的工作,像基因測序、片段的敲除等,都有專人在做。

垂體瘤研究的第一步就是功能試驗,包括興奮試驗和抑制試驗。現在協和醫院所採用的功能試驗正常參考值往往跟一些試劑盒上標注的不一樣,因為試劑盒上那些多是根據國外的正常人試驗資料得出,協和的則是在國內約100個正常人身上測定得出,而這些正常人,大部分都是協和自己的職工和親屬。

正是在這些協和人嚴謹、求精、勤奮、奉獻等精神的指引下,協和內分泌科在國內率先建立了7種垂體激素的檢測方法,確立了11種下丘腦-垂體-靶腺的功能試驗正常值,使垂體疾病診斷進入定量評價階段,為臨床診治提供了可靠的基礎。

2談協和內分泌特色

這些年來,協和醫院垂體疾病相關的多個科室建立了緊密的聯繫,積累了很多寶貴經驗,我覺得這是非常值得跟大家分享一下的。

例如,史軼蘩院士的團隊在使用生長抑素類似物治療垂體生長激素瘤的過程中,注意到了膽石症患者明顯增加,當時這種現象在全世界範圍內未曾報導過。之後大家進行了深入的實驗設計和系列臨床研究,得出結論:奧曲肽可使膽石症的發生增加,對於肢端肥大症患者的長期奧曲肽治療過程中,建議監測其膽囊功能。

另外,眼科專門從事視野學研究的勞遠琇教授曾經發現,不僅垂體大腺瘤會壓迫視交叉,出現顳側偏盲。垂體微腺瘤也會影響視交叉血運,也會出現顳側偏盲。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協和醫院這些年來在Cushing綜合征的診斷及不同病因的鑒別診斷方面,也開展了大量研究和工作,在國內可以說開展得最早,現在發展得也比較完善。

協和內分泌科住院的庫欣(Cushing)綜合征患者所占的病床數比例要達到接近病床總數的1/3,這在其他醫院是難以想像的。這本來是一種罕見病,到了北京協和醫院就變成內分泌科的常見病了。病因不同,治療方法可以完全不同,所以病因鑒別很重要。最難鑒別的是垂體ACTH瘤和異位ACTH綜合征,有時候即使臨床上高度懷疑異位ACTH分泌瘤,也很難找到腫瘤。經過內分泌科和放射科的共同努力,在國內最早建立了雙側岩下竇取血+去氨加壓素(DDAVP)興奮試驗,這是目前鑒別兩者的最佳選擇。另外,有的垂體ACTH微腺瘤的手術治療也是國際性難題。我院神經外科經過長期努力,積累了非常豐富的經驗,躋身于國際先進水準。

這些年來,內分泌科一直嚴格按照指南或者共識來進行Cushing綜合征的鑒別診斷,每個環節、每個細節都嚴格把控。而且,在國內最早開展的岩下竇導管取血的整個過程,體現了內分泌科、放射科、檢驗科等多個科室的密切協作。同時,協和內分泌科還擔負著患者術後復發評估的重要工作。通過手術後ACTH和皮質醇測定值與術前的對比,可以評估患者術後復發率。

可以說,雖然Cushing綜合征的治療手段主要是手術,但手術前明確診斷、具體病因的判斷、病變部位的確定、術後復發評估等大量工作,都是由內分泌科完成的。協和醫院在這類疾病診斷和治療方面的豐富經驗,也正是基於協和醫院各個科室的強有力配合、堅持醫療第一的原則下才能實現的。

由內分泌科、神經外科、放射科、放射治療科、麻醉科、檢驗科等參加的垂體瘤協作組在醫院領導和支持下越辦越好。

3談協和內分泌未來

協和醫院一向以嚴格著稱,內分泌科更是嚴上加嚴,病例報告中只要出現一個錯別字就會被要求重寫,每位大夫做病例彙報時都是要求把病歷摘要完整背下來的。可是,回想一下,越是嚴格的環境,就越是能培養出嚴謹、求實、堅強的品格來。

現在的年輕一代,無論是外部大環境還是科室硬體軟體配備,都比我們那個時候要好很多了。我們那時條件有限,連聽診器都因為是乳膠管制成的,到了夏天會軟化。那時血尿便三大常規檢查都是實習住院醫師自己親自做,包括每例患者的複查,也都是自己在嚴密觀察著。可即便是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大家也時刻沒忘記思考和鑽研,對未知領域永遠保持著探索的精神。

有時,我們常常感歎醫學上還有很多“無奈”。記得有位來自江西的女孩兒,不到30歲得了垂體腺瘤,當時是神經外科給做的手術。但奇怪的是,這例患者後來經常復發,而且復發得越來越頻繁。最後,發生了垂體瘤顱內轉移,確診垂體ACTH癌。

臨床上,垂體ACTH癌非常罕見,而且病理學細胞形態上與垂體腺瘤基本沒有差異,無法早期明確,只能發生轉移後才能確診。當今醫學發展進入高速發展時代,但仍有這樣的“無奈”有待年輕一代在未來的研究和工作中去發現、解決。

協和醫院的特色是病種多、患者數量也多,全國的疑難病例很多都集中到這裡來了。希望未來的年輕一代,能利用這樣得天獨厚的條件,開展深入的臨床研究,這對於協和內分泌科甚至是整個學科的發展都將會有很大幫助。出國的時候,也別只顧著悶頭做基礎研究,多看看國外臨床上都在做著什麼,一定要多跟著出出門診,因為很多問題都是藏在臨床中的。

老一輩協和內分泌人為了學科的發展進步,付出了很多鮮為人知的努力。希望未來在你們的努力下,讓協和內分泌精神在國內、國際上發揚光大,佔據應有的一席之地。

後輩眼中的陸老

在北京協和醫院眾多年輕醫生的眼中,陸老給人的感覺就是如沐春風,總是那麼溫和。查房的時候,年輕大夫有時難免會犯錯。與大部分人的嚴厲批評不同,陸老的處理方式常常是告訴對方:“這次錯了要注意改,下次可不能再錯,病人會遭殃的。”雖然態度是溫和的,但語氣卻是嚴厲的,會讓大家印象非常深刻。

現在陸老因為身體原因,只是在週二上午寇里大查房和專家門診時會來醫院。但無論何時大家遇到問題找他探討,他都從來不會拒絕,而是盡可能地認真回答。另外,特別值得後輩學習的是,陸老每次開會都會非常認真、嚴謹地對待。即便是作為大會主席,或者是某一專場的主持,他也會預先要來相關講者的資料、PPT摘要,對於每個學術領域都提前瞭解,遇到自己不懂的還要查資料,做好充分準備。

這些細節,也正是協和醫院內分泌科後輩們要學習、傳承下去的重要精神所在。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