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古時候皇帝也發年終獎,各級官員幹一年到頭究竟能得多大紅包呢?

每到歲末年終的時候, 各公司、各單位都要給員工發年終福利, 給一定級別的管理人員發紅包, 這種統稱為年終獎, 有的單位給一般普通的員工多發一個月的工資, 讓大家回家好好地過一個新年。 有的則發的比平常的工資還更多, 算是對屬下一年辛勤工作的犒賞或激勵, 指望他們來年更加努力工作, 取得更好的業績, 使公司的事業蒸蒸日上。

過年, 是中國人數千年來最傳統的節日, 古代的時候每到過年的時候, 也同樣給各級官員發年終獎, 這種獎勵制度也象過年一樣, 傳承了數千年之久。 那麼, 這年終獎到底發多少, 如何發放呢?

據史料記載, 在東漢時期, 對各級官員的年終獎有明確的規定:

1、位至三公(司馬、司空、司徒)者、大將軍(高級軍官), 每人賜錢二十萬枚(五銖錢)、牛肉二百斤、米二百斛;

2、位至九卿(太常、光祿勳、衛尉、太僕、廷尉、大鴻臚、宗正、大司農、少府)者每人發錢十萬枚, 無肉無米;

3、校尉(中高級軍官)級別的官員每人賜錢五萬枚;

4、尚書僕射(相)每人賜錢三萬;

5、侍中一級的官每人賜錢兩萬枚。

這些有明確規定的都是中央級別的高官, 拿現在的標準來衡量, 都是國級、副國級、部級、副部級類的高級幹部, 而一些下級的官員就不在中央財政或皇帝本人掏腰包發紅包之列, 他們的紅包大概由各單位和機構發送。

那時的一枚五銖錢相當於如今人民幣的4、5毛錢, 一斛大米重約16公斤, 200斛則有3200公斤, 加上200斤牛肉, 折成錢數目也不算小了。 由此換算, 三公以及大將軍領到手的年終獎大約有10萬人民幣。 那麼, 東漢高官們每月的工資有多少呢?史料記載, 東漢三公、大將軍的月薪是17500枚銅錢, 折合成人民幣大約是7000元左右, 年工資收入不過80000多。 就是最低一級的兩萬枚, 也有一萬元的年終獎。

所以說, 朝廷發給高官們的年終獎數目可觀, 比他們一年的工資收入還多, 如此厚賞, 可謂朝廷痛愛、皇恩浩蕩啊。 東漢對年終獎的規定, 後來的很多朝代都沿襲使用, 對各級官員發放年終獎。

到了唐代, 國力空前強盛, 經濟條件也越來越好, 各級官員們的財路也自然大開, 發放年終獎的形式慢慢和以前就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那個時候,政府各衙門向民間放貸,而且是高利貸。這些衙門放貸的本金,有的是朝廷撥付的“公用錢”,也有衙門中人自己湊的集資款作股金。上至吏、戶、禮、兵、刑六部,下至府縣衙門,都把這些費盡心思湊成的自有資金加上極高的利錢放出去。

這借貸月息最低3%,而且如滾雪球般利滾利,收益、利潤那是相當可觀。放貸獲取的利潤,小頭交給國家財政,大頭則由衙門自便,大部分利息都被存進各衙門的“小金庫”,供領導們靈活調劑使用,一些錢被他們吃、喝、玩、樂揮霍掉了,另一部分則用作年底給大家發獎金、發年貨、塞紅包等福利事業。 這一時期的年終獎數額不菲。

當然,級別不同、性質差異、權力大小也使得各衙門的來錢管道與能力有天壤之別。手握重權的強力衙門,吐口唾沫都是錢,因此“小金庫”裡資金充裕,福利搞得好,年終獎就多。而沒人求的清水衙門,“小金庫”裡的私房錢如光頭上的蝨子,寥寥數點就在那明擺著,年終獎只能意思意思了,清湯寡水,摳摳搜搜,很是寒酸。

還有一些寫文章的知識份子的年終獎,也很有意思,你別看這是個清水衙門,但他們照樣能搞到發年終獎的錢,比如那個時候的翰林院,他們主要負責修史纂書並起草詔書,一無事權,二無財權,也無審批權,官員們找門路跑關係,從不會進翰林院行走送禮,人稱“窮翰林”,他們搞獎金的方法是,朝廷要提升哪個官員,先由翰林院起草任命書,叫委任狀,然後皇帝拍板定稿,皇帝體恤翰林們熬更打夜不容易,搞了個不成文的慣例,被提拔的官員要給起草“委任狀”的翰林送些潤筆費,這筆謝禮可不便宜,動輒數千貫製錢,或十幾匹良馬,再不濟也得數百匹絲緞,數目相當可觀。

這錢不能一個人獨吞,這起草文稿是集體智慧的結晶,如張三負責提綱,李四負責內容,王二麻子負責修改潤色,劉五負責校對訂正,最後由寫得一手好字的陳六眷寫遞交。既然任命書是大家搜腸刮肚、絞盡腦汁完成的,那麼利益肯定要均沾。當然這筆錢也不是隨到隨分,而是把它集中起來,三伏天分一次,有冰敬之意,年終分一次,有年終獎以及炭敬的意思。翰林院裡的翰林們用自己的勞動所得發年終獎,也算皆大歡喜、自己犒賞自己、自己哄自己開心了。人人有份,個個開心,又能過一個紅火的大年,真是獨樂樂不如眾樂樂啊!這年終獎發得多爽啊。

當然,古代的朝廷給各級官員發年終獎,只要有錢就會放心去發,不會象一些單位或企業一樣截留一部分到明年開春的時候發,主要是擔心一些骨幹員工跳槽,那時的各級衙門的官吏,他們根本不用擔心拿了年終獎後就跳槽另攀高枝,一來那時也沒有很多企業事業單位,根本找不到什麼更好的事情幹,再說,在朝廷裡謀個差事,手握權柄,地位尊崇,收入穩定,人人都尊崇,而且還有說不清道不明的灰色地帶可以吃香喝辣,從古至今,只見漏夜趕科場,鮮有夜半辭官去,擠破頭想往衙門裡鑽的人多如過江之鯽,根本沒有人會離開。即使你想離開,想幹這事的人排除等著呢。

那個時候,政府各衙門向民間放貸,而且是高利貸。這些衙門放貸的本金,有的是朝廷撥付的“公用錢”,也有衙門中人自己湊的集資款作股金。上至吏、戶、禮、兵、刑六部,下至府縣衙門,都把這些費盡心思湊成的自有資金加上極高的利錢放出去。

這借貸月息最低3%,而且如滾雪球般利滾利,收益、利潤那是相當可觀。放貸獲取的利潤,小頭交給國家財政,大頭則由衙門自便,大部分利息都被存進各衙門的“小金庫”,供領導們靈活調劑使用,一些錢被他們吃、喝、玩、樂揮霍掉了,另一部分則用作年底給大家發獎金、發年貨、塞紅包等福利事業。 這一時期的年終獎數額不菲。

當然,級別不同、性質差異、權力大小也使得各衙門的來錢管道與能力有天壤之別。手握重權的強力衙門,吐口唾沫都是錢,因此“小金庫”裡資金充裕,福利搞得好,年終獎就多。而沒人求的清水衙門,“小金庫”裡的私房錢如光頭上的蝨子,寥寥數點就在那明擺著,年終獎只能意思意思了,清湯寡水,摳摳搜搜,很是寒酸。

還有一些寫文章的知識份子的年終獎,也很有意思,你別看這是個清水衙門,但他們照樣能搞到發年終獎的錢,比如那個時候的翰林院,他們主要負責修史纂書並起草詔書,一無事權,二無財權,也無審批權,官員們找門路跑關係,從不會進翰林院行走送禮,人稱“窮翰林”,他們搞獎金的方法是,朝廷要提升哪個官員,先由翰林院起草任命書,叫委任狀,然後皇帝拍板定稿,皇帝體恤翰林們熬更打夜不容易,搞了個不成文的慣例,被提拔的官員要給起草“委任狀”的翰林送些潤筆費,這筆謝禮可不便宜,動輒數千貫製錢,或十幾匹良馬,再不濟也得數百匹絲緞,數目相當可觀。

這錢不能一個人獨吞,這起草文稿是集體智慧的結晶,如張三負責提綱,李四負責內容,王二麻子負責修改潤色,劉五負責校對訂正,最後由寫得一手好字的陳六眷寫遞交。既然任命書是大家搜腸刮肚、絞盡腦汁完成的,那麼利益肯定要均沾。當然這筆錢也不是隨到隨分,而是把它集中起來,三伏天分一次,有冰敬之意,年終分一次,有年終獎以及炭敬的意思。翰林院裡的翰林們用自己的勞動所得發年終獎,也算皆大歡喜、自己犒賞自己、自己哄自己開心了。人人有份,個個開心,又能過一個紅火的大年,真是獨樂樂不如眾樂樂啊!這年終獎發得多爽啊。

當然,古代的朝廷給各級官員發年終獎,只要有錢就會放心去發,不會象一些單位或企業一樣截留一部分到明年開春的時候發,主要是擔心一些骨幹員工跳槽,那時的各級衙門的官吏,他們根本不用擔心拿了年終獎後就跳槽另攀高枝,一來那時也沒有很多企業事業單位,根本找不到什麼更好的事情幹,再說,在朝廷裡謀個差事,手握權柄,地位尊崇,收入穩定,人人都尊崇,而且還有說不清道不明的灰色地帶可以吃香喝辣,從古至今,只見漏夜趕科場,鮮有夜半辭官去,擠破頭想往衙門裡鑽的人多如過江之鯽,根本沒有人會離開。即使你想離開,想幹這事的人排除等著呢。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