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為何諸葛亮不能統一天下?毛主席道出三大失誤

諸葛亮以聰明和智慧著稱, 是文化中智者的代表人物, 有甚者至今被民間奉若神靈。 然而, 這樣一位“神人”, 一生追隨劉備轉戰四方, 為何沒能統一天下呢?

諸葛亮自幼顛沛流離, 在紅塵歷練與隱居南陽中習得一身才學, 並以耕讀伺機實現宏偉抱負。 那時候劉備東奔西走, 居無定所, 輾轉四方。 不過, 所幸劉備求賢若渴, 三顧茅廬請出臥龍, 致使大器晚成。 當時諸葛亮侃侃而談, 精細地向劉備分析了統一大業, 隨其就赤壁大敗曹操, 形成三分天下的局面。 此後攻佔漢中, 大步向前逐漸地朝巔峰攀升, 到關羽威震華夏時, 蜀漢達到最頂峰時刻。 然而關羽身死, 蜀漢一夜之間跌入神壇, 直至諸葛亮北伐失利, 從此便失去統一全國的機緣。 對此, 毛主席就指出了諸葛亮三大失誤。

其一, 將帥選擇不當。 儘管關羽使得蜀漢達到巔峰, 但關羽自傲與輕敵而失去的荊州, 所導致一系列的連鎖反應, 卻是讓蜀漢極度衰弱、凋零, 可謂是成也關羽敗也關羽。 再者, 馬謖失街亭也證明了這點。 其二, 不懂得主帥應該在關鍵時刻親臨調度。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 魏國的兵力空虛, 這無疑是一個天賜良機。 可是諸葛亮偏偏走錯關鍵一步,

這關乎蜀漢命運之戰, 卻將此重任交給了紙上談兵的馬謖, 導致造成不可扭轉的局面。 如若能親率大軍挺進, 結果就不會那樣了。

其三, 戰略的問題。 相信很多人對諸葛亮的《隆中對》津津樂道, 但毛主席卻獨樹一幟地指出《隆中對》戰略錯誤問題,

那就是兵力的分散。 對此, 毛主席寫道精彩批語:“《隆中對》千里之遙而二分兵力, 其終則關羽、劉備、諸葛三分兵力, 安得不敗”。 雖說, 諸葛亮沒能完成統一大業, 的確是此大憾事。 但他那鞠躬盡瘁, 死而後已, 一次次失敗而向上的精神, 值得我們去敬佩與學習。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