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浙江衢州:“立春祭”讓更多年輕人見證文化傳承

2月4日是農曆立春, 我國唯一一座保存完整的春神殿——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區九華鄉妙源村“梧桐祖殿”裡, 一年一度的立春祭祀大典如期舉行。 與往年不同的是, 今年, 這一古老的典禮吸引了越來越多年輕人的加入, 而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與實施, 更是讓村民對一邊傳承一邊開發民俗文化充滿了信心。

九華鄉位於衢州市柯城區的北部山區, 至今保存著一整套完整的祭祀儀式。 2016年11月30日, 以九華“立春祭”等為代表的中國“二十四節氣”, 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也成為衢州市首個世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

上午9時18分, “吉時到!迎春嘍……”隨著祭司高亢的吟唱, 祭春禮開始, 懸掛二十四節氣燈籠, 少男少女迎春接春, 取春泥、接春水、種春苗、撒春泥、澆春水, 祭春神、敬土地、鞭春牛, 嘗春、踏春、探春、咬春, 抬神巡村祈福、演戲酬神……村民們手持焚香, 祈盼著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好願望, 在新一年風調雨順、吉祥如意。

九華立春祭祀, “鞭春牛”是重要的一環。 老農被打扮成春神模樣, 牧童手持竹鞭, 鞭打耕牛, 一邊開始新春第一耕, 一邊唱起喝彩謠:“一鞭春牛, 春回大地。 二鞭春牛, 風調雨順。 三鞭春牛, 三陽開泰。 四鞭春牛, 事事如意。 五鞭春牛, 五穀豐登。 六鞭春牛, 六六大順。 七鞭春牛, 國泰民安。 八鞭春牛, 八仙過海。

九鞭春牛, 九九歸一。 ”而每唱一句, 圍觀的村民就會跟上一句:“好啊!”

鞭春牛之後, 是“搶春”和“春播”, 接春使者、牧童一擁而上, 爭搶春牛身上裝滿食物的喜袋和竹柏;翻松的土地上, 司農開始把五穀種子灑在田間, 老農則把白菜青苗移種到田裡, 以示春播開始了。

立春等二十四節氣, 是中國農耕文明的歷史見證。 中國民俗學會會長、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劉魁立認為, “立春祭”表達了先人對風調雨順、五穀豐登、財物豐盛等的願望, 這種代代傳承的民俗文化形式, 傳承著農耕文明, 也傳播著天、地、人之間的自然生態關係, 是最原生態的民俗文化。

九華“立春祭”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 由於“文革”, 曾沉寂近40年。 2005年立春,

在當地政府部門和民間熱心人士的共同努力下, “立春祭”得以恢復。 隨著九華“立春祭”的名氣越來越大, 近年來, 每到立春這一天, 紛至遝來的鄉鄰和遊客都會把小小的妙源村圍得水泄不通。 記者看到, 在今天的觀禮人群中不乏年輕人。 家住衢州市區的小劉一大早就陪著父母來到妙源村觀看典禮, “第一次參加這樣的典禮, 感覺很新穎。 ”小劉說, 不到現場, 不會感受到這樣的民俗文化, 這樣的儀式可以感染、激發年輕人傳承民族傳統文化的的熱情與動力。

作為本次祭典主祭, 同時也是第二代非遺傳承人, 妙源村黨支部書記龔元龍經歷了從九華“立春祭”的溯源考證、恢復祭祀、重塑春神到“非遺”成功申報的全過程, 他說, 隨著“立春祭”年復一年地進行,

已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加入到祭祀典禮, 加入到傳統文化的傳承與保護。 據瞭解, 妙源村將建立九華“立春祭”傳承基地, 負責管理和推動“梧桐祖廟”和“立春祭”的運營, “以吸引更多的年輕人加入”。

祭春當天, 八方遊客引爆了村裡的“農家樂”。 已有不少商人看中了這裡的綠水青山, 準備投資精品民宿。 當地還將引進專業團隊, 推出精緻的春糕文創產品, 建設“二十四節氣”主題餐廳, 傳承民俗文化的同時復活傳統農耕文明。

“文脈只有延續才有感召力, 文化只有傳承才有生命力。 ”在柯城區委書記徐利水看來,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與實施, 柯城這個由民俗文化傳承引發的開發熱潮, 才剛剛拉開帷幕。

本報浙江衢州2月4日電

責編:賈志強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